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李吉安盼再見到陸炳文知性感性理性與趣味性兼具節目

李吉安盼再見到陸炳文知性感性理性與趣味性兼具節目

更新时间:2020-09-01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李吉安盼再見到陸炳文知性感性理性與趣味性兼具節目


[粥會新聞中心9月1日臺北訊]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國軍莒光日電視教學教官陸炳文博士,今(9月1)日收到昔日尋根族好夥伴、青年日報前副社長李吉安大作,勾起當年完成電視節目《源遠流長》,不少完美組合拍攝中愉快合作回憶,尤其長期在中華電視臺播出,又經華視金門轉播站大放送,就連對岸福建沿海一帶民眾,都看得到青壯時陸炳文老師,身著唐裝暢談中華文化影像。


李吉安指出:民國78(1989)年8月1日,結束軍聞社兼華視、青年日報駐金門特派員,返回總社後,除平日的軍事新聞採訪工作外,就是參與華視《源遠流長》、與莒光日有關姓氏源流的電視節目製播任務,因而有幸能結識才華洋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特別有研究心得的權威學者專家–陸炳文博士。


印象中,陸教授每次錄訪節目時,總是一襲唐裝,英挺帥氣,準備充分,口條流暢,一氣呵成,從不NG;但陸教授對己要求非常嚴謹,錄完影後一定會倒帶看完監視器(monitor)影像與聲音旁白後,認為有助節目效果,常會很謙虛的希望小弟我能夠再重錄,要求至善完美,對觀眾負責的周全精神,迄今仍令我深刻難忘。

從陸教授的身上,不僅能清晰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典故,而且陸教授豐厚的國學底蘊、與博學多聞的知識,每次在節目錄訪後,總有許多「知性、感性、理性與趣味性兼具的」意想不到收穫,盼今後能有機會再見到老節目新播放。


有如解析「吳」姓人家的源流,陸教授即以「一讓再讓吳三讓」,賦予專輯主題,清楚勾勒出周文王姬昌年少以流露出不凡的氣宇,深得祖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寵愛,有意讓其接任大位。

但按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父親季歷是排行老三,尚有泰伯、仲雍兩位伯父,實無資格承嗣王位,勢必導致姬昌不能繼承周統。古公亶父既不願違背廢長立幼的氏族規矩,又為自己不能按心意傳位給孫子姬昌而終日鬱悶,以致抑鬱成疾。


泰伯、仲雍深知乃父心意,一讓走吳山,二讓奔梅里,三讓為至德,發揮謙讓美德,終成就出周朝的燦爛輝光,也成為日後吳氏子孫的光榮堂號由來。

又如專程前往彰化二水,前副總統謝東閔的故居,探訪「謝家寶樹堂前燕」,謝姓人家「寶樹堂」與「東山堂」的綿密關係與堂號典故;以及從台北沿著九彎十八拐,風塵僕僕到宜蘭尋訪「清游王游都是游」,何以游姓人家有「方字游」與「才子游」之別,盡在陸教授的絕妙解說中,令人完全豁然開朗。


此外,宗廟家祠左昭右穆,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的禮制,皆是飲水思源,數典念祖,華夏文明,中華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鋼樑能量,對台灣民眾來說,得以清清楚楚了解血緣、文化來自唐山先人,而不再是、也不會有,「失根蘭花」的感嘆。
日前,陸炳文也才在通訊軟體上,大嘆如今就面臨「失根蘭花」、失去文化自信危機,而以〈居同厝是閩台割捨不斷的臍帶〉為文強調:

時間過得真快,我帶領尋根族,為華視《鯤島探源》、莒光日電視教學《源遠流長》節目制播需要,曾經全臺灣走透透,自1980年啟動至今,40周年慶成日在即,我特地邀請咱們〈阿同〉、亦即〈親同〉,舉辦禪茶粥一味雅集。


此舉希望延續祖同宗、文同源、語同音、民同風、食同味、婚同俗精神,打造出〈同宗村.居同厝.咱阿同〉新主題,專為中華文化傳承、兩岸社會大融合,再牽成一條臍帶!

不幸,臺灣有些人,就是想斷開,與大陸的臍帶關係;可是,單就民生四大需要看,食衣住行中有那一様,擺脫的開?斬切的斷?千絲萬縷般的關係,千方百計也斷不開!


對咱們福建人來說,不管人現在臺灣?還是祖籍地福建?見到面都互稱〈阿同〉,而倍感親切與暖心!如果在同鄉之外,又是同宗、同學、同行⋯⋯,那就同中又同,親上加親,格外會珍惜這些,多重的相同緣分!除非是數典忘祖之流,賣祖求榮之輩才不會!

