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翁不愛喫粥糜卻加入粥會 作者不愛寫作文竟成為作家
更新时间:2020-07-16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粥翁不愛喫粥糜卻加入粥會 作者不愛寫作文竟成為作家
[粥會新聞中心7月16日臺北訊]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16)日接奉粥會之友、暢銷書作家戴晨志教授,發來萊茵LINE謬奨:「真是感佩您的,清楚記憶力、資料收集力、快速文筆力、敏銳觀察力、觸類旁通力、人際溝通力、積極行動力……」。
陸博士愧不敢當,由於條件不如人,謙稱只勉强承認,整合傳播力尚可!應用整合行銷術,加速傳播的效益,別無其他大本領,持之以恆做而已!
陸炳文補充指出:我的寫作就這樣,不如戴教授您多產長銷、暢銷書52本狂賣,總冊數至少500萬!
但昨天7月15號,又無巧不巧是我、承乏粥會半年後,著作第一本粥書、《419話粥賢》(粥文叢刊001)18年。根據《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50周年紀念專輯》(粥文叢刊065)〈縱談近歲:粥會大事述略(續)〉,2002年7月15日條載:
「陸炳文著《419話粥賢》乙書出版,沈映冬(台北粥會前總幹事)為書名署簽,封面採吳稚暉(粥會精神導師)自畫像……;書的內容以作者在粥集,7000多個日子所寫過,關於粥會的20多篇文章,且在報章雜誌上刊載者為主,丁慰慈(台北粥會前會長)序說:『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蔡鼎新(台北粥會前副會長)則謂:『讀了它,充實了對粥集的認識』」。
粥翁這時坦言:「命運偶爾會來作弄人,人有時也會擺脫命運;人對世事總不能老是鐵齒,可也常有沒齒難忘的事情!我不愛喫粥糜,卻加入粥會;又不愛寫作文,竟成為作家。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師範大學求學時代,拜讀過校內梁實秋老師不少著作,有一篇鴻文對我來講,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特別是這一段描述:『我不愛吃粥。小時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因此非常怕生病。……也有例外。我母親若是親自熬一小薄銚兒的粥,分半碗給我吃,我甘之如飴』。」
陸炳文還自承:「我讀高中以前,住在桃園家裡,怕吃粥的理由,不像飲冰室主人那樣怕生病,而是母親負責做三餐的主食,通常一貫作業,起床先煮一大鍋米湯,取出最上面一層稠糜,是為第一頓早餐稀飯,鍋底再炊乾飯當中餐,剩飯加水熬晚餐泡飯,天天如此周而復始下,當時一想就覺得委屈,如果不算虧待算什麼?因此跟媽發過小牢騷,曾發誓離家絕不碰粥。
那曉得人算不如天算,後來我竟然加入粥會,母親反譏不愛喫粥嗎?怎麼又跑去掌鍋捏瓢,當然羞愧到無地自容,故得不能鐵齒事例一。事例二便是有關寫作,1959年我考入調查局,8月23日上展抱山莊,受訓第3天談話會中,兼班主任沈之岳局長,因知擅於編輯寫文章,苦口婆心留我辦刊物,以來局志不在此推辭。
召見三番兩次均堅持,就把調查員月刊推給、吳山學長負起主編責,將固安月刊順水推舟,由劉延祿科長去掌舵。然肩挑業務重擔六載,還是被恩師找到身邊,擔綱起草政治性報告,直至追隨過調國民黨,仍任中央社工會編審,繞了一圈重回歸筆耕,爬格子似乎成為宿命,認命學乖而不再鐵齒,沒齒難忘事又添一樁」。
