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豊推展地書在地生根運動 大地為紙水代墨如椽大筆書字
更新时间:2020-12-09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林金豊推展地書在地生根運動 大地為紙水代墨如椽大筆書字
[粥會新聞中心12月9日臺北訊]理事長為林金豊粥友的漢字書藝文化學會,也是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單位之一,在台推動地書走入社區、推廣為全民化活動有年,不遺餘力而且已漸見初步成效,大受粥會大家長陸炳文的推崇。林理事長今(9)日,特別告訴臺灣文聯理事主席、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博士說:
「謝謝臺灣文聯、和全球粥會的大力支持,我們還會繼續努力推動並推廣。去(2019)年10月30日,由吳朝滄榮譽理事長率團,應邀到北京陶然亭公園,參加第十七屆陶然杯地書邀請賽,回來之後,我們漢字書藝文化學會,就組成寶島地書隊,隨即上網買得50枝地書筆,並在崇光社區大學和政治大學,推展地書在地生根運動。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北京第18屆地書活動改為網路舉辦,我們亦已上網參加了這樣的活動」。
陸炳文稍早曾對落腳臺北,於各個朋友圈中鼓勵此舉,《大地為紙水代墨如椽大筆書字》文稱:正巧大約10年前的11月下旬,我率領“海內外共祭陸游同宗同道代表團”一行近20人,受邀到成都巿崇州,出席〈第二屆中國.四川陸游文化節〉,期間在陸游祠前廣場,看到有人拿著狀似特大號毛筆,其實是海綿頭沾水,在地面上書寫練字,好奇上前借來一試,有中鋒還蠻好下筆,旋即寫下「陸家一鍋粥」五字,物主取回湊合「川台一家親」,再把此物送給我留念。
日前林金豐上傳邀請函,歡迎報名參加北京市〈第18屆“陶然杯地書”比賽〉,我並沒有特别在意;嗣群組一成員留言:「何謂“地書”,請教一下」。一時未見任何回應,自告奮勇可以解惑,才想到我的地書筆,馬上走一趟台大書香園,試寫發現尚且能用,就請大樓管理員拍照,再交沈致中兄傳上群組分享,同時願意稍加介紹,“地書”的前世與今生,以下摘取自《近代中國書法史綱》(下篇,陸炳文撰)上相關文字,提供方家參考指教。
所謂“地書”,顧名思義,是一種在地上寫字的書法,它的特色在於,以大地為紙,用水代替墨,拿如椽大筆,書寫習字法。中國古人創造國字時,最先便是使用“地書”。通常把它分為兩類:第一類、折取一根樹枝削尖,在泥沙地面上塗劃,這就是硬筆字,硬筆書法由來,如今只有兒童遊戲中見。
第二類、木竹竿頭上裹住布,於石板或水泥地寫,後來進步改用,海綿筆頭沾水,已流行於大陸各地多年;現代“地書”可視為中國書法的分支,至少從1980年代以降,此道便開始在北京附近逐漸傳開,京城青年湖畔偶有老人就地寫書,本屆“陶然杯地書”比賽,仍然於北京打擂臺正是此故。
不過長期以來的“地書”,似乎不見容於書法界,因而進不了堂奧,上不了學術殿堂。某些衛道人士認為,這種“地書”文化粗淺,被少數身居廟堂的“書法家”看不起,所瞧不上,稱之為“醜書“,在褻瀆中華傳統書法。但平心而論,這樣的“地書”,相較於某幾個“書法名家”的推崇醜書、和讓人看不懂的鬼畫符,簡直是天壤之別,於民族文化的傳承、推廣應該更有幫助。
何況,晚近40年才出現在基層,庶民改用這種練字方法,既省錢又吸引人,既方便又重環保,同時集鍛煉身體、和陶冶情操於一身,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書法藝術的普及,和練習者書法水準的提高。我借此正告那些,排斥“地書”的書法家們,請高抬貴手,客觀的評價,往往高手隱身在民間,甚至水準比專業更高。
我還瞭解到他們,勤奮練習寫字,或許有值得大家,共同學習的地方!這樣一種平民化、書法創作方式,可算是新生事物,也屬復古懷舊風,彼此之間優勢互補,互相觀摩豈不更好!陸炳文小結強調:寫字絕對不是書法家的專利,臺灣迄今一直沒有引進推行,至盼有識之士宣導共襄舉,“地書”值得提倡變成全民運動!
此一地書寫作的地點,又以在非草皮的廣場、即開放空間為之居多,比較容易招來好奇的、認同的圍觀者加入小圈圈,無形中提高作書者興緻係主因,沒有人看你寫字,那還有什麼意思?
所以我個人把地書,賦予它別稱"廣場書法"、抑或"廣場筆會",一如常見之廣場舞、廣場寫生、廣場靜坐等的,一連串相當具有人氣稱呼,已經有若干自媒體報導中,採用了我擬訂的新名詞!
