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民間祭祀已成定勢形成奉祀女媧伏羲的人祖廟會

民間祭祀已成定勢形成奉祀女媧伏羲的人祖廟會

更新时间:2018-06-20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粥會新聞中心6月19日天水訊]在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的女媧祠,為6月21號一年一度媧皇慶典,已經舉行了一連三天的大典系列活動,從17日


(農曆五月初四)取水(取龍泉聖水)、18號(農曆五月初五)風溝女媧洞迎鸞駕、到今天19日(農曆五月初六)設壇,都替兩天後祭祀大典鋪陳場面,此一慶典儀式始自2017年,稍早媧皇故里民間祭祀,時在每年正月十六公祭伏羲慶典前一日、即正月十五進行共祭女媧,此一俗信文化活動行之有年,禮儀相傳沿襲已久,起源於漢代祭拜伏羲、女媧二皇的傳統習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民間祭祀已成定勢,形成了奉祀女媧伏羲的人祖廟會。


根據《秦安縣隴城鎮誌》記載:「民間祭祀,分為農曆三月十一日設壇祭拜,十二日龍泉取水,十三日風溝迎鑾駕,十四日風台迎饌,十五日辰時正壇祭祀」。也有一段文字記述女媧洞沿革:「在隴城鳳尾山風溝裡的左側半崖上,有一天然洞穴,洞口呈魚形,洞身一縮一放呈葫蘆樣,洞腹如同母腹子宮狀,相傳為女媧出生和生活之處。洞深約1700余米,從風溝直通風台梁東側的鄭家溝,據傳從風溝洞口點燃柴火,煙就會從鄭家溝洞口冒出。但今天洞道只能進到20多米,就再也進不去了,讓人很難探清它的底細。進洞約6米處,左右兩側的洞壁上至今還保留著幾塊料礓石殘片,類似大地灣F901大廳地坪。在風溝的中段,還有捨身崖、八卦坡等地名。

18日全天,在民革甘肅省委員會安排下,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基金會董事局主席、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臺灣中華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球華人華僑藝術家聯誼總會會長陸炳文博士,攜中華粥會演藝長、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和諧文化交流大使淩蕙蕙等20餘同道,從天水市逕赴大地灣博物館參觀,多數人同陸博士一樣,初次見識到5000至7000年前之間,大地灣文化四個時期,所出土中國最早的彩陶、石玉、骨角和蚌器等文物,房址、灶址、窖址、坑洞、濠溝和墓葬等遺址,而大開眼界、而讚嘆不已。

一行人接著轉往鄰近的女媧祠(媧皇宮、女媧廟)、女媧洞,及麥積區渭南鎮的卦臺山參拜。女媧祠位於今隴城城南側,主要建築有媧皇宮、女媧祠門牌和鐘鼓樓。最早的女媧祠位於今隴城城之北山,北山古稱龍泉山,山梁稱風台梁。女媧祠歷經滄桑,時至今日已經是五次遷建。今之女媧祠,氣勢恢宏,塑像莊嚴。媧皇宮中披髮慈容、肅穆祥和的女媧尊像,地方民眾對女媧頂禮膜拜,崇敬有加。

華夏子民亦尊女媧是人文始祖,相傳略陽川是她的降生之地。為了讓世人對女媧的功績永世銘記,略陽川的民眾多次為媧皇聖母建祠修廟。女媧祠最近一次毀於“文化大革命”,1988年,隴城地方民眾在原址又重新建起了一座雄偉的女媧大殿,名曰“媧皇宮”,此後本宮廟四時香火不絕。

陸炳文一行拜謁過女媧祠之後,再反思母親節初探女媧洞間,過程中竟然發生不可思議之事。各地民俗歷來常見,香爐發火表示興旺,但供桌上蠋台發火,卻少聽聞而很危險;昨(18)日非僅多人目睹,洞內失火險象叢生,幸經合力灌水,很快撲滅火舌,及時應急,化險為夷,消災解厄,轉危為安。在台灣被譽為危機應變勝手,大陸叫做應急高手的陸博士,都不免要在今天下午,於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水創作寫生基地、天水華夏藝術館舉行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兩岸書畫名家交流筆會上,公開透露這個好事情,表示有拜有保庇,三尺之上有神明,我們祭祀女媧的目的就有三個:一在祈求生育繁衍、五穀豐登,二在祝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三在希望母親節日、正名正功。

同日上午,陸炳文偕書畫名家,同往天水市文化館、即紀信祠內的展覽廳,為明天開幕的“中華同根•水墨情深”海峽兩岸名家書畫作品展,進行展場佈置勘查及開幕儀式預演,親眼見到粥會名賢于右任1943年墨蹟,“漢忠烈紀將軍祠”七字草書寫在牌坊上,時為75年前該祠移建此地之初,現已成為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