從小就不愛寫作文的78老叟,及長竟成中央日報等副刊作家,固然始料未及,不無脈絡可循,因為班級壁報、畢業紀念冊等,都是揮灑空間,沒小陸絕不成。以至於出社會,長期業餘投稿,以“陸華寧”、“古今”、“瀅洲”等筆名為文,發表在中副、國語日報、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工商時報、吾愛吾家、勝利之光、中華工程、廣播電視、財訊等期刊。
事被調查局李建華副局長注意到,特别在1976年6月11日,再上簽給沈局長,推薦陸炳文強調:「……還有在部、在局參加論文比賽,得隽各文,均可見其思想、文采、暨工作表達方面,頗有可觀,很可作有計劃培養之勷秀,謹披所見,以備鈞座藻鑒」。
沈局長旋即批示:「陸同志係一優秀之幹部,應鼓勵其在寫作方面,多下功夫,今後有關各種政治性之報告,均可交陸同志起草,希望李先生對其多加培育」。畫押日期正是8月23號,這個日子改變了局裡文膽公事,也改變了炳公命運與後來運勢。
同年10月31日,粥翁出版的第1本、自選集《心香與書香》,早先求序於沈師,接奉題簽新書名,並賜序言署款日,恰好又適逢823,書序文字略以:「炳文同志研讀遺訓,著有心得,並於涉獵古今中外名人名著中,為蔣公思想做了很多銓釋,更為難能可貴。今天是一個知識爆發的時代,任何人,不讀書便要落伍。
炳文同志工作之餘,總是不忘讀書,並以讀書為樂,此一志節和精神,深可嘉佩,其未來進境,更將不可限量。現在以其年來發表的習作,輯為《心香與書香》一書,用以紀念 蔣公九秩誕辰,並贈師友請教。清代儒學宗師曾國藩氏曾言: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今炳文同志,大道發軔之始,特誌數言,且賀且勵」。
[粥會新聞中心7月16日臺北訊]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16)日接奉粥會之友、暢銷書作家戴晨志教授,發來萊茵LINE謬奨:「真是感佩您的,清楚記憶力、資料收集力、快速文筆力、敏銳觀察力、觸類旁通力、人際溝通力、積極行動力……」。
陸博士愧不敢當,由於條件不如人,謙稱只勉强承認,整合傳播力尚可!應用整合行銷術,加速傳播的效益,別無其他大本領,持之以恆做而已!
陸炳文補充指出:我的寫作就這樣,不如戴教授您多產長銷、暢銷書52本狂賣,總冊數至少500萬!
但昨天7月15號,又無巧不巧是我、承乏粥會半年後,著作第一本粥書、《419話粥賢》(粥文叢刊001)18年。根據《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50周年紀念專輯》(粥文叢刊065)〈縱談近歲:粥會大事述略(續)〉,2002年7月15日條載:
「陸炳文著《419話粥賢》乙書出版,沈映冬(台北粥會前總幹事)為書名署簽,封面採吳稚暉(粥會精神導師)自畫像……;書的內容以作者在粥集,7000多個日子所寫過,關於粥會的20多篇文章,且在報章雜誌上刊載者為主,丁慰慈(台北粥會前會長)序說:『讀其書,想見其為人』,蔡鼎新(台北粥會前副會長)則謂:『讀了它,充實了對粥集的認識』」。
粥翁這時坦言:「命運偶爾會來作弄人,人有時也會擺脫命運;人對世事總不能老是鐵齒,可也常有沒齒難忘的事情!我不愛喫粥糜,卻加入粥會;又不愛寫作文,竟成為作家。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師範大學求學時代,拜讀過校內梁實秋老師不少著作,有一篇鴻文對我來講,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特別是這一段描述:『我不愛吃粥。小時候一生病,就被迫喝粥。因此非常怕生病。……也有例外。我母親若是親自熬一小薄銚兒的粥,分半碗給我吃,我甘之如飴』。」