[粥會新聞中心12月9日臺北訊]理事長為林金豊粥友的漢字書藝文化學會,也是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單位之一,在台推動地書走入社區、推廣為全民化活動有年,不遺餘力而且已漸見初步成效,大受粥會大家長陸炳文的推崇。林理事長今(9)日,特別告訴臺灣文聯理事主席、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博士說:
「謝謝臺灣文聯、和全球粥會的大力支持,我們還會繼續努力推動並推廣。去(2019)年10月30日,由吳朝滄榮譽理事長率團,應邀到北京陶然亭公園,參加第十七屆陶然杯地書邀請賽,回來之後,我們漢字書藝文化學會,就組成寶島地書隊,隨即上網買得50枝地書筆,並在崇光社區大學和政治大學,推展地書在地生根運動。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北京第18屆地書活動改為網路舉辦,我們亦已上網參加了這樣的活動」。
陸炳文稍早曾對落腳臺北,於各個朋友圈中鼓勵此舉,《大地為紙水代墨如椽大筆書字》文稱:正巧大約10年前的11月下旬,我率領“海內外共祭陸游同宗同道代表團”一行近20人,受邀到成都巿崇州,出席〈第二屆中國.四川陸游文化節〉,期間在陸游祠前廣場,看到有人拿著狀似特大號毛筆,其實是海綿頭沾水,在地面上書寫練字,好奇上前借來一試,有中鋒還蠻好下筆,旋即寫下「陸家一鍋粥」五字,物主取回湊合「川台一家親」,再把此物送給我留念。
日前林金豐上傳邀請函,歡迎報名參加北京市〈第18屆“陶然杯地書”比賽〉,我並沒有特别在意;嗣群組一成員留言:「何謂“地書”,請教一下」。一時未見任何回應,自告奮勇可以解惑,才想到我的地書筆,馬上走一趟台大書香園,試寫發現尚且能用,就請大樓管理員拍照,再交沈致中兄傳上群組分享,同時願意稍加介紹,“地書”的前世與今生,以下摘取自《近代中國書法史綱》(下篇,陸炳文撰)上相關文字,提供方家參考指教。
所謂“地書”,顧名思義,是一種在地上寫字的書法,它的特色在於,以大地為紙,用水代替墨,拿如椽大筆,書寫習字法。中國古人創造國字時,最先便是使用“地書”。通常把它分為兩類:第一類、折取一根樹枝削尖,在泥沙地面上塗劃,這就是硬筆字,硬筆書法由來,如今只有兒童遊戲中見。
第二類、木竹竿頭上裹住布,於石板或水泥地寫,後來進步改用,海綿筆頭沾水,已流行於大陸各地多年;現代“地書”可視為中國書法的分支,至少從1980年代以降,此道便開始在北京附近逐漸傳開,京城青年湖畔偶有老人就地寫書,本屆“陶然杯地書”比賽,仍然於北京打擂臺正是此故。
不過長期以來的“地書”,似乎不見容於書法界,因而進不了堂奧,上不了學術殿堂。某些衛道人士認為,這種“地書”文化粗淺,被少數身居廟堂的“書法家”看不起,所瞧不上,稱之為“醜書“,在褻瀆中華傳統書法。但平心而論,這樣的“地書”,相較於某幾個“書法名家”的推崇醜書、和讓人看不懂的鬼畫符,簡直是天壤之別,於民族文化的傳承、推廣應該更有幫助。
何況,晚近40年才出現在基層,庶民改用這種練字方法,既省錢又吸引人,既方便又重環保,同時集鍛煉身體、和陶冶情操於一身,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書法藝術的普及,和練習者書法水準的提高。我借此正告那些,排斥“地書”的書法家們,請高抬貴手,客觀的評價,往往高手隱身在民間,甚至水準比專業更高。
我還瞭解到他們,勤奮練習寫字,或許有值得大家,共同學習的地方!這樣一種平民化、書法創作方式,可算是新生事物,也屬復古懷舊風,彼此之間優勢互補,互相觀摩豈不更好!陸炳文小結強調:寫字絕對不是書法家的專利,臺灣迄今一直沒有引進推行,至盼有識之士宣導共襄舉,“地書”值得提倡變成全民運動!
此一地書寫作的地點,又以在非草皮的廣場、即開放空間為之居多,比較容易招來好奇的、認同的圍觀者加入小圈圈,無形中提高作書者興緻係主因,沒有人看你寫字,那還有什麼意思?
所以我個人把地書,賦予它別稱"廣場書法"、抑或"廣場筆會",一如常見之廣場舞、廣場寫生、廣場靜坐等的,一連串相當具有人氣稱呼,已經有若干自媒體報導中,採用了我擬訂的新名詞!
至於這個名詞什麼時候訂的,以及最早在什麼時候有出現?都還找不到明確答案,但我合理的懷疑,自古寫地書第一人,應該就是1600年前東晉的王獻之,理由是他父親王羲之要他勤練書法,必須把院子裏18缸水用完即可練好,如果只用小毛筆醮水寫,恐怕短時間練不出一手好字,非得使用像是拖把、或特大號毛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