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炳文:昭君出塞成行象徵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豐碑
更新时间:2018-08-02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陸炳文:昭君出塞成行象徵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豐碑
更巧的是1990年的今日、8月2號凌晨2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任公營事業中華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的陸炳文,被中國時報社社長黃肇松的序言,形容作「以高超的溝通技巧,完成了一件中外矚目的大事,深入敵對交戰險境,展現一次成功的溝通行動,協助一百多名員眷解危脫困」。斯時的陸副總經理,因而獲得全國傑出公關獎、傑出危機處理獎雙重榮譽,得獎感言一如自序,皆歸功於一個『和』字訣:「古人主張和為貴,這跟溝通注重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共識與包容觀念,均不謀而合」。
今晨純屬巧合,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中華共促海峽兩岸社會融合團體聯合辦公室負責人,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基金會董事局主席陸炳文博士,又憶起日前內蒙行腳,走進了最大的博物院,並《謁昭君墓有感》和睦史詩淒美,旋即得句:「和為貴處播芬芳,親自中來福祉藏。碧海猶如草原闊,幾時浪息白雲翔」。全球粥會副總會長、江蘇鹽城粥會會長董峰,頃於朋友圈中讀到粥翁感賦,第一時間點讚之外,亦作《依陸炳文會長謁昭君墓有感韻》,句云:「置身塞外不迷茫,邊境安寧是嫁妝。大愛于心己何惜,留將青史說興亡」。
據了解這兩首詩,靈感同樣來自7月26、27日兩天,陸總會長偕同道一行6人,同往內蒙古自治區尋幽探勝,先至京郊烏蘭察布的大草原,名不虛傳,綠草如茵,同行者包括文物專家組,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綻放在最美山地高原輝騰錫勒,飛揚在北疆草原天池濕地的水面,養生福地,避暑之都,令人神往而易留連忘返。
再往內蒙首府呼和浩特,渠等參觀了昭君博物院,這是由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築設施組成,占地面積590畝。由匈奴文化博物館、單于大帳、和親宮、昭君宅組成。其中尚未啟用的新館,陸炳文則成了首批觀眾,在此發現兩件新生事物:其一、國史上的不同時期,對匈奴的不同稱謂,黃帝及夏朝叫葷粥(音同薰玉)、堯舜及西周稱獯鬻(亦音薰玉),不免讓人聯想到《周書》上載:「黃帝始烹榖為粥,初教民做糜」之掌故,乃至粥會奉軒轅黃帝為粥文化始祖,尊稱粥祖的由來已久。
其二、昭君墓守陵人、昭君故里湖北姊歸人,曾經語之博物館員:「南方有媽祖,北有王昭君」,可見當年昭君出塞壯烈行,達成與匈奴和睦相處使命,不違漢室貫徹和親政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館藏文獻文物觀之,確實是一座象徵民族團結、文化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豐碑。陸博士回京返程,再途經烏蘭察布,在博源藍海御華大飯店,五星級的啜粥雅集上,仍不忘讚頌粥之包容、融合與和諧精義存焉!
稍早的7月28日,在北京燭光茶藝館,陸炳文主持了另一場文化人士聚會,旨趣在“閑話家常.笑談今古”之中,一樣論及粥文化資產保存庋藏相關課題,也提到《循玉問宗:中華姓氏古玉徽銘真傳釋義》新書即將問世。本書總編審陸博士指出:這是一部追溯全球華夏姓氏源頭的文集,告訴全球擁有中華姓氏的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書中以族徽佐證了華人姓氏的來源,與百家姓書的說法有著很大區別,“公關教父”陸總長因此不諱言此舉,從中國百家姓氏溯源尋根的角度,點評本書對依照徽銘姓字解讀的功夫,方雲等于已替姓氏源流上溯危機,找到破解的一招半式而成為問宗勝手,這是吾等所謂姓氏學者望其項背之處。
[粥會新聞中心8月2日臺北訊]真是無巧不成書!今天8月2日,收到皇冠文化集團發來,平安文化公司作者版稅結算單,為陸炳文著《溝通勝手:公關危機破解100招》,該書1997年初版,及至1999年七刷,五位數字的總印量,全季應結款作個清算,其實集團副社長平雲早在書序指稱:「“台灣公關教父”陸先生的書裡,特別提到以『和』的溝通內涵,來創造雙贏的局面」。前副總統蕭萬長也巧譬善導,曾經替此書寫序、及新書發表會上,都強調『和』的重要:「建立人際信用和諧,以發揮溝通的正面效果」。
