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探索于右仼與宋教仁間革命情感深厚與性命交關深長意涵

探索于右仼與宋教仁間革命情感深厚與性命交關深長意涵

更新时间:2020-03-23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探索于右仼與宋教仁間革命情感深厚與性命交關深長意涵


[粥會新聞中心3月22日臺北訊]「距今14235個日子、為民國七十年(1981)元旦,我在中國廣播公司(國民黨營事業)海外部,開播《開國建國英雄譜》節目,首講國父孫中山史蹟,到了第6講就講宋教仁,講題〈為中國民主憲政流血的第一人〉,廣向全球華人華僑大放送,當時大陸同胞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如同沉睡的獅子初醒,臺灣同胞則已沉醉在、亞洲四小龍令譽裡而未醒,播講人也陶醉於美名中,醒目標題〈為宋教仁烈士研究有成的第一人〉。因此,若言鑽研宋氏生平史略,我固然不敢說最權威,接觸“宋史”確屬最早者」。今(22)日,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宋教仁學術研究中心主任陸炳文博士對記者稱。

「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閘北老北站)遇刺两天後、也就是歷史上1913年的今天3月22號,終告不治身亡;而才遭槍擊時,他趴倒椅子上,用手把于右任的頭,拉到胸口奄奄一息說:「吾痛甚!殆將不起」,當時在火車站送行的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正要將宋教仁血肉之驅,送往滬寧鐵路醫院回天。他在被急救中,獨向于右任一人,懇求留下遺囑:


「『今以3事奉告:1、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2、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黃)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3、諸公皆當勉力進行,勿以我為念,而放棄責任心。我為調和南北事,費盡心力,造謠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誤解,我受痛苦也是應當,死亦何悔?』」

以上這段史詩般的描述,烈士臨難勿苟免的心情,陸博士幾乎同樣講兩遍,第一次即當年空中放送,第二次卻是2011年10月間,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受宋教仁常德研究會邀請,率臺灣團出席宋氏故里舉行的、"首屆海峽兩岸宋教仁學術高層論壇",只是開幕式主旨演講特別強調題目:《宋教仁、于右任是生死患難之交》,還代表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向大陸主辦方頒發題詞〈永垂不朽〉。


探索于右仼與宋教仁間,两人革命情感深厚、與性命交關深長意涵,之前這兩次所沒有講的,後來又有兩回適當場合,同為宋教仁成仁取義100周年,同題《宋教仁石像後題語》有云:『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記!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於乎!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乃于右任撰語,為宋氏之墓碑,寫下簡短有力銘文,筆端字字血,四言行行淚,既飽含著對同志革命義舉的深摯謳歌,同時又是一篇、聲討袁賊詛罵時局的戰鬥檄文;事隔一世紀,陰陽兩界分,吾等今重讀,仍不免動容。另附網上截圖,贗品一件,所謂的:康寶忠撰文,于佑任書丹,全是假,併請參考。

其一、2013年3月9日,陸炳文先在臺北主導"臺灣宋教仁研究會成立大會"、及稍後主持"首屆海峽兩岸宋教仁學術研討會",面對上海、浙江、湖南常德研究會組團來台,與本地在場200餘人員;其二、同(3)月22日,粥翁又再臨危受命,去上海代為主辦"紀念宋教仁逝世100周年座談會"、及會前率湖南、北京、廣東、安徽、江蘇、浙江、上海、臺灣代表團赴閘北公園之、祭奠宋烈士陵墓獻花儀式。


陸博士在昨(21)日、宋教仁殉難107周年紀念前夕,有感於上海閘北的宋公園(今閘北公園)內,宋氏西服坐像基座正面,刻著章太炎篆文手跡“漁父”二字,諒係刀奏筆誤,特予公開導正,而指出祈指教,旋以〈陸炳文:宋教仁號“漁夫”還是“漁父”?〉為題,示之於微信朋友圈中文曰:

國民黨創始人之一、代理理事長宋教仁,1882年4月5日生於湖南省桃源縣,1913年3月22日卒於上海市。維基百科、雅虎奇摩、谷歌上搜尋,均稱他筆名“漁父”;搜狗百科、百度上也都說,宋氏別號“漁父”。粥翁卻獨排眾議,必須指出宋教仁,曾自號為“漁夫”,乃千真萬確事;這中間還有一段、非比尋常的故事,尚且掀起過一場、筆墨官司的風波,與粥會名賢于右任有關。


