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陸安臺靜農紀念館十周年記 臺靜農逝世卅周年紀念
參觀陸安臺靜農紀念館十周年記 臺靜農逝世卅周年紀念
[粥會新聞中心8月31日臺北訊]今天8月31日,退役將領、政治作戰學校前校長王漢國博士,私聊陸炳文稱:今日晨,弟將與內子,並偕數位友人,同往台東池上穀倉藝術館,親賞台灣好基金會主辦之、〈林文月 施淑 林懷民 蔣勳 許悔之 臺靜農家屬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家兩廳院 國立臺灣大學 收藏展〉;在此紀念臺先生文物展,吾等行前,拜讀鴻文,無任欽敬。
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30號傍晚,親往憑弔名人台北故居,再思探尋先賢陸安故里,於臺大書香園對記者謂:今年是跟我素昧平生、文史大家臺靜農(1903~1990,祖籍安徽省陸安市葉集區南大街)逝世30周年,也是少數甚至唯一臺灣文化人,曾到訪過臺老故鄉陸安,並參觀“臺靜農紀念館”10周年。
其一、對臺靜農學術成就的景仰、及書法造詣的崇拜,堪稱鐵筆銀鉤,書寫五四遺風;其二、粥會名賢張大千、張目寒、莊嚴等,跟他交往密切,經常在一起切磋詩書畫;其三、與臺老之子、臺灣電視攝影記者臺益公,和莊嚴之子莊靈,三人間私交甚篤。
根據安徽省六安市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資訊網路中心,2010年6月16日消息指出:「6月13日,著名學者、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陸炳文先生,一行三人到葉集參觀考察。在參觀了臺靜農紀念館以後,參觀團與紀念館,就臺靜農在台生活、創作等活動,進行了交談。
「陸炳文先生與葉集籍著名學者、文學藝術家臺靜農生前交往較深,對臺氏的學術成就有所研究。此次到臺靜農故鄉進行專謁,就是為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和促進其學術研究。交流中,陸炳文聽取了臺氏後人的對臺老小時生活的敘述,以及他家鄉葉集鎮,社會文化概況及發展。
「在聽取了介紹後,就今後對臺靜農研究和兩地交流,陸炳文說,臺老在文學藝術方面,成果顯著,在國內外影響較大,其家鄉自籌資金,建立紀念館,給予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葉集文化豐厚底蘊,對潤育出臺靜農、張目寒、李霽野、韋素園、韋叢蕪等,一批文化名人的重要作用。希望臺靜農家鄉、及學術界進一步加大交流」。
當天會後,應紀念館的請求,陸炳文先生揮毫題贈“名揚九州,魂歸故里”、“相親和諧”兩件書法作品,給臺靜農紀念館。並謂以後將為紀念館建設、和其學術研究交流,多盡一份力量。
在10年前約會之、〈《于右任纪念诗集》安徽首發暨陸安粥會首集〉雅聚上,粥翁還當眾表示:如果有緣的話,個人手中擁有的、幾幅臺靜農法書,可以考慮捐給紀念館,促成此一美事,自行妥善處理。
臺靜農在台遺留唯一故居、原長住溫州街18巷宿舍(臺氏臺北故居,與殷海光故居比鄰),臺大今(2020)年初本擬拆除,後經文資人士抗議,並向臺北市政府,提出文資新事證,文化局文資委員,再次會勘決定,暫時保留下來。
據瞭解,臺靜農,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他在北大求學時,跟著沈尹默寫字,但後來他一手字,常被歸為晚明的倪元璐一派。張大千盛讚臺靜農是:「300年來,寫倪元璐的第一人」,還以私藏的倪元璐相贈,一時傳為收藏界佳話。
臺老稚齒才剛19歲,就辦雜誌搞白話文,大學旁聽生已開始創作,寫詩、散文、小說,〈地之子〉與〈建塔者〉是代表作,深受魯迅青睞,但其左派色彩,使他數次入獄,多為人所不知,亦無人再熱搜。
臺靜農早於1946年來台,久任臺大中文系主任20年,不再從事小說寫作,所有心境澆注筆墨,留下不少書法作品,最為經典的一件墨寶,便是「國立臺灣大學」,校名6字珠璣字字,得免“白色恐怖”受罪。
「他88年華精彩生涯,前半生的熱血左派人,與後半生的沉潛於世,不過在寫意筆墨之間,似乎兩個截然不同形象,呈現讀書人之桀敖不群。這是那個時代中的不得不,也不得不佩服他收放自如」。
陸炳文總結出,臺靜農這一生:“名揚九州.魂歸故里”、“相親和諧.有愛無恨”,這比10年前專謁、臺靜農紀念館時,又多出來4個字,也就是“有愛無恨”,表示在歲月積累下,沉澱心語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