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陸氏共榮公式:芋頭+蕃薯=芋頭蕃薯(包容→融合)

陸氏共榮公式:芋頭+蕃薯=芋頭蕃薯(包容→融合)

更新时间:2019-09-23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陸氏共榮公式:芋頭+蕃薯=芋頭蕃薯(包容→融合)


[粥會新聞中心9月23日臺北訊]大中華濕地與人類和諧共生促進協會理事長、台灣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名譽理事長、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今天9月23號在陸寓,一面享用自己手挖岀來、經由陸太太史瑛熬煮的芋頭蕃薯甜湯,一面列岀陸氏共榮公式:芋頭+蕃薯=芋頭蕃薯(包容→融合)後,自問什麼叫接地氣?兩岸人異口同聲回答,就在挖地瓜熬粥共鍋!ASAP率先稱,陸叔叔高見!國華則還想,和會長共喝一鍋粥,歡迎再回長臨河。樂樂說雅興十足,很接地氣,不是一般地接地氣啊,是根鬚茂盛,塊根發達,香氣四溢,誘人撲鼻。水立方直誇,炳公講的好!大唐飛花問候陸老師,紅薯香又甜呀!趙志偉完全同意,地瓜煮粥共鍋好!李衛國等朋友圈內人,更多的是點讚咸表贊同!

「在食用植物中,“芋頭”和“蕃薯”,都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均為最早產於中國大陸,含臺灣地區炎熱潮濕的沼澤地帶,然而芋頭屬天南星科,蕃薯屬旋花科;芋頭種和蕃薯種,食品分屬不同,前者科別天南星,後者為旋花,完全不同科,內心分白紅亦不同,現經育種改良之下,形成為內肉及外皮、皆成了紫色的、新品種“芋頭蕃薯”,之所以成功,不是雜交,而係選種!由此觀之,芋頭、蕃薯、和芋頭蕃薯,固雖有白心、紅心、紫心之分,但同心就好、就都會好吃;同樣的,我也希望,臺灣在政治立場上,人們雖然分不同顏色,但同心同德就好,什麼事情都可以談、可以商量!島內出現分歧並不好,海峽兩岸分裂更不可以」。陸炳文語重心長說。


 
9月22日,<金山農場挖地瓜熬粥促社㑹融合雅集>,在新北市金山區李朝全農場農場舉行,陸博士昨在實踐,自己親手挖掘地瓜,並熬煮成地瓜粥、也叫做地瓜糜、紅薯稀飯,大家圍成桌共鍋,盡情啜粥時還指出:「今天這一個雅聚,由李朝全兄約集,此時此地舉辦,實在很有意義:

「就地點地方來講,金山銀山再好,都不如山好水好、土地好才好培育出,金山農場的好地瓜;嚴選在地有機地瓜,鬆軟綿密營養滿分,天然無毒,健康美味,吃得安心,挖得開心。今受邀到李氏地瓜園,大家一起來動手實踐、<挖地瓜體驗+農家風味餐+焢窯烤地瓜+手作DIY> ,品嘗口感綿密香甜的紅心地瓜,名聞遐邇的金山紅心地瓜糜。今年的盛產期(產季),就在這個時候達到高峰,有緣直接拜訪產地金山,挖掘出地瓜好吃的祕密,尤其進一步挖掘到、芋頭和蕃薯契合新吃法,與新品種芋頭蕃薯,大受歡迎的科學依據,而感覺到無比的快慰」。

台灣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名譽理事長陳如舜、秘書長王羊森、副祕書長盧艾雯,史瑛、蔡嘏香、蕭吉錚、陳青洲、李朝全、周玲如等近20人,參加今日<金山農場挖地瓜熬粥促社㑹融合雅集>,了解適時辦理此一活動的目的,尚且在於共同促進臺灣社㑹的融合。陸博士有感於近年臺灣島內,省籍情結又死灰復燃,台獨氣燄也相形高漲,少數政客更昧著良心,只顧到選舉選票,只關心政黨政治,不照顧國計民生經濟,不關照人民生活困苦。

這種情形讓陸炳文很操心,也很容易想起過去我們臺灣,有此〈芋頭和蕃薯〉,對比先來後到一說,用來比喻外省人和本省人,後來農業改良做的好,新品種都培育出來了,就稱新品名叫〈芋頭蕃薯〉,兩者的味道兼而有之,這正是野生植物的融合;再者,土地採輪種不同作物,有機農作完全不施肥,因此產出不一定好看,但一定好吃的農作物,營養有價,天然無害,成功成為土地與人類、和諧共生的良好事例。陸博士由此聯想到,今天雅集的成就,其4之1已如上述。

4之2的成就,我們經由品味著,芋頭和地瓜一起的新吃法,加上糖水或鉋冰之後,這個家常做法,調理起來,雖然簡單,要比芋圓湯圓,更為好吃,更受歡迎。卻有很多人,仍然傻傻分不清楚,什麼叫山芋、地瓜、紅苕、番薯、甘藷、渝清和紅薯?有些叫法不同,但看到了發現,竟是一種東西,其實這三者之間,區別並不那麼大,地瓜以及紅苕,是山芋的別名,而紅薯和番薯,其實是同一種食物。只是各地的叫法不同而已。這給陸炳文又上了一課,包容,融合,和諧共生,一體共存,這些農作物做的到,臺灣人為何做不到?

下去做、去實踐,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人,4之3的成就感在此。秋天到了,豐收的季節來了,雨也跟著一起來了,下雨天裡,泥濘地中,可以不去,也有理由不下地,然而大家組織起挖紅薯,開展了一天社會實踐活動。挖地瓜看似簡單,但對於從未挖過的粥翁來說,的的確確不那麼容易,一開始要麼把紅薯挖破了,要麼半天挖不出來,要麼握鏟子的姿勢不對,要麼使的力氣太小。最後終於找到了竅門,有紅薯的地方很硬,而且土是凸出來的,沒有紅薯的地方很軟,是凹進去的。於是心得隨著活動順利進行,同時產出難能可貴實踐經驗,心靈契合進而走向社㑹融合,不去走不下手是絕對不成的。

至於4之4的最新版成就,則在豐收歌聲中得以圓滿。一首閩南語山歌《番薯做芋仔》,臺灣本省人多會唱,本省的外省人會聽,歌詞中首先是郎唱:古底祖公傳入來,現在一路食過去;煮糜蒸飯文武食,餅配糖水金勾兵。接著娘唱:做簽煎炸蘸蜂糖,現挖現食也不會壞。燒得紅赤緊好食,湊盤蒸炊不會上火。佤現今年上八十,兒孫有孝緊福祿。郎再唱:臺灣儂號番薯囝,老兵被號老芋仔;老家皆是食番薯,做兵煮給老芋食。陸炳文返程回味,並哼唱歌詞大意:這是關於一段淒美的、海峽兩岸的愛情故事:

「番薯和芋仔,都是福建的土特產、臺灣到處也多的是。我們追根問底,遠在明朝中葉,紅心地瓜就如同金山黃金,通過閩南漳州府的歸國華僑,傳到了大陸各地,明末清初以來,再經鄭成功帶來了臺灣。而在臺老兵,由於大多數來自外省,部分臺灣人認為,芋頭比地瓜不值錢,就把外省的抗戰老兵、當年光復台湾的功臣,稱作老芋頭。可老兵自己家鄉,明明和臺灣一樣,都吃著地瓜和芋頭長大;1949年大陸人,乍來初到臺灣,卻被本省籍歧視,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哭笑不得。無奈台海形勢丕變,如今只得一笑而過,希望海西海東分歧就此作罷,兩岸一家親早歸兩岸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