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蘿蔔燈同心圓文創萊茵群組”旨在同心共圓夢

“蘿蔔燈同心圓文創萊茵群組”旨在同心共圓夢

更新时间:2018-04-07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蘿蔔燈同心圓文創萊茵群組”旨在同心共圓夢


[粥會新聞中心4月7日臺北訊]由全球粥會同心圓文創團隊領航人、FGA英國寶石學院畢業、專門從事金工實務教學工作13年、複合媒材與文化創意工藝保存推廣講師、國際認証珠寶設計師王嫚,今天4月7日組建了全新的“蘿蔔燈同心圓文創萊茵群組”,設置旨趣在於,蘿蔔燈心標志,文創共辦共圓,團隊同心同德,心靈契合融和,逐夢築夢圓夢。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中華共促海峽兩岸社會融合團體聯合辦公室負責人、中華民族融合發展基金會董事局主席、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陸炳文博士,聞訊後又受邀加入並特予嘉勉。


甫從陝西西安飛回臺北的陸炳文,走進辦公室即台大書香園如意齋,就看到快遞送達的一份邀請函,是來自北京的中國美術館文本,與日前傳到的電子版相同,其內容略以:「尊敬的陸炳文先生:由中國美術館策劃主辦的“于右任書法作品展”將於2018年5月8日-21日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為了確保展覽展出作品的權威性、代表性,我館擬於2018年4月11日召開專家審定會議,對所有欲展出作品進行審定。鑒於您在於右任先生的書法創作、研究,收藏諸領域的重要成就以及廣泛的社會影響,誠摯邀請您撥冗參加會議」。


陸博士今日旋即在萊茵群組召開了民族融合發展基金董事會議、及全球粥會同心圓文創團隊成員線上聯席會,在會中宣佈4月10日將赴約北京之外,他還鄭重其事首次公開宣示稱:「海峽兩岸如果沒有關中于右任,民族融合發展恐怕就沒有未來,-----以共同教育目標尋求最大公約數,以大團結大聯合畫出最大同心圓,-----就必須通過兩岸社會融合團體對話大平臺,擘畫共同參與促進國族統一實際鬥爭人材」。陸炳文此話前半段語出汪洋先生,最近初上任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時演講詞,後半段文字則出自粥會名賢于右任,曾為渭北中學立下陝西革命教育宗旨題詞。

6日,陸炳文在陝西最後一個行程,是視察三原于右任紀念館,並由館長王天喜、原館長巨志忠、副館長張偉等陪同下,頭一回參訪了前身為渭北中學之三原南郊中學,詨校為明(2019)年創建一百周年設立校慶辦公室,也正在積極籌備擴大紀念于右任140歲誕辰,因為1919年4月5日開學的渭北,乃由粥賢于右任倡建最早的中學,時任總司令的陝西靖國軍出資,創校歷史悠久且具國民革命光榮傳統,用倡建人1927年4月3日自己的話,是說:「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主義,達到世界革命為宗旨」。 

身為西安于右任故居紀念館名譽館長的陸博士,5日也在西安書院門52號於館召集了于右任紀念粥會雅集。明年是當代草聖于右任誕辰140周年,同時亦西安于館成立10周年館慶,相關部門為此準備提前籌辦活動,即將配合陸續開展的三項如下:1、中國美術館策劃主辦“于右任書法作品展”,2018年5月8至21日在北京舉行;2、2019年清明時節,在西安於館新建館區落成啟用,辦理關乎于右任的系列會展,屆時民族融合基金董事局陝西站、華合辦同心圓文創團隊契作基地落戶此間,一起樂以心靈契合、文化融合,歡喜迎接國族一統、中華盛世。于館館長于大方當眾表示:「自2006年籌建我館以來,每逢面臨到轉折時期,必將與陸總會長,在書院門于館共商大計,大方衷心感激之至,這還真正是一種緣分」。劉瑩、田寶林、王芳聞、林再生、劉育麟、陳銘鏡、詹德源、朱育錡、張立容等10余粥友參加。

4月4日下午,陝西文化藝術界名流雅士,在西安雁塔假日酒店朝陽廳粥會,歡迎臺灣文聯主席陸炳文到訪。參加雅集的耆宿有:原陝西省文化廳廳長、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秦天行,原省文聯黨組書記胡萬成,原西安美院黨委書記、省教育廳副廳長、著名書法家屈應超,陝西文學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絲綢之路國際詩人聯合會主席、頃獲首屆中國十佳當代詩人稱號的王芳聞,國際城市文學會陝西漢唐分會會長、女詩人丁彩玲,北京師範大學易學博士、著名易理山水畫家張劍波,原西安第五醫院院長陳振興,絲綢之路國際詩人聯合會外宣部部長、女詩人張西西,雷鋒書畫院院長王川宏、和王秀英夫婦,馬來西亞華僑青年藝術家李娟等10餘人。

在粥集文會夜宴中,暢談一帶一路與兩岸和平,心氣相通,親情融融,年過七旬的丁彩玲率先用詩歌朗誦、和秦腔唱段表達自己的心聲,特別是唱和陸炳文的詩:一帶一路繪宏圖/環求無有殊/待將大同日/把酒再征途,頗獲好評。王芳聞改用一首《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你的鄉愁》,表達了對臺灣文聯名譽主席余光中的深切思念,令人緬懷。張西西也獻唱了著名作家路遙,所作《人生》電影主題曲《叫一聲哥哥你回來》,餘音繞梁。李娟另一首女高音《青藏高原》,亦獲喝彩。張劍波的漢劉邦《大風歌》,更唱出了豪情雄氣,帶動氛圍。王川宏樂把書錄的王芳聞長詩《太平洋的波濤,日夜牽動著媽祖慈愛的目光》6.7米長卷,贈送給粥翁惠存,轉藏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