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不滅.關係不減:粥會96年佛緣與粥翁26載佛光緣
緣起不滅.關係不減:粥會96年佛緣與粥翁26載佛光緣
話從近日講起,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女博士生、專攻哲學與宗教學的、粥會之友劉晏均同學,推心置腹對粥翁說:佛弟子研究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女士,開始自民國38年(1949)的資料找起,建構她與佛教的年譜,過程中,感到没有根往上溯源。從大陸傳來的佛教,如何在臺灣生根發展?都要從民國以來正本清源,才能跟上時代腳步,挖掘出史料而深深覺得,沒有他們幾位居士大德,沒有人間佛教星雲大師,臺灣就看不到佛光山。陸炳文不但充分理解,更直謂自己跟星雲法師,也很有佛緣的,吉祥如意!
其一、正是大臺北附近,建館基地實在難覓,接洽並履勘了3處,卻始終沒找到十分理想的地方,直至取得高雄擎天神土地,內心不安的事情解決了,我心上一塊大石頭,才算落了地而踏實;其二、為更早時候沒有答應履任,初創時佛光大學總務長,此事說來話長,關係到生涯規劃,不得不再道一聲實在抱歉!眼看該校近期發展神速,我才有放下重擔那樣,輕鬆自在而顯得愉快。
稍早上傳的<臺北粥友123次約集於善導寺>一文,則是關乎文化人士雅集的另一段佛緣,又與劉晏均有關。昨天她在台大圖書館,看到這一份集文資料、《臺灣佛教月刊》(卷22第4期,1968.12.31,頁34),有一短文〈臺北粥會集會於善導寺〉,內容竟跟臺北粥集文會大有關係,想必是全球粥會大家長陸炳文所喜聞樂見,特地影印傳來文人雅集報導略以:
第一、因為佛教文化為中國固有文化的重要一環,在寺廟辦理雅集,有增加文化氣氛的意義;第二、由於中國的書畫詩文,在傳統上,無不深受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濃厚影響,經常在寺廟中集會,更容易引發文思畫趣;第三、復因佛教的素食,清香可口,沒有腥辛濁味,既合衛生,又能長壽。該日到會的會友有吳經明、李子寬、梁寒操、馬壽華、徐堪、姚琮、王贊斌、丁治磐、易君左、江絜生、吳萬谷、章鬥航等100餘人。餐後,會友們於善導寺大雄寶殿前,與該寺住持悟一法師合影紀念,部分書畫詩文的朋友,紛紛題字繪畫,贈送東主悟一法師,以作該寺永久紀念云。
陸炳文在此,除了感謝劉博士的長期關注我粥會、並熱心提供一些粥文資料備查,也就她多年來專注於相關學術研究,有了基本佛學理論基礎,進入研究所學習高端學術,固然原本自以為能力不夠,無法立足深造,從撰寫碩士論文、到博士論文橫逆叢生,每每遇到不好的事與人,终能逆轉勝,讓這些都成過去,實在不簡單。近年,劉晏均只找台大丶政大丶師大的老師,當自己指導教授,絕不理會某些學閥的黑暗面,刻苦自勵,殊為難得!誠如感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已得丶今已聞!遇到善知識教我丶帶我,完成每個階段,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