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影響兩岸領導人的思維學府 * 李吉安
更新时间:2021-02-03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曾影響兩岸領導人的思維學府 * 李吉安
-憶初訪莫斯科中山大學之印象
歷史總有許多令人拍案叫絕、喟嘆不已的傳奇故事,不會因時光流逝而消失,就像當年蔣經國與鄧小平,兩人竟然就讀莫斯科中山大學,不僅是朝夕相處的同窗,更是相濡以沫的革命夥伴,但也是日後兩岸角力,互別苗頭的舵手。
2007年8月懷著興奮好奇的心理,踏上「前進紅場」,期能目睹俄羅斯廬山真面目行程的我,此趟行程適值莫斯科建城860周年紀念,市容整潔,秩序井然,完全顛覆我在教科書所學、所認識的傳統刻板印象,而且也對俄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交通與藝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尤其,曾先後擔任過台灣淡江大學與大陸哈爾濱大學客座教授,為了多攢一點薪資而當導遊的米沙,精彩講解迄今仍令我深刻難忘外,更貼心安排走一趟莫斯科大學與莫斯科中山大學,讓我們這些大觀園的劉姥姥們,能夠感受些俄國名校培育人才的氛圍。
其中,莫斯科中山大學雖早已成為歷史名詞,但是「她」卻是紀念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政策,增進俄國與中國交流而成立的學府,故以「中山」為名,於1925年秋成立,原名為「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後更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文通稱為「莫斯科中山大學」,政治教育任務大於一般大學設立的宗旨,1930年夏天解散,前後只有5年光景。
莫斯科中山大學招生對象,不只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更多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是為體現當時國共合作的「中國大革命」,培養政治理論的特殊學校,校區不大,採小班制,但這所學校培養出蔣經國、鄧小平等國共多位名人,因而聲名大噪。
1925年11月,蔣經國一抵達莫斯科,就進入中山大學,苦修俄文、西方革命有關科目、政治學與經濟學;幾個星期後加入「共青團」,並在擔任學生刊物《紅牆》的主編,發表《中國的展望》、《中國北伐一定成功》等多篇擲地有聲文章後,立即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在莫斯科,蔣經國有一個很長的俄國名字叫「尼古拉.為拉迪米洛為奇.伊利扎洛夫」,他的同學有邵力子兒子邵志剛、馮玉祥兒子馮洪國和女兒馮弗能、于右任女兒于秀芝、後來成為鄧小平第一任夫人的張錫媛、原名陳紹禹的王明等。在同學中,蔣經國年紀最小,性格開朗,活潑幽默,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法國留學時改名為鄧希賢,在1927年初才正式改名為鄧小平。1926年初奉中國共產黨之命,故以鄧希賢之名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之前已在法國5年擔任共產主義的重要宣傳工作。進入中山大學後,也有俄文名字叫「多佐羅夫」,因年紀、履歷被推選「共青團」的組長,蔣經國就是其組員,兩人交情甚篤,經常黃昏到莫斯科河邊散步,因而更加相知相惜。
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制是兩年,鄧小平不到一年就回國參加革命活動,而蔣經國在蘇聯卻整整生活12個年頭,兩人命運際遇迥然不同,但莫斯科中山大學這段的學習歲月,卻是兩人智慧火花的激盪交集,也是日後兩岸爭鋒韜略的較量。
1978年蔣經國與鄧小平,分別成為台灣與大陸
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兩岸最高領導人。蔣經國以民生
經濟為治國藍圖,帶領台灣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鄧小平則是「摸石子過河」、「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親自接見臺灣學者聆聽意見,逐步改造告別「一窮二白」的苦難中國時代,也交出「翻兩番」的成績。
當鄧小平掌權後,蔣經國召集國安單位首長,了解對情資的掌握狀況,與會者或許想討好經國先生,不約而同對這位三上三下,有「九命怪貓」之稱的「老鄧」,認為他比毛澤東溫和,兩岸關係將趨於緩和。經國先生聽後微哂說:「你們的評估都太樂觀,因為你們不認識鄧小平,但我認識他,我們在蘇聯一起學習過,他其實比毛澤東更為厲害,未來兩岸的情勢將比你們想像更為複雜。」