話說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密謀1904年農曆十月初十,朝廷替慈禧辦理70歲祝壽活動,發動以長沙為中心的起義;宋教仁時任該會副會長,負責湘西一路軍事行动;就在義舉前夕,事機不密,清廷查抄了設在長沙的華興會總部,並星夜去桃源縣捉拿首謀。此時的宋氏幸獲通報,才跑到沅水邊,跳上一條打漁船脫險,上到安全地點,掏出50塊大洋作為酬謝,漁翁卻堅持不受,也不報岀姓名,划起小船揚帆而去。後來,宋教仁總是念念不忘那段歷險記,對漁人印象深刻,便自號“漁夫”,又給兒子起乳名“稚漁”(此一獨子,長大後名字叫宋振呂,一度在于右任院長安排並照顾下,進入南京國民政府審計部任幹事,36歲就因心臟病發作去世,宋氏這一房派下,再沒有子嗣傳人,殊為遺憾),表示自我要求宋家世代,永不忘打漁佬救命之恩。

嗣後,宋教仁給《民立報》(于右任1910年,在上海創辦的報紙,宋擔任報館主筆之一,1913年9月4日停刊)寫文章,即以“漁夫”作筆名,由於小編一時不察,誤植鉛字錯排了,而印成“漁父”二字,白紙黑字上了報,已無法即時更正,宋教仁一看不得了,馬上打趣自況「漁父不是宋江,亦非屈原之作」!可萬萬想不到由此,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1912年,清帝遜位,孫中山信守承諾,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給了袁世凱。宋教仁受兩院委託,前往北京迎袁南下,一見到宋就故意說:「你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漁父”吧?久仰久仰!......老夫對垂釣也蠻感興趣,你見過老夫那張垂釣的照片麼」?

原來在光緒、慈禧“宮車晏駕”後,袁世凱曾一度被攝政王、光緒帝的胞弟載灃,開缺回原籍待命。袁氏為掩饰自己的政治野心,故意打扮成漁翁,坐在洹水邊垂釣,並吩咐手下心腹,拍成照片登在報上,谎称袁從此將「息影政界,終老山林,甘做一位太平盛世的漁翁」。


宋教仁當然知道此一原委,所以當袁世凱提及此事,立即難掩反諷之情回道:「大總統向來心在天下,是以退為進吧」!袁自知自討沒趣,自此懷恨在心,以後見人便說:「宋教仁年紀輕輕,竟然以“漁父”自稱,也太狂妄自大了」!打手更在報上撰文,大肆攻擊宋氏謂:「他野心極大,名曰“漁父”,實在“國父”,意在篡權謀位」云云。一時之間傳開來,鬧騰得滿城風雨。

對此,《民立報》社長于右任立場鮮明,十分憤慨之餘,甚至杖義執言,親筆撰文說明“漁夫”的來歷,實在因為桃源“漁夫”所救,以及報社錯排印成“漁父”的經過,這才使得謠言不攻而自破,把這場政治風波平息下去。然而,以訛傳訛的情形,社會上並沒有分辨清楚,連宋教仁家鄉人民,時人也傻傻分不清,將他出生地常德市桃源縣上坊村湘沖,今天仍舊將錯就錯,稱之為八字路鄉“漁父”村。按說,“漁父”和“漁夫”,雖然只有一字之差,箇中所象徵的意義,其實存在差別很大!近期冀能更正最好。目前好在已知搜狐、和訊網、人民網、每日頭條、人文科普、每日要聞、悟空問答、近代人物點評等,眾多傳媒把宋教仁自號,從善如流改正為“漁夫”了。

       

上開〈陸〉文引起較強烈反響。中國近現代史料學會常務副會長、歷史學家劉建業,頃讀後回應:「先生此文,可免後世謬誤,是訂正史籍的、重要第一手資料。拜讀並致謝!」臺灣宋教仁研究會秘書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秘書長龔泰田,也作出反映:「宋教仁先生號 “漁夫”,早年追隨  中山先生,倡議民主共和,宣傳革命宗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到處演說宣揚主義思想。1913年2月,領導國民黨在國會取得重大勝利,自始與黃興並列為、中山先生身側文武雙雄。值此先生逝世107年紀念日,特文為記,宋號“漁夫”,並非“漁父”,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