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作共促2024年建成“和諧粥文化申遺”工作小組
更新时间:2021-07-27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兩岸合作共促2024年建成“和諧粥文化申遺”工作小組
全球中華粥會在您經營下,幾已成為凖世界性的組織!未來可計劃向聯合國申報,成為非政府組織NGO一員?陸答:我所曉得,臺灣已有少數公益慈善團體,成功加入聯合國NGO成員,佛教慈濟基金會即成例之一,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慈善團體的一員;但門檻高,且存阻力,申報不易,未敢奢想。
海峽兩岸媽祖信俗曾共同申遺成功,不失為粥文化未來開啟另一條思路。身為台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人、兼名譽主任的陸博士樂於回顧,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府阿布達比經審議表決,將媽祖(公元960~987年)信俗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一結果乃兩岸共同努力所獲得的成功,當然是兩岸媽祖信眾共同大喜事。
當年這天大消息傳出後,兩岸各界人士歡欣鼓舞,陸炳文就已聯想到,只有1000多載之媽祖俗信文化,全世界也僅有3億多人信奉媽祖婆,都可能完美推上歷史舞臺,登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們中華民族共同始祖、軒轅黃帝“始烹穀為粥、初教民作糜”,5000多前草萊時期部落,就有過和諧社會雛型,全球超過17個億人吃粥糜(包含日韓泡飯、歐美糊羹等人口),豈不更有理由為“和諧粥文化申遺”。
關於這一點心願,人在大陸的兩位副總會長:上海雲玉粥會會長方雲、江蘇雪堰粥會會長錢明波,以及南非開普敦粥會會長呂珂等,或許最有同感,昨晚才會不約而同表示:「恭喜!粥會又多了一個新的成員,離200號又邁進一步,距建成申報『世遺』工作小組,也更近一步」。
全球新成員,序列第194號文化人雅集、北京百姓粥會,即將在7月29日成立,這是繼台灣之193號台灣屏東中華粥會、及192號台南再春粥會,海外之191號澳洲雪梨粥會、及185號南非開普敦粥會之後,文人雅集重回大陸上的首個粥會(我們第1號上海粥會,1924年出現在滬上),用共鍋啜粥方式慶成。
北京百姓粥會籌備處主任、侯任會長高淑明女史,目前專注於傳播與傳媒事業;經由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授權下,因知狄膺(君武)倡復序號3的臺北粥會,1958年冬至日首集前,已先在66載之前的、1955年7月29日,狄君武會長主持臺北蘇松太同鄉會上,曾約過鄉親們一起吃粥,粥會的醞釀由此開始。
26日上午,高淑明會長通過通訊軟件,得知在全球粥會道義支撐下,最近一個多月之內,先後建成兩個群組:預備軍官聯誼會群(182人)、精神加盟後援會群(184人),基本上認同粥祖黃帝粥文化理念,共促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理想,結合本身事業發展,發達共同大業進展,表示熱烈歡迎之意,以及誠摯祝賀之情。
臺北市中華粥會頃通告,原訂7月份例會停辦,「奉理事長王詣典中將指示宣佈:因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3級,故7月份雅集停辦,10月份雅集,將視疫情狀況機動辦理」。不少粥友請教陸總長,訂於7、10月舉辦,啜粥例會特定日子?又有什麼特殊意義?何以稱臺北粥會為 “樓梯響粥會”?這3道考古題,陸炳文被問到N次,但仍不厭其詳,據實以告原委。
2012年1月23日,江蘇《太倉日報》刊登一文、〈狄膺與臺北〉,作者狄一安文中指岀:「1955年7月29日,狄君武在所主持的臺北蘇松太同鄉會上,已經約過鄉友一起吃粥,算是粥會的醞釀和試行。⋯⋯1958年冬至,由狄君武具名柬約,16位文人雅士出席,臺北的第一次粥會,在植物園獻堂館舉行」。
至於時地所選、以及意義所在,亦即陸炳文編印,《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50周年紀念專輯》(2005年10月30日印行)、書中〈細語前塵:粥會大事述略〉單元,1955(民44)年7月杪條載:「第1屆航海節慶祝會,狄膺猜想鄭和下西洋前,在太倉港岀口岸邊,埋鍋造飯的鍋大無比,倘能用來煮粥,就不愁僧多粥少,遂於臺北靜心幼稚園的、蘇松太同鄉聯誼會上,試行啜粥」。
三答所問臺北粥會,叫做“樓梯響粥會”的掌故,答案也就是行政院前新聞局、機關刊物《光華雜誌》,2002年10月號〈名仕雅集,寧靜致遠:中華粥會80年〉,文‧蔡文婷/圖‧林格立報導中:「1958(民47)年冬天,吳稚暉逝世5週年之後,有一天吳稚暉的衣缽弟子狄膺,在鐵路招待所下樓時,忽然嘆說:『吳先生對粥會有期待,現在是我們設法,促其實現的時候了』。⋯⋯很快到了冬至時節,在台北恢復起粥會的文人雅聚,讓樓梯響後,立刻看見來人,因而粥友們常常以“樓梯響粥會”,來戲稱台北粥會的成立」。
