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味知箸:筷子乃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 * 方 雲
筷子,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世界上主要的常用餐具之一。手握筷子用膳,是為中國人的標誌。
秦末,幸得遁世高士黃石公所贈之"素書",而成就"帝王之師"的西漢第一謀士張良,曾在餐桌上就"箸"論勢,為劉邦謀劃天下。見《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以籌之。"是為"借箸代籌"典故的緣由。
當年劉邦與項羽相持不下,有叫酈食其的儒生,給劉邦出了個分封戰國時期六國後代的主意。劉邦舉棋不定,吃飯時,徵詢張良意見。張良立即表示堅決反對,並從劉邦的食案上抓過一把筷子說:“請讓我以這把筷子來為大王籌畫。”
此為成語“借箸代籌”的由來,亦謂之“張良借箸”。"張良借箸":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筷子來指畫當前的形勢。後比喻從旁為人出主意,計畫事情。
宋元以後,因民間素有流傳船民忌諱行船滯"注"一說,借古字“夬”,有決絕、決斷之意,用快之意含,明時改稱"箸"為"筷"。"子"則為十二地支位列第一的起始,中國人向來尊學養人品至高者為"子",引稱"筷"為"子",足見中國人視"民以食為天"的深刻蘊意:
1、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象徵天 ; 方象徵地 ; 由此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
3、中國人遵循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寓示著世間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陰與陽,合二為一,意味著一個完美的結果。
5、筷子的標準長度為七寸六分,代表了人有七情六欲,以此說明人和動物的雲泥之別。
有日本學者對筷子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神經系統的內在活動,有助於人的動作靈活、思維敏捷。
筷子及其筷子文化,是中國人生存壯大的智慧結晶,它沁入了我們的基因血脈,吃白米飯少不了它,清粥配小菜也用它,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作者方雲,上海雲玉粥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