我在最近這6、7年,把研究成果帶去廈門,與大陸專家學者分享,共同以臺灣方所定義:血緣關係之〈冠姓地名〉,重新加以命名〈同宗村〉,同一村民為同宗、宗親。


另外,也就地緣關係之〈冠籍地名〉,賦新名稱之為〈同名村〉,同樣村民則稱同鄉、鄉親。合併叫做〈同名同宗村〉,可以統一用簡化之後,名詞〈同名村〉代表全部親同。

距離我臺北市住家文山區,較近的地方正好有,兩處典型之〈同名村〉,那就是大安區的黃厝、黃宅濂讓居,和新北市蘆洲區李宅、李友邦故居,尋根族都去過,代表性皆十足,均很值得一提,甚至親歷一看。


8月30日,陸炳文特地携同尋根一族,再度走訪歷史建築李宅,2005年才建物改善完工準備開館,正式以〈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對外開放,一探15載以來〈同名村〉典範是否別來無恙!

臺灣有許多叫做「屋」或「厝」的地名,這當中其實透露了當地居民的來歷。臺灣的外來住民中,以客家和閩南兩大族群為主。簡單來說,地名中有「屋」的,就是客家人的聚落;但叫「厝」的地方,卻不一定是閩南人的聚落。


我們從臺灣地名中的「厝」、「宅」、「屋」與「居」,可以看出當地居民來自哪裡?以北臺灣為例,有很多地方叫「厝」,例如黃厝、江厝、梁厝等;一般還稱作「宅」,有如前面提到的黃宅、和李宅等。

而桃園的「新屋區」,當地聚集了不少,冠上姓氏的「屋」,例如曾屋、游屋、呂屋、張屋等,打探之下全為客家人聚落;但有些客家民居,也會以「厝」為名。這也許是由於,島內閩南文化,向來比客家文化,來得強勢的緣故。


綜觀全臺地名中,有「屋」和「厝」字,除了可以用來辨別閩南、客家族群之外,尚且看出當地居民的血緣關係,亦多半會和姓氏連結,譬如陳屋、彭厝等。這是因為住在同一個聚落的居民,通常都是同姓同宗,因此我們可以在地名上,將這群有血緣關係者,概括為親同一家人。

值得注意的是,客家族群的「屋」,幾乎超過90%,都是以姓氏為前置的地名。但閩南族群的「厝」,與姓氏連結的比例,就沒那麼高了;在冠上氏族的〈冠姓地名〉,之外許多「厝」的名稱,還會和祖籍地連結,例如泉州厝、同安厝、詔安厝等,此即地緣關係上,所謂的〈冠籍地名〉。


打從2014年6月16日,我作為譜牒專家受邀,出席在泉州閩台緣博物館召開之、“首屆閩台同宗同名村交流大會”,發表專題演講並主持大會,到回台成立閩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對接以來,同名村活動逐漸形成海峽兩岸,〈親同〉心連心、〈阿同〉手牽手交流大平臺,明顯強固了兩岸同胞,心手相連的臍帶關係。

特別是過去每一次,同名村尋根溯源活動,通過祖同宗、文同源、語同音、民同風、食同味、婚同俗的不同主題催化下,已加深了各地民眾對彼此之認同。


就以〈蘆洲李宅古蹟--李友邦將軍紀念館〉為例,粥翁兩天前舊地重遊發現,此一民居有「臺灣人的感情厝」之稱,當地人稱之為「隴西堂 李祖厝」,早已跟往常大不相同了,正大力推行恢復古禮為今用運動,吸引大批遊客攜老帶小而至嘗試。

堂號隴西李這一座,具有兩百多年歷史,表徵台灣漢移民墾拓精神、與生活面貌的庶民宅院,幾乎天天辦理收涎、抓周、文昌開筆等民俗活動,這裡顯然已成古蹟活化成功示範點,作為一名〈同名村〉祖厝研究學者、又寫過百萬文字共3本專門著作的我,除大感快慰之外,還向志工大加讚賞!


陸炳文經過這番洗禮有了新啟發,今年將主張繼祖同宗、文同源、語同音、民同風、婚同俗之後,最近會推出以“居同厝”接地氣新主題,進一步強化“同宗村.居同厝.咱阿同”觀念,冀求變成為具體行動,來拉近兩岸廣大人民,日漸產生的新疏離感。

在此套用李吉安之前話語,正是以「兼具知性、感性、理性與趣味性的」節目或活動,幫助更多同胞充分理解,兩岸間實際存在之異同,來深化溝通交流融合之成效,作為尋根族全台走透透大行動、啟動40周年慶阿同雅集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