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粥会”雅集 * 吳翼民(江蘇無錫梁溪粥會)

“粥会”雅集 * 吳翼民(江蘇無錫梁溪粥會)

更新时间:2021-10-03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粥会”雅集 * 吳翼民(江蘇無錫梁溪粥會)

[轉載自2021年6月27日.羊城晚報]
城市裡出現不少“清粥館”,民間也有不少自發組織之“粥會”活動。前些日子,文朋詩友就邀請我參加了一個,本地的粥會組織——梁溪粥會。一碗清粥、幾碟鹹菜,再加上幾色糕點,再有就是與會者暢敘友情、交流文藝。該集會還採用AA制形式。
無錫別名梁溪,傳說因東漢高士梁鴻隱居於此而得名。粥會以“梁溪”為號,一是標誌了地名,二是有了些梁鴻與孟光夫妻恩愛、舉案齊眉之色調。
江南無錫等地一向與粥頗有緣分。近代中國首倡粥會者,就是無錫人丁福保。這位晚清學者、教育家、藏書家、醫學家,晚年在上海經常邀集親友談笑為樂,晚間則以糜粥素菜待客,十餘年不曾間斷,後與友人發起、成立了近代中國早期的“上海粥會”。
上海粥會堪稱中西合璧、新舊交融,既具西歐上流社會下午茶的沙龍形式,亦備中國傳統文人墨客曲水流觴之特色。每次約集,必以詩歌佐粥,或用藝文配糜,也有擊節而歌清曲、揮毫以成書畫之妙境。久之,文風與粥香互相滲透,就形成了獨有的清淡節儉,卻韻味十足的粥會雅集文化。後江蘇人吳稚暉入川,提倡食粥,倡建“重慶粥會”,蓋源此而來。
後來,粥會在中國內地漸漸式微,在臺灣卻有了傳承——1958年“臺北粥會”成立,一時名流從者如雲,推而廣之又有了“金門粥會”;餘韻波及海外,南美洲烏拉圭的“孟都粥會”、美國的“洛杉磯粥會”和三藩市的“金山粥會”皆應運而生。這種崇尚節儉、講究健康養生又充盈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飲食形態,倒是值得大力提倡。
粥也許是與中國老百姓最貼近的飲食了。歷史上只要遇到大災荒,政府開倉放糧最常用的賑災形式就是施粥,廟宇和積善人家也一起開門施粥,幫助大批災民渡過難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錫這裡的商人慈善家,就常常主動帶著幾百擔大米,趕赴各地自然災害受難區,架起大鍋煮粥、施粥。去年還有來自河南三門峽市的、當年得到過無錫慈善家施粥救助者的後人,組織代表團專程來無錫,尋訪曾幫助過他們的慈善家的後代。八十餘年歲月流逝,這種以粥凝結起的深情厚誼,果真是難忘啊。
無錫的稻米最宜熬粥,這裡的百姓,自古就過著飯稻羹魚的生活。直到今天,大多數無錫和江南人,依然保持著早晨喝粥、中午吃飯和晚上喝粥之“兩粥一飯”的飲食規律。即便如今生活水準,較之從前有了極大提高,但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依然習慣於這樣的飲食規律——早上和晚上不喝上點兒粥,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我一貫喜歡喝粥,甚至於出國旅遊,都會自備微型煲粥器具和大米,應對難以配上胃口的西餐,寧可舍黃油麵包、牛奶培根之類,僅就清粥加鹹菜。粥能養儉,斯言不謬。昔者少年范仲淹寄宿破廟攻讀,每日“食齏劃粥”——將凝凍的粥劃成幾塊,分幾頓吃,只就著些生醃切碎的菜幫子佐粥。有人請他赴宴,他堅決拒絕,說是怕赴宴後會以粥為不美,若過不了清苦日子,將來怎能有所作為?還有一代文豪曹雪芹,倘若他不是經常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生活,或不能矢志成就《紅樓夢》這部偉大著作罷。我倒不是要仿效之,皆因清粥實在是保健養生和去奢還儉的上上之選。現代人肚子裡的油膩越積越多,也正需要一碗清粥稀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