更巧的是1990年的今日、8月2號凌晨2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時任公營事業中華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的陸炳文,被中國時報社社長黃肇松的序言,形容作「以高超的溝通技巧,完成了一件中外矚目的大事,深入敵對交戰險境,展現一次成功的溝通行動,協助一百多名員眷解危脫困」。斯時的陸副總經理,因而獲得全國傑出公關獎、傑出危機處理獎雙重榮譽,得獎感言一如自序,皆歸功於一個『和』字訣:「古人主張和為貴,這跟溝通注重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共識與包容觀念,均不謀而合」。
今晨純屬巧合,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中華共促海峽兩岸社會融合團體聯合辦公室負責人,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基金會董事局主席陸炳文博士,又憶起日前內蒙行腳,走進了最大的博物院,並《謁昭君墓有感》和睦史詩淒美,旋即得句:「和為貴處播芬芳,親自中來福祉藏。碧海猶如草原闊,幾時浪息白雲翔」。全球粥會副總會長、江蘇鹽城粥會會長董峰,頃於朋友圈中讀到粥翁感賦,第一時間點讚之外,亦作《依陸炳文會長謁昭君墓有感韻》,句云:「置身塞外不迷茫,邊境安寧是嫁妝。大愛于心己何惜,留將青史說興亡」。
據了解這兩首詩,靈感同樣來自7月26、27日兩天,陸總會長偕同道一行6人,同往內蒙古自治區尋幽探勝,先至京郊烏蘭察布的大草原,名不虛傳,綠草如茵,同行者包括文物專家組,一個個閃光的名字,綻放在最美山地高原輝騰錫勒,飛揚在北疆草原天池濕地的水面,養生福地,避暑之都,令人神往而易留連忘返。
再往內蒙首府呼和浩特,渠等參觀了昭君博物院,這是由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築設施組成,占地面積590畝。由匈奴文化博物館、單于大帳、和親宮、昭君宅組成。其中尚未啟用的新館,陸炳文則成了首批觀眾,在此發現兩件新生事物:其一、國史上的不同時期,對匈奴的不同稱謂,黃帝及夏朝叫葷粥(音同薰玉)、堯舜及西周稱獯鬻(亦音薰玉),不免讓人聯想到《周書》上載:「黃帝始烹榖為粥,初教民做糜」之掌故,乃至粥會奉軒轅黃帝為粥文化始祖,尊稱粥祖的由來已久。
其二、昭君墓守陵人、昭君故里湖北姊歸人,曾經語之博物館員:「南方有媽祖,北有王昭君」,可見當年昭君出塞壯烈行,達成與匈奴和睦相處使命,不違漢室貫徹和親政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館藏文獻文物觀之,確實是一座象徵民族團結、文化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豐碑。陸博士回京返程,再途經烏蘭察布,在博源藍海御華大飯店,五星級的啜粥雅集上,仍不忘讚頌粥之包容、融合與和諧精義存焉!
稍早的7月28日,在北京燭光茶藝館,陸炳文主持了另一場文化人士聚會,旨趣在“閑話家常.笑談今古”之中,一樣論及粥文化資產保存庋藏相關課題,也提到《循玉問宗:中華姓氏古玉徽銘真傳釋義》新書即將問世。本書總編審陸博士指出:這是一部追溯全球華夏姓氏源頭的文集,告訴全球擁有中華姓氏的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書中以族徽佐證了華人姓氏的來源,與百家姓書的說法有著很大區別,“公關教父”陸總長因此不諱言此舉,從中國百家姓氏溯源尋根的角度,點評本書對依照徽銘姓字解讀的功夫,方雲等于已替姓氏源流上溯危機,找到破解的一招半式而成為問宗勝手,這是吾等所謂姓氏學者望其項背之處。
《循玉問宗》作者方雲,即上海雲玉粥會會長,利用古玉上舊有徽銘,作為姓氏考據載體實證,將華夏先賢留下美玉,琢刻而成的“中華姓氏古玉徽銘"為模本,遵循玉石文化歷史的骨骼精髓,探究姓氏的脈絡源流,從拆析徽銘的構圖元素入手,輔以《說文解字》的方法鋪陳而就,娓娓道來,從而尋覓及驗證了中華姓氏真正的源流。《循玉問宗》一書分上、中、下三卷,共收錄420個姓氏,上卷150個常見姓氏,將於今年9月出版,可望10月中旬首發。陸炳文、方雲、上海大學退休教授李薇、北京媽祖粥會會長鄭玉水、北京巿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關三多等,欣欣然參加了京城粥會之友及粥友的茶粥一味雅集,還共同關注了10月15號新書上海首發的一切細微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