全球中華粥會在您經營下,幾已成為凖世界性的組織!未來可計劃向聯合國申報,成為非政府組織NGO一員?陸答:我所曉得,臺灣已有少數公益慈善團體,成功加入聯合國NGO成員,佛教慈濟基金會即成例之一,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國際非政府組織慈善團體的一員;但門檻高,且存阻力,申報不易,未敢奢想。
海峽兩岸媽祖信俗曾共同申遺成功,不失為粥文化未來開啟另一條思路。身為台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人、兼名譽主任的陸博士樂於回顧,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府阿布達比經審議表決,將媽祖(公元960~987年)信俗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一結果乃兩岸共同努力所獲得的成功,當然是兩岸媽祖信眾共同大喜事。
當年這天大消息傳出後,兩岸各界人士歡欣鼓舞,陸炳文就已聯想到,只有1000多載之媽祖俗信文化,全世界也僅有3億多人信奉媽祖婆,都可能完美推上歷史舞臺,登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們中華民族共同始祖、軒轅黃帝“始烹穀為粥、初教民作糜”,5000多前草萊時期部落,就有過和諧社會雛型,全球超過17個億人吃粥糜(包含日韓泡飯、歐美糊羹等人口),豈不更有理由為“和諧粥文化申遺”。
關於這一點心願,人在大陸的兩位副總會長:上海雲玉粥會會長方雲、江蘇雪堰粥會會長錢明波,以及南非開普敦粥會會長呂珂等,或許最有同感,昨晚才會不約而同表示:「恭喜!粥會又多了一個新的成員,離200號又邁進一步,距建成申報『世遺』工作小組,也更近一步」。
全球新成員,序列第194號文化人雅集、北京百姓粥會,即將在7月29日成立,這是繼台灣之193號台灣屏東中華粥會、及192號台南再春粥會,海外之191號澳洲雪梨粥會、及185號南非開普敦粥會之後,文人雅集重回大陸上的首個粥會(我們第1號上海粥會,1924年出現在滬上),用共鍋啜粥方式慶成。
北京百姓粥會籌備處主任、侯任會長高淑明女史,目前專注於傳播與傳媒事業;經由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授權下,因知狄膺(君武)倡復序號3的臺北粥會,1958年冬至日首集前,已先在66載之前的、1955年7月29日,狄君武會長主持臺北蘇松太同鄉會上,曾約過鄉親們一起吃粥,粥會的醞釀由此開始。
26日上午,高淑明會長通過通訊軟件,得知在全球粥會道義支撐下,最近一個多月之內,先後建成兩個群組:預備軍官聯誼會群(182人)、精神加盟後援會群(184人),基本上認同粥祖黃帝粥文化理念,共促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理想,結合本身事業發展,發達共同大業進展,表示熱烈歡迎之意,以及誠摯祝賀之情。
臺北市中華粥會頃通告,原訂7月份例會停辦,「奉理事長王詣典中將指示宣佈:因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3級,故7月份雅集停辦,10月份雅集,將視疫情狀況機動辦理」。不少粥友請教陸總長,訂於7、10月舉辦,啜粥例會特定日子?又有什麼特殊意義?何以稱臺北粥會為 “樓梯響粥會”?這3道考古題,陸炳文被問到N次,但仍不厭其詳,據實以告原委。
2012年1月23日,江蘇《太倉日報》刊登一文、〈狄膺與臺北〉,作者狄一安文中指岀:「1955年7月29日,狄君武在所主持的臺北蘇松太同鄉會上,已經約過鄉友一起吃粥,算是粥會的醞釀和試行。⋯⋯1958年冬至,由狄君武具名柬約,16位文人雅士出席,臺北的第一次粥會,在植物園獻堂館舉行」。
至於時地所選、以及意義所在,亦即陸炳文編印,《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50周年紀念專輯》(2005年10月30日印行)、書中〈細語前塵:粥會大事述略〉單元,1955(民44)年7月杪條載:「第1屆航海節慶祝會,狄膺猜想鄭和下西洋前,在太倉港岀口岸邊,埋鍋造飯的鍋大無比,倘能用來煮粥,就不愁僧多粥少,遂於臺北靜心幼稚園的、蘇松太同鄉聯誼會上,試行啜粥」。
三答所問臺北粥會,叫做“樓梯響粥會”的掌故,答案也就是行政院前新聞局、機關刊物《光華雜誌》,2002年10月號〈名仕雅集,寧靜致遠:中華粥會80年〉,文‧蔡文婷/圖‧林格立報導中:「1958(民47)年冬天,吳稚暉逝世5週年之後,有一天吳稚暉的衣缽弟子狄膺,在鐵路招待所下樓時,忽然嘆說:『吳先生對粥會有期待,現在是我們設法,促其實現的時候了』。⋯⋯很快到了冬至時節,在台北恢復起粥會的文人雅聚,讓樓梯響後,立刻看見來人,因而粥友們常常以“樓梯響粥會”,來戲稱台北粥會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