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李石曾豆腐 助孫中山革命 成共和國政要
吃李石曾豆腐 助孫中山革命 成共和國政要
[粥會新聞中心9月30日臺北訊]今天9月30號,是故宮博物院創建人、粥會前身世界社發起人之一、臺北粥會第二任會長李石曾(西元1881~1973年)逝世45周年紀念日,咸信因為多年持素故,去世時92歲得享高齡。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陸炳文博士,今日在臺北圓山飯店聯誼會,約集小型粥會上出現了豆腐,便藉此向座眾介紹"豆腐博士",早歲與吳稚暉(敬恒)、張靜江等粥會名賢,發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1906年又在巴黎市區廬街25號,共同發起成立世界社,以及法國人吃他豆腐、還給喝"中國奶"的故事。
陸炳文講中國豆腐,下洋法蘭西的故事,先落個小標題叫做:<吃李石曾豆腐 助孫中山革命 成新中國建政>。原來李1902年遠赴法國留學,入巴黎大學攻讀生物化學,專攻大豆研究,於1907年出版了《大豆研究》,書的初版為法文本,他是最早在法發表學術論文的中國人,未幾再印行中文版《大豆》。粥賢李氏是個務實的人,之後便從硏究室走出來,煮出豆漿給法國人喝,並稱之為"中國奶",試喝結果大獲好評,這點燃了李的雄心,1919年於是實現心願,在巴黎市西北郊區哥倫布( Colombes) 地方,起造具規模之"中國豆腐工廠",以機器大量生產豆腐,更從老家河北高陽,找來150多名工人。
「此舉成為近代史上,中國第一批移民工,李石曾也成了留法創業第一人,同時博得"豆腐博士"稱號。還有一個傳說,早在民國初年,遠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人,到巴黎曾經營豆腐店;事實上並非如此,他們不是首先引進法蘭西國、製造和販賣豆腐的中國人,另有其人就是李石曾,且用這種方式來救國,他因此所累積的財富,首要支助世界社扶道人孫中山,作為國民革命事業之必須。而國父常常向他募捐,只要發個電報過去,錢就從巴黎匯出去;彼此為了保密防諜,電報發得十分簡單,只有A、B、C三個英文字母中一個字,密約明碼其中:A字代表一萬法郎、B是兩萬、C則是三萬,暗語明講任誰都猜不透。
「李石曾行有餘力,一方塊豆腐款結餘,才用來資助其他公益事業,除了成立圖書館和書局等,當年舉凡冠名"世界"的字型大小皆是,還推動選送中國傑出青年,到歐陸"勤工儉學"的運動。結果1000多留法學生中,便出了大名鼎鼎的周恩來和鄧希賢(小平),尚有不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有如陳毅和聶榮臻幾位大人物。由此可見,長期誤傳中國國民黨替共產黨培育人才,實為"國民黨人"間接成就了共和國政要,為新中國建政。這裡順帶一提,我們嚴格來講,參與旅歐運動其事的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徐悲鴻、汪精衛、褚民誼等粥賢,無意中已改寫了中國近代史」。陸博士邊吃中國豆腐,邊說陳年老豆腐往事。
針對檯子上沾料中,備有滿滿的大蒜泥,陸炳文話鋒一轉,再以<平日長袍馬褂 口袋暗藏蒜頭 美齢敬而遠之>為題,漫談粥會軼趣,仍然發生在李石曾身上。資深粥友不時在例會啜粥,以精神導師吳雅暉語"閒話家常.笑談古今"、李石曾書為粥會旨趣,閒談中言及李在海外多年,卻始終學不成洋人模樣,明明身穿全套西裝,卻要紮條中國式的腰帶,走起路來,腰帶凸在前面,頗為刺眼;據說巴黎的某些銀行,曾因他這身打扮,明知身纏萬貫,也不讓進大門,另一原因更扯,滿身蒜臭味重,嚴重污染空氣。
李石曾確實生性嗜好大蒜,早年旅外,西服上邊左口袋裡,裝的不是手絹,而是蒜瓣;晚年在台,改著長袍了,仍於馬褂小口袋,暗藏蒜瓣,久而久之,其臭無比。另悉,在國民黨內重要會議上,蔣宋美齢與李氏難免鄰座,蔣夫人均習以為常,禮請党國元老先坐,她敬而遠之的理由,不言而喻,蒜有百好百是,只此一臭難受。
陸博士接著盛碗稀飯,細說<北粥會長任內 提倡素食運動 改吃魚素也可>掌故。原來到了臺北粥會倡復人狄膺(君武)過世,1964年由李石曾繼志掌鍋文人雅集,李氏10載會長任期內,大力推廣這兩項運動:其一、集文,其二、素食。而他之推動素食,無關乎宗教,卻重在養生,貴在讓食素變的好容易,緣起于李說動物死亡時,全身僵直,體內就會產生毒素,經常食用,會使人中毒傷身。有志一同的蔡元培,聽後亦覺得有理,深受李氏行為影響,尤當回想起托爾斯泰作品中,「一隻精心飼養的粉紅色的豬被屠殺」的慘狀描寫,心靈更受到觸動,於是萌發素食的念頭,一吃就是12個年頭。
然而當年臺北粥友,每月例會全改吃素,眾人習慣行之有年,說改就改談何容易,從善如流的李石曾,退而求其次推魚素。素食主義中的魚素者,是指戒食紅肉、禽類肉食,但仍進食海鮮(以魚為主)的人,這也造成今天魚素族群,猶保持逐漸增長的趨勢,其間李氏居功厥偉,為文《素食生食與健康》自稱:「我雖不是佛教徒,但我卻和佛教徒很接近,由於我已吃素50多年了;從前同志張靜江先生,也是由我勸告而素食的,後來張先生就參加了佛教,戒殺放生」。
明(2019)年,進入粥會在上海創立95周年慶,同年也是臺北和北平故宮雙慶95,今天粥翁提早預告,並以<清宮善後有功 創建北京故宮 國寶文物居中>作軼聞完結篇。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政變,11月5日違約背盟,取消遜主溥儀終身帝號,並將其逐出故宮,接管人員李石曾,當即建議設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清室善後委員會。這兩個委員會均由李石曾任委員長,1925年9月,"清宮善後委員會"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及"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並於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李氏始任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兼理事長。
此一兩岸故宮沿革,時人恐怕所知有限,陸炳文則如數家珍,北北兩個故宮的離合,一段歷史無情翻弄下,兩岸故宮人與物的命運,既吊詭又難分難以割捨,有人這樣比對指出:「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另外也有一句話說:「以數量和多樣性來看,北京故宮居優勢;但從質方面而言,臺北故宮就略勝」。我們多麼指望,優勢可以互補,勝場足以互通,進而兩院重歸一統,國寶文物責任重大,屬於中華民族遺產,居中擔負起交融、和合為一體使命,得讓李石曾舊題"故宮博物院",五字匾重新掛回故宮正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