著作等身出書旨在求善美真 鄉音重弘法利生反而有韻味
另悉,大師著作總覽,始自1953年5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作者:森下大圓 ∕ 譯者:星雲),迨至2016年5月,63年間收入《星雲大師全集》大部頭書中,365冊、12大類別、3000多萬字,50000篇條目,加上之後到2020年5月,有案可查26册,望之興嘆!
11月14日,台灣師大工教系54級60重聚雅集,在師大校友會館舉行,老同學周談輝問我,每天早起寫作動力?陸炳文答:自強不息,但只此還不夠,要像星雲大師那樣,勤於筆耕一甲子永不懈怠才行。在座同學施純協,鑽研《易經》數十載很清楚箇中道理。《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星雲藉此動力,觀乎人文,言之成理,體貼止於至善,追求文明境界,下筆如有神助,快人快語善文。
暢銷書作家戴晨志,出版的書籍至今50餘冊,海內外總銷量(包括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約500萬冊;十幾年前,大師出書找過寫序,作家誠惶誠恐說,他何德何能,且以他出身基督教家庭的身分,恐怕也不適合,不料回答一句話,讓他至今記憶猶新,曾跟陸炳文分享,星雲句金玉良言:「多彩多姿,就是至美」。
至於第3要至真,正如大師所云:「揭櫫『同體與共生』,不但合乎真理法則,更富有時代意義」。「同體共生」,一方面合乎「天人合一」,再方面更體現「易佛一家」,達到易理與佛學的融通,有助於真誠反映在文章上,亦有利於真實反應到建築,而參透下蓋成佛陀紀念館。
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已逾半世紀,如何大量著書立說弘揚佛法,又如何從荊棘叢生中走出一步一腳印,目前在全球170多國家拓植佛光會,更成功建造佛陀紀念館,實質達到了大開普渡、道濟天下的利樂眾生,這般宛如周易從屯卦,到比卦的開易開道階段。
行上成佛大道,左右八塔如同易經八卦,八卦爐中起祥煙;每塔有七層,為易經24卦復卦「七日來復」。七代表佛陀降生所踩之七朵蓮花,不脫易經內涵;而菩提廣場兩旁十八羅漢,乃四正卦乾坤坎離所合之十八,四隅方兌艮巽震所合之十八,行進間很容易,參透心法及佛法,重播大師為弘大佛法,出書質量均冠絕一時,值得易家人閱讀學習。
然紙本因電子書風行,新媒體融傳媒又壓境,與時俱進已成新話題,座中同學李榮仁見解,圖文傳播似不合時宜,唯今之計陸炳文抛出,創意易學發展四步驟:用、查、記、懂,及三個初步構思:人類智慧的結晶→人工智能的開發→人間佛教的融合,互期給予更好新發想,並加精緻化以副初心,大師易法在人間留傳,落實易佛本是一家親。
18、鄉音重弘法利生反而有韻味
星雲大師從不否認,天生就江蘇口音重,自己認為是一缺點,却不會有溝通障礙,反而弘法時鄉音重,利生好聽富有韻味。嘗打比方無礙溝通,昔日太虛大師門下,第一佛學泰斗的芝峰法師,佛學造詣很高,口音也很重,自承為一缺陷美,只要口齒清晰,並不會影響到瞭解。
大師1927年打從娘胎出來,就接受揚州一帶濃厚方言薰陶,1938年隨母至南京尋父時,12歲在南京棲霞寺,由住持志開上人披剃為僧,法名悟徹,號今覺,自號星雲;星雲23歲參加僧侶救護隊,隨國軍來到台灣,身分不是軍人,這一生沒有拿過槍,沒有打過一發子彈。
41歲於高雄創辦佛光山,至今(2021)年出家83年,從小沙彌到老和尚,孑然一身到弘法五大洲,始終不忘受戒初心。帶著濃重口音的江蘇國語,星雲既聽不懂臺灣話,如同鴨子聽雷,又不會講外國語,卻到處傳教通行無阻,宣揚正信法音,流淌到三千界,傳遍世上各地。
我不諱言最近幾年,大師健康有點狀況,行動不大方便,但口才便給,凡事盡量給人方便,一生際遇有如偈云:「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大師在台佛教界諸山長老中,最早使用輔助教具的講師,用到麥克風影音放映等設備。
初時還有人大加反對電器化,理由為講經叢林法則為小眾,一對一或對數人,那裡有此一需要,大師一句基督教早已如此做,而令反對者啞口無言,且回過頭來仿傚。由於口音較重,現場受眾又多,為避免聽不清,總有弟子在一旁,通過投影將宣講内容,快速轉換成為字幕。
此舉效果良好不在話下,貴在特色口音很有味道。星雲為此過拿破侖為例,他的孫子形容自己爺爺,曾經以矮小身材,指揮著千軍萬馬,用帶著泥土芳香的法語,發出威嚴的命令,頓時感到自己身材雖小,同樣充滿大能量,講話時法國口音,也帶著幾分高貴、和懾人心魄威嚴。可見大師鄉音重,還極具群眾煽動性,韻味十足更有前例在。
佛光山人間社2014年4月,以〈鄉音滌心 星雲大師鎮江談夢想〉為題,圖文並茂新聞報導:「一絲無改的鄉音,言語有如山泉清流,澄澈見底,懾受在場所有聽眾的心靈」。圖左為佛光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例來負責傳譯,等於複誦一篇,不但不會多餘,更加深聽者印象,
是日天公不作美户外飄雨,然而鎮江體育會展中心內,可容納8000人座無虛席,大家聽講熱情絲毫不受天候影響。這是大師在大陸公開舉行的公益講座中,聽眾人數最多的一場,題為「看見夢想的力量」,顯見這種力量大,大到可以彌補小缺點,講者自稱的缺陷口音重,慢條斯理講經弘法,特殊語音特別有韻味,鄉音十足鄉長忒歡迎。
如果有緣遇見同鄉,鄉音未改尤受歡迎,相同口音讓人懷念,我回福建古田老家,方言交談倍感親切,欣慰之餘帶著感恩。當年渡台各省人士,南腔北調各有特色,過往眷村竹籬笆內,湖南話河北話都有,廣東腔陝西腔俱全,共同鄉音有認同感,倘若去除省籍情節,包容異己展現風度,對於促進社會和諧共處,何嘗不是一件絕佳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