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炳文:大鍋有大用,非小器;鐵嶺出鐵漢,帶柔情
陸炳文:大鍋有大用,非小器;鐵嶺出鐵漢,帶柔情
[粥會新聞中心10月28日訊]今天10月28號,全球粥會副總會長、江蘇鹽城粥會會長董峰,針對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粥會前身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陸炳文博士,日前在朋友圈內推文<一枚新中國70周年證章的故事>,回應說:「文中的周總理是周恩來嗎?你那幾句話寫的很好」。粥翁稱:正是粥會名賢周恩來總理,岀生在你們蘇北的淮安,遼寧鐵嶺則為他的第二故鄉。
別上一枚新中國70周年證章的故事,才推上不到幾個小時,就有超過40位友朋關注,內容略以:「昨天10月25日,陸炳文在遼寧瀋陽,為慶他第70個臺灣光復節,於慶功晚宴結束之際,國台辦新聞局新聞處長、粥賢周恩來總理之侄孫周強,特地把自己上衣胸前的、一枚新中國成立70周年標誌證章,當眾取下來贈予陸炳文,還替他別上西裝領口上,同時引領出證章背後的故事,係由5段小事綴成1大標誌:
「1、早歲受惠於粥會前身世界社留法勤工儉學運動。2、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與同為粥賢總教官何應欽。3、抗戰時雙十會談期間受邀出席重慶于右仼家宴。4、臺北粥友參訪團曾參觀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5、三訪遼寧瀋陽首謁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和諧之旅205/22至27日瀋陽行],粥翁啟程前兩天,臺北曾姓友人才送來一冊《百年風雲》(鄭貞銘發行,2017年出版、臺北),書中<周恩來:大國事務的精心操持人>文載:
「12歲時,就到遼寧鐵嶺市的銀崗書院讀書,後來轉入瀋陽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求學」。按說東關模範小學,創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前為奉天省官立第六兩等小學堂,後改稱奉天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設初級班和高級班,分別招收7至10歲、和11至15歲的孩子,故稱“兩等”。時年12歲的周恩來,被編人高等丁班(1978年1月,中共遼寧省委和瀋陽市委決定,在該址建立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並於當年3月4日開館)。
26號上午,陸炳文一行人,就這樣被吸引到了鐵嶺,距離瀋陽市中心70餘公里處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銀崗書院之東院,赫然發現一句話,110載之前岀自少年周恩來口中,擲地有聲的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經深入瞭解到,故事發生在1910年秋天,魏校長給同學們上修身課。當講到“立命”這一節時問:“諸生為什麼讀書啊? ”回答可謂五花八門:有的說“為明禮而讀書”;有的回“為做官”;一些家境貧窮的學生,坦言為 “掙錢”、“吃穿”、“改換門庭”、“不受欺侮”而讀,還有一個鞋店老闆的兒子,則答“為爹而讀書”。
旨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粥翁參觀了鐵嶺紀念館,認為柔情鐵漢周總理一生,總能以讀書報效國家,全身並且充滿致命吸引力,讓不同階段的敵人徹底融化,他那鐵漢柔情般的從政風格,處理國家的內政外交各種事務,才得以在這個重要崗位上,整整工作27年之久,直至他1976年逝世;歸納來說周恩来,大公無私為國為民,即使他辭世多年後,名詞“總理”一度成為他的專屬。沒有子女之一代名相,不光視他們這些侄輩、侄孫輩周強有如己出,更對老百姓都非常親切,無怪乎長期位居中樞,贏得人民群眾的愛戴。
鐵嶺尚且擁有“東北第一鍋”,落戶蓮花濕地康熙行營,據說直徑3米大鐵鍋,單鍋就足可煮燉的菜譜有:500只雞、200只鵝、一頭牛、5頭羊、千斤白肉酸菜、或千斤蓮花湖魚---,稍早曾在此舉行了、“東北第一鍋萬人宴”,最先推出的便是:大鍋燉羊肉,現場一開燉,馬上吸引了近萬人來共鍋。
鐵嶺出鐵漢,身鐵帶柔情;大鍋有大用,胸大非小器。粥會大家長陸炳文,今日所聯想到的,可不是鍋大好熬粥,已不再怕僧多粥少,而是大鍋必定有大用,心大非一小器皿堪比,有如宰相肚量大能撐船,更能撐起整個國家大局,這不也足以用來描述偉人周總理,操持國務內閣時心胸的寬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