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第77個3.29青年節前夕陸炳文念十年二訪黃花崗三大發見

第77個3.29青年節前夕陸炳文念十年二訪黃花崗三大發見

更新时间:2020-03-28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第77個3.29青年節前夕陸炳文念十年二訪黃花崗三大發見


[粥會新聞中心3月28日臺北訊]3月28號、3.29青年節前夕,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念茲在茲近十年二訪黃花崗,竟然有與眾不同的三發現,旋以〈粥翁十年二訪黃花崗三大發見〉為題公示於微信,彰化明道大學書法博士生、廣東粥友欒建利老師頃回應,「您是有大德大愛大情懷之人,晚輩由衷敬佩!中學時學過國父先生的《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文,當時老師要求背誦,看到您發佈朋友圈,建利頗有感觸!今試著默誦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文章一段如下:「……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大陸與臺灣的高中國文,粥翁這一代人也都讀過,粥會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國父孫中山先生寫〈黃花岡烈士事略序〉,文中在欒建利引用句子之前,首段文字有言「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巇,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


陸炳文已垂垂78老矣,不如從前可背下課文,但總能記得住两件事:一是、國父略序末段所期待「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二是、黃花崗72烈士、和3.29青年節的由來,原來都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中華民國政府早在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特地把3月29日明訂為青年節,用來紀念公元1911年(民國前一年)4月27日、歲次辛亥農曆三月廿九,在廣州黃花崗壯志起義之72位烈士,全數不怕死為國家殉難的大無畏精神,也就認定3.29這日子全然不分農曆國曆,今天不說時代青年或許全部傻傻分不清楚!


粥會大家長不說,大家亦不知,最近10年內,中國國民黨失聯黨員、在台閩員後學陸炳文,因緣際會之下,謁過廣州黃花崗兩次:先是2010年9月29日,受邀與海內外華人華僑結伴,“重走辛亥路”,從澳門出發,首回造訪黃花崗,緬懷先烈革命精神;後來2015年8月20日,由粥翁約集台灣、澳門、廣東三地粥友,“同行中山路”,再度專謁黃花崗獻花,敬向革命先烈致祭。就在這兩次的訪問中,深入瞭解到此一陵園,埋藏了就義者英靈外,還深藏著驚人新發現,其中犖犖大者有三項,竟跟我獨具三層關係:


一、革命黨人出少年,義字競存。犧牲生命的72位烈士年齢,關係到節日名為青年的理由,黃花崗記功坊後,立有廣州至今最大的青石碑,近4尺高、2尺寬,此碑正面為鄒魯所書的《廣州辛亥3月29日革命記》,背面另記有72烈士外,陸續尋獲且考證完全的14位烈士的姓名,其中可見生前職業有華僑、教師、工人、農民等,據統計犧牲烈士平均年齡29歲,最大一位為52歲,最年幼者僅18歲。國父為此,悲從中來,才會序稱,「滋可痛已」!


二、八閩子弟居多數,浩氣長存。習稱72烈士,其實壯士人數不只如此,後來經過史學家考證的結果,義舉實際陣亡人數至少86人;陸炳文兩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均虔誠地向締造民國的殉難烈士之墓致祭致敬,皆獨自走到英靈所在地紀功坊和纪念塔後憑弔,因為塔的背面鐫刻烈士就義表,簡列名籍及生卒年,細數之下得到答案,烈士中以閩粵人士為大宗,尤多來自福建八閩地區、口操福州話的閩侯、連江、閩縣三地年輕人最夥;我到此處自然而然以家鄉話,呼喊烈士們:安息吧!而在通幽小徑叉口,則見孫扶道人手植樹龍柏乙株,翠柏蒼松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再祈愿樹木樹人長相作伴,護佑著烈士英靈於此長眠。


三、粥會名賢于右任,遺作猶存。如今黃花崗公園,入口處牌坊上高掛的、及鐫於墓坊的《浩氣長存》,四字俱為孫中山親題;另有于右老《越調天淨沙•謁黃花崗》之作曲,係以標準草書為之,刻石置於黃花崗。在此3處駐足,行禮瞻仰之下,觸及異常沉痛的過去,感受錯綜複雜的現在,料想未必可測的將來,莫不生百感交集之喟嘆!


然而先前同行者,曾在留言板得句:「炳燭揮毫描盛世;文章揚名唱和年」,恰巧反映出两岸和諧文化使者、陸炳文謁陵前後之心情寫照。這令人聯想到于右任之作《草書黃花崗詩冊頁》(1949年2月謁黃花崗, 11月28日于氏渡臺,隔年雙十節才有感作詩,現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黃花崗上有啼痕,白首于郎拜墓門;三十餘年真一夢,憑闌不忍望中原」。此詩選句或有對時局抒發之意,期待國人同胞有所共鳴,書寫時值于氏72歲。本件雖為一草書小品,但用筆、結字講究,整體書寫流暢自然,起收筆不作雕琢,而多有顯露筆鋒之處,實為不可多得之逸品。


經查于右老早期別有力作、《行書謁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墳詩》(1931年12月撰並書,傳世已知有兩個版本,上款皆落于長公子“彭兒存之”):「黃花岡前故人哭,料我今世再來不;餘生莫遣神州慟,采得黃花已白頭。招國魂兮思國殤,報國羞謁黃花岡;黃花滿地天如晦,白首安能死戰場」。我字寫詩乃同一時間完成,身為同盟會革命黨之一員,于氏多次前往黃花崗悼謁;這一年時局動盪,先有寧粵分裂,後發生9.18事變,此時為促成寧粵兩派合作,化解黨內路線之爭,而奔走於兩地之間,在此不安氛圍之下,詩作透析流露出,格外凝重的心情。觀乎全篇行楷夾雜著草書,結體寬博,筆墨精良,是此時期碑閣書法佳作。


陸炳文讀物再睹“于作”思人,又撫今追昔以上大發現3端,適逢第77個3.29青年節前夕,回想10年前首謁黃花崗,心情極其複雜又沉重,輾轉反側,簡直難以合眼;粥翁自篋中,翻出5張舊照,憶110載之前革命先烈、成仁取義紀念日,往者已矣!更加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