陸炳文還自承:「我讀高中以前,住在桃園家裡,怕吃粥的理由,不像飲冰室主人那樣怕生病,而是母親負責做三餐的主食,通常一貫作業,起床先煮一大鍋米湯,取出最上面一層稠糜,是為第一頓早餐稀飯,鍋底再炊乾飯當中餐,剩飯加水熬晚餐泡飯,天天如此周而復始下,當時一想就覺得委屈,如果不算虧待算什麼?因此跟媽發過小牢騷,曾發誓離家絕不碰粥。
那曉得人算不如天算,後來我竟然加入粥會,母親反譏不愛喫粥嗎?怎麼又跑去掌鍋捏瓢,當然羞愧到無地自容,故得不能鐵齒事例一。事例二便是有關寫作,1959年我考入調查局,8月23日上展抱山莊,受訓第3天談話會中,兼班主任沈之岳局長,因知擅於編輯寫文章,苦口婆心留我辦刊物,以來局志不在此推辭。
召見三番兩次均堅持,就把調查員月刊推給、吳山學長負起主編責,將固安月刊順水推舟,由劉延祿科長去掌舵。然肩挑業務重擔六載,還是被恩師找到身邊,擔綱起草政治性報告,直至追隨過調國民黨,仍任中央社工會編審,繞了一圈重回歸筆耕,爬格子似乎成為宿命,認命學乖而不再鐵齒,沒齒難忘事又添一樁」。
從小就不愛寫作文的78老叟,及長竟成中央日報等副刊作家,固然始料未及,不無脈絡可循,因為班級壁報、畢業紀念冊等,都是揮灑空間,沒小陸絕不成。以至於出社會,長期業餘投稿,以“陸華寧”、“古今”、“瀅洲”等筆名為文,發表在中副、國語日報、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工商時報、吾愛吾家、勝利之光、中華工程、廣播電視、財訊等期刊。
事被調查局李建華副局長注意到,特别在1976年6月11日,再上簽給沈局長,推薦陸炳文強調:「……還有在部、在局參加論文比賽,得隽各文,均可見其思想、文采、暨工作表達方面,頗有可觀,很可作有計劃培養之勷秀,謹披所見,以備鈞座藻鑒」。
沈局長旋即批示:「陸同志係一優秀之幹部,應鼓勵其在寫作方面,多下功夫,今後有關各種政治性之報告,均可交陸同志起草,希望李先生對其多加培育」。畫押日期正是8月23號,這個日子改變了局裡文膽公事,也改變了炳公命運與後來運勢。
同年10月31日,粥翁出版的第1本、自選集《心香與書香》,早先求序於沈師,接奉題簽新書名,並賜序言署款日,恰好又適逢823,書序文字略以:「炳文同志研讀遺訓,著有心得,並於涉獵古今中外名人名著中,為蔣公思想做了很多銓釋,更為難能可貴。今天是一個知識爆發的時代,任何人,不讀書便要落伍。
炳文同志工作之餘,總是不忘讀書,並以讀書為樂,此一志節和精神,深可嘉佩,其未來進境,更將不可限量。現在以其年來發表的習作,輯為《心香與書香》一書,用以紀念 蔣公九秩誕辰,並贈師友請教。清代儒學宗師曾國藩氏曾言: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今炳文同志,大道發軔之始,特誌數言,且賀且勵」。
書讀的愈多,下筆如有神,若說寫好文章,沒什麼了不得!但是我一天不動筆寫,可就不得了了,好像日課沒有完成,得了心病似的;心不得安寧,而神不守舍,非得寫幾個字,始能心安理得!所以近一甲子以來,從未改此一好習慣,做個快樂的寫作者,愉快開心過每一天,日日沒齒難忘師恩。
浙江金華華彩東方教育園主、粥會之友韋育珍老師聞訊,頃在微信朋友圈中,針對〈粥翁不愛喫粥糜卻加入粥會 作者不愛寫作文竟成為作家〉主題,表示敬佩陸炳文教授:「愛與不愛,有大愛即成眾愛;成與不成,有大成皆因至誠」。佩服您將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活出了神聖莊嚴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