果不其然,鄧小平對台頻頻出招,如「三通四流(通商、通航、通郵;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交流)」、「一國兩制」、倡導「國共第三次合作」等,對蔣經國而言確實是一大壓力,遂責成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王昇上將成立劉少康辦公室,召集學者專家與政府各部會精英,詳研妥擬破解對策,故有「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經濟學台灣、政治學台北」、「中國的希望在台灣」、「遠離馬列共產主義教條」等反統戰的策略。
尤其,派遣陝西人朱文琳促成與中共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習近平之父)同是陝西新平縣人、關係十分密切的國民大會秘書長(曾任國大憲政委員會副主委)的陳建中,接受習仲勛邀訪到北京見面,並和國家主席楊尚昆會面,商討「要談判、要接觸、要妥協」,有助兩岸和平關係的突破性發展,雙方認為可行,取得共識後回台曾表達以「三要」取代「三不」的新作為,經國先生也頗為認同,但因國民黨許多大老反對,「三要」政策只好束諸高閣。
蔣經國主政期間,雖未能體現「三要」,但為避免兩岸誤判,造成擦槍走火,引發兩岸動盪,除將「共匪」改稱為「中共」,為兩岸和平發展關係遞出善意橄欖枝,展現高度格局外,自1981年開始,派遣秘使沈誠3次前往北京,與鄧小平、楊尚昆、葉劍英、鄧穎超等中共重要人物晤談。尤其,經國先生晚年,還是毅然決然開放老兵探親,實已在為兩岸「要接觸」做準備。
1988年1月13日經國先生溘然離世,中共中央第一時間致電國民黨中央深表哀悼;鄧小平更是哽咽難過地感嘆道:「若蔣經國在,中國的統一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不會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莫斯科中山大學雖不復昔日風華,但依稀猶見蔣經國與鄧小平年輕學習的流金歲月身影,與其說是兩人的命運造化,毋寧說是老天的最好安排。
筆者前往莫斯科旅遊
-憶初訪莫斯科中山大學之印象
歷史總有許多令人拍案叫絕、喟嘆不已的傳奇故事,不會因時光流逝而消失,就像當年蔣經國與鄧小平,兩人竟然就讀莫斯科中山大學,不僅是朝夕相處的同窗,更是相濡以沫的革命夥伴,但也是日後兩岸角力,互別苗頭的舵手。
2007年8月懷著興奮好奇的心理,踏上「前進紅場」,期能目睹俄羅斯廬山真面目行程的我,此趟行程適值莫斯科建城860周年紀念,市容整潔,秩序井然,完全顛覆我在教科書所學、所認識的傳統刻板印象,而且也對俄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交通與藝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尤其,曾先後擔任過台灣淡江大學與大陸哈爾濱大學客座教授,為了多攢一點薪資而當導遊的米沙,精彩講解迄今仍令我深刻難忘外,更貼心安排走一趟莫斯科大學與莫斯科中山大學,讓我們這些大觀園的劉姥姥們,能夠感受些俄國名校培育人才的氛圍。
其中,莫斯科中山大學雖早已成為歷史名詞,但是「她」卻是紀念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政策,增進俄國與中國交流而成立的學府,故以「中山」為名,於1925年秋成立,原名為「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後更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文通稱為「莫斯科中山大學」,政治教育任務大於一般大學設立的宗旨,1930年夏天解散,前後只有5年光景。
莫斯科中山大學招生對象,不只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更多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是為體現當時國共合作的「中國大革命」,培養政治理論的特殊學校,校區不大,採小班制,但這所學校培養出蔣經國、鄧小平等國共多位名人,因而聲名大噪。
1925年11月,蔣經國一抵達莫斯科,就進入中山大學,苦修俄文、西方革命有關科目、政治學與經濟學;幾個星期後加入「共青團」,並在擔任學生刊物《紅牆》的主編,發表《中國的展望》、《中國北伐一定成功》等多篇擲地有聲文章後,立即成為學校的風雲人物。在莫斯科,蔣經國有一個很長的俄國名字叫「尼古拉.為拉迪米洛為奇.伊利扎洛夫」,他的同學有邵力子兒子邵志剛、馮玉祥兒子馮洪國和女兒馮弗能、于右任女兒于秀芝、後來成為鄧小平第一任夫人的張錫媛、原名陳紹禹的王明等。在同學中,蔣經國年紀最小,性格開朗,活潑幽默,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法國留學時改名為鄧希賢,在1927年初才正式改名為鄧小平。1926年初奉中國共產黨之命,故以鄧希賢之名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之前已在法國5年擔任共產主義的重要宣傳工作。進入中山大學後,也有俄文名字叫「多佐羅夫」,因年紀、履歷被推選「共青團」的組長,蔣經國就是其組員,兩人交情甚篤,經常黃昏到莫斯科河邊散步,因而更加相知相惜。
