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孫中山是井底蛙還沒喝過洋墨水 今日中國又如何?
如果孫中山是井底蛙還沒喝過洋墨水 今日中國又如何?
[粥會新聞中心4月7日臺北訊]「我沒有長期待在海外或留過學,卻因為有家人久居美國,早具取得申請居留權甚至綠卡條件,但是我從未動過這個念頭,也不去排斥其他臺灣人擁有它,却搞不清楚30年前,美國世界傳播公關機構(WorldCOM),邀請我作為臺灣代表的原因,更不明白3載之前,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World Academy of Arts and Culture),何以授予榮譽人文博士學位!唯一可能被相中的理由,乃自1976年至今44年以來,下走到過世界100餘地方,前後接近400回旅次,行萬里路略有長進,等同於讀過萬卷書」。
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粥會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陸炳文,今(7)日對記者強調說:「這也才沒有任何罣礙,我最有資格坦白點明,孫中山如果沒喝過洋墨水,還是井底蛙從小漁村看世界,中國百年近代史恐將要改寫,至少不會是今天這樣局面!」陸炳文特别留意,我國歷史上的昨天、即1904年4月6日,孫中山受困舊金山,也是早於英國倫敦蒙難記,就曾有過的三藩市受難23天記。
國父在僑社發展革命力量,始倡言「華僑為革命之母」,並力陳「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陸炳文認為,粥會名賢李石曾、蔡元培和吳稚暉等,1906年發起組織“世界社”,宗旨在於抱持“國際觀”,合世界人類全體為一團,便有超越時間、空間、人間、物間的“世界觀”,以全人類文明的進步為旨趣,故渠等的理想即在溝通東西文明,融合中外學術思想,另行創造一種新文明,來為世人開一新紀元,從事革命宣傳事業部分,與尊孫中山為扶道人不無關連。
身處一個資訊發達的開放社會,陸炳文有幸見多識廣分享大家,你不曾到過的地方去瞭解國父,你所不知道少年孫中山擔水井。日前庚子清明節,想起宋朝有此一舉,繼承了唐朝的民俗,每年此日需要淘井,淘出井中阻塞水源的汙泥,讓井水常常保持清潔,所以水也是清新的、清明見底的(除此之外,只有天旱無雨,才會淘井祭祀求雨)。
第2張〈水井〉告示牌解說:「這是翠亭村,水質最好的山泉井之一,該村人自開村以來,已在此井挑水回家飲用。孫中山7、8歲開始,先和其姐姐妙茜,兩人抬水回家。10歲的孫中山,已能自己挑水回家,做煮飯、茶水之用。此水井是孫中山童年時,每天必到的地方」。
第3張正是我口稱的“中山井”,此處為國父故居周圍,青少年時代活動過的遺蹟中,最具代表性與意義者。據當地耆老告訴我,孫中山7至12歲時,還常與姐姐孫妙茜,在金檳榔山打柴,半山腰這口古井,則是早歲挑水回家的水井,他也常在山下的蘭溪中,捉魚或者游泳,甚至跟人打架,這裡對研究少年孫中山,可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另悉,翠亨村山水井,詳细位置為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金檳榔山山腰,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該井之井口為長方形,井圈由花崗岩壘砌,面積約3.2平方公尺。井前方立有一花崗岩石碑,陰刻“孫中山擔水井”,井右側立有簡介碑。井水為山泉水,國父少年時期,經常挑水之處,其實位在此井下方5公尺,與此井採用同一山泉水源。
如今家家戶戶,都接上自來水,所以封存不用,早就乏人問津,再來“中山井”取水,來此朝聖者也不多,井邊僅有福壽二仙常伴;陸炳文3年前發現秘境後,又通報海峡两岸不少粥友,多次組團“同走中山路”活動,到此瞻仰孫扶道人少年歲月留蹟,同時親身體會不做井底蛙的重要。
反思今日海嵎一角的臺灣,如何喚醒和激發民族意識,重新燃起同走中山路之愛國熱忱,重視取水中山井代表之團結力量,拾回心向白日青天的道德與勇氣,發動海內外同胞投身於建設臺灣,再造國父手創三民主義模範地區,成為粥友們有志一同階段性任務,形同淘井打水煮飯熬粥擔負艱巨。末了,陸炳文謝謝江蘇無錫梁溪粥會會長浦學坤,讀後指教,頃刻留言:井蛙望天,一方之見。慧眼觀天,天外有天。中山識井,源遠無邊。炳文有緣,四海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