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祖籍家園老家故鄉家鄉故土故國祖國差在哪?

祖籍家園老家故鄉家鄉故土故國祖國差在哪?

更新时间:2020-10-05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祖籍家園老家故鄉家鄉故土故國祖國差在哪?


[粥會新聞中心10月5日臺北訊]解隔离前一天,臺灣文史工作者、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對著鏡子自問,今當特别想家,心中想那個家?臺北溫暖的家,桃園父母舊家,古田陸氏老家,長樂娘舅王家,山西妻子婆家,輕重緩急排序,一目了然於心,此即傳統倫常,固有文明表徵。

關於我從那裡來,這些相關的名詞,諸如:祖籍、世居、原籍、原鄉、家園、老家、故鄉、家鄉、本土、故土、故國、祖國、出生地、籍貫地、寄居地、發源地、發祥地、原住地、始遷地、開基地、得姓地、受氏地、落戶地、屯墾地、拓殖地、稱盛地、流放地、充軍地等等。

其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作為姓氏源流學者、民族遷徙調研專家,陸炳文一時之間,似乎都講不清楚。其實在過去長時間,彼此間界定相當明確,近年也才由於,都知道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沒事找事,而被搞得,烏煙瘴氣,天下大亂。


素有「姓博士」之稱的粥翁,以文學大師余光中(1928~2017年)生前,2012年8月1日在聯合副刊,發表的文章〈故國神遊〉為例,文中開宗明義指出:「五月中旬去西安講學。那是我第一次去陝西,當然也是首訪西安,對那千年古都神往既久,當然也有莫大的期待」。

第二段小結又謂:「我對這古都,雖然所知不多,所見更少,可是所感所思卻很深。這麼多年,我雖然一步,也未踏過斯土,可是自作多情地,卻寫過好幾首詩,以長安為背景或現場。為期不滿五天,又有兩場演講、一場活動,⋯⋯⋯。參加了一個活動,經『粥會』會長陸炳文先生之介紹,認識了于右任先生(1879~1964年)的後人。⋯⋯⋯我去西安,受了李(白)、杜(甫)的召引,滿心以為,可以一登古原,西弔唐魂漢魄,印證自己從小,吟誦唐詩的情懷」。

以上余教授的文字,說明了一個人,對於一個地方,充滿情懷及幻想,兩者間感情深淺、期待高低的關係,跟是否在那裡出生、成長包括求學和工作,並沒有多大關連性,而是仰仗悠久中華歷史、民族文化臍帶所牽連著,根本說不上那個地方,到底是自己的祖籍世居、原籍原鄉、家園故鄉、家鄉本土、故土故國、祖國等等名義,存在什麼關係!


至於余光中生平事略,陸炳文瞭解尤其清楚:他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人,而非外傳的石獅),岀生於南京,求學於南京、北京、廈門、臺北、美國,任教於臺北、香港、高雄等地多所大學,終老歿於高雄,待的最久之處:臺北、高雄、香港排在前三位,你說他是那裡人,故國祖國何所指,對他又有何意義!

正像余教授這樣年歲、這種情形所謂外省人,到臺灣來的人並不少,晚一輩像粥翁也很多,再小的認同逐漸遞減,及至新世紀的新寵兒,想法恐怕相去甚遠了,對大陸沒有眷念不說,更加無感到無動於衷,別說感情多深多嚮往,期待多高多盼一體化!

再來講到陸炳文自身,力主臺灣與大陸一體,首倡台閩同宗同名村,出生在福建福州市區,原籍八闽的古田縣(至今身分證籍貫欄,仍然註明:福建省古田縣,並非龍岩市上杭縣的古田鎮),6歲從福州長樂的馬尾鎮渡台,求學、成長、就業、退休,迄今72個年頭過去了。


10載之前,逾花甲年,陸老炳公,回鄉祖地,固雖遲到,尋根探源、認親歸宗、掃墓祭祖、找始遷地,均屬人之常情,天經地義之事。以下便是一段,尋蹤覓跡小插曲,〈馬尾舊鎮渡口,今僅留石碑苦守〉:

在福建鄉親悉心安排下,我輕車簡從滿懷期待中,到達母親王氏老家馬尾,沿著鋪上青石板的小路,踏進這一處熟面小碼頭,歷經百年滄桑的老地方,福州常樂馬尾舊鎮渡口,那是我一直在魂牽夢縈、窮追不捨了整整一甲子,要找尋來台的始發地點。

因為母親應該就從這裡,領著我以及大妺陸玉瑛,搭上雙帆船渡過黑水溝,往一衣帶水之隔台灣島,找光復初去接收的父親,印象中度過了三天兩夜,皇天不負苦心人終如願;至今這日子記得很清楚,相隔半世紀重臨碼頭日,十年前2010年4月25日。


此一老渡口位於馬江畔,岸邊的江水不斷拍打著,碼頭地面總是濕漉漉的,入口處有一石碑淺雕著、〈馬尾鎮渡口〉五個字,碼頭上僅站立我一個人,懷想當年一家三口相依偎,靜靜等候帆船,凖備渡台,那種孤單情景,恍如昨日!

民國時期建成這個渡口,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尾就得利於碼頭之便,被人們稱之為〈小上海〉,福州、長樂、連江一帶的農副產品,都要在這個渡口中轉;前往台灣基隆,也在這裡候船,大批商賈旅人,川流不息於此,自然形成鬧市,今非昔比,原因很多。

這裡曾為潮江樓旅社,緊鄰馬尾舊鎮渡口的,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客源與財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馬尾舊鎮渡口,已成為閩江航線上的重要口岸之一,每天往返穿梭卅多艘渡船,那時候還真是,既繁華又熱鬧。如今不堪没落,僅留石碑苦守。


陸炳文今左思右想,渡口石碑位置沒有變,臺灣光復地位沒有錯,回到祖國懷抱史證,我可是親歷加上親炙,相關歷史人物和史料。
對日抗戰勝利,1945年,臺灣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史實事證俱在;三載之後,我才理所當然,來台依親定居,久而久之,他鄉變成我家。

政府在台開恩,1987年,地區解嚴,老兵先回老家,史詩感人至深;十三年後,我才理直氣壯,跟進返閩探親,常往常來,故鄉還我本家。

至於文題〈祖籍、家園、老家、故鄉、家鄉、故土、故國、祖國⋯⋯⋯,差在哪?〉,有識之士給出兩個,正中問題核心答案:1、差在意識形態,比政治掛帥更差;2、壞在數錢忘祖,比數典忘祖更壞!所言極是,再說白了,不就是那小撮政客,害群之馬造的餘孽,居心不良必遭天譴,違反人性必得惡報。


文末附上舊照,我坐過三條船:其一、1998年,供職行政院時,隨蕭萬長院長,登海巡艦艇出海視察。其二、2005年,跟團遊三峽,包下維〈多利亞三號〉、五星級超豪華客輪。其三、2018年,搭漁政船〈海鉅號〉,第4回由台州章安渡海去大陳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