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制是兩年,鄧小平不到一年就回國參加革命活動,而蔣經國在蘇聯卻整整生活12個年頭,兩人命運際遇迥然不同,但莫斯科中山大學這段的學習歲月,卻是兩人智慧火花的激盪交集,也是日後兩岸爭鋒韜略的較量。
1978年蔣經國與鄧小平,分別成為台灣與大陸
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兩岸最高領導人。蔣經國以民生
經濟為治國藍圖,帶領台灣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鄧小平則是「摸石子過河」、「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並親自接見臺灣學者聆聽意見,逐步改造告別「一窮二白」的苦難中國時代,也交出「翻兩番」的成績。
當鄧小平掌權後,蔣經國召集國安單位首長,了解對情資的掌握狀況,與會者或許想討好經國先生,不約而同對這位三上三下,有「九命怪貓」之稱的「老鄧」,認為他比毛澤東溫和,兩岸關係將趨於緩和。經國先生聽後微哂說:「你們的評估都太樂觀,因為你們不認識鄧小平,但我認識他,我們在蘇聯一起學習過,他其實比毛澤東更為厲害,未來兩岸的情勢將比你們想像更為複雜。」
果不其然,鄧小平對台頻頻出招,如「三通四流(通商、通航、通郵;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交流)」、「一國兩制」、倡導「國共第三次合作」等,對蔣經國而言確實是一大壓力,遂責成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王昇上將成立劉少康辦公室,召集學者專家與政府各部會精英,詳研妥擬破解對策,故有「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經濟學台灣、政治學台北」、「中國的希望在台灣」、「遠離馬列共產主義教條」等反統戰的策略。
尤其,派遣陝西人朱文琳促成與中共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習近平之父)同是陝西新平縣人、關係十分密切的國民大會秘書長(曾任國大憲政委員會副主委)的陳建中,接受習仲勛邀訪到北京見面,並和國家主席楊尚昆會面,商討「要談判、要接觸、要妥協」,有助兩岸和平關係的突破性發展,雙方認為可行,取得共識後回台曾表達以「三要」取代「三不」的新作為,經國先生也頗為認同,但因國民黨許多大老反對,「三要」政策只好束諸高閣。
蔣經國主政期間,雖未能體現「三要」,但為避免兩岸誤判,造成擦槍走火,引發兩岸動盪,除將「共匪」改稱為「中共」,為兩岸和平發展關係遞出善意橄欖枝,展現高度格局外,自1981年開始,派遣秘使沈誠3次前往北京,與鄧小平、楊尚昆、葉劍英、鄧穎超等中共重要人物晤談。尤其,經國先生晚年,還是毅然決然開放老兵探親,實已在為兩岸「要接觸」做準備。
1988年1月13日經國先生溘然離世,中共中央第一時間致電國民黨中央深表哀悼;鄧小平更是哽咽難過地感嘆道:「若蔣經國在,中國的統一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和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不會有第三次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莫斯科中山大學雖不復昔日風華,但依稀猶見蔣經國與鄧小平年輕學習的流金歲月身影,與其說是兩人的命運造化,毋寧說是老天的最好安排。
筆者前往莫斯科旅遊
莫斯科中山大學
小蔣同小鄧莫斯科中山大學同窗共硯
海軍官兵幫經國先生慶生
於古寧頭戰史館上方任重致遠碑石前留影
與親家俞大維兩家出遊
留俄時期結識芬娜(方良)
1986年主持湖口僑泰演習
1979年主持陸軍官校建校55週年校慶
1974年慰訪馬祖戰鬥營學員
贈給夏超將軍之八二三期間金門戰地照片
(作者李吉安,政戰學校新聞系27期、政戰學校新研所2期畢業,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政戰學院兼任講師,退伍時的職務是,青年日報副社長;附圖:李吉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