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江蘇鹽城粥會群合寫陀螺文化詩集儼然成為陀螺粥集

江蘇鹽城粥會群合寫陀螺文化詩集儼然成為陀螺粥集

更新时间:2018-03-16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江蘇鹽城粥會群合寫陀螺文化詩集儼然成為陀螺粥集


[粥會新聞中心3月15日臺北訊]〈臺北粥集59周年暨倡複人狄膺逝世54周年雙紀念〉、〈旋轉之中迸激情 雙重力量找平衡 朝著未來昂首行〉、〈粥友跟進齊聲唱和粥翁陸炳文自況詩作《詠陀螺》〉等相關消息,昨日3月14號,先後見諸華人頭條網、中華文化,全球粥會微信公眾號,粥會總會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後,當即獲得全球各地粥友熱烈回應,普遍樂為陀螺行者粥翁點贊!更為那種陀螺精神打氣。


陀螺行者自期許的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昨天得自況詩作《詠陀螺》造句:「旋轉之中迸激情,雙重力量找平衡。地心吸引依然在,朝著未來昂首行」。旋即廣獲各地粥友響應,江蘇鹽城粥會群尤其配合,合寫了陀螺文化詩集,儼然已成為陀螺粥集。


陸炳文稍早把詩文,先發進微信群分享,五地粥友點贊、或跟進的唱和,皆道盡粥翁重重心事。王小璣引用了思恩、陀螺研究者的話說:「陀螺有定向功能,導航作用,不受外力干擾,您自喻相當恰當!您引領全球粥會,遵循遺言君子志,堅定努力蕩塵埃,齊心同走中山路,矢志和諧兩岸情,我們全為您點贊」。


和詩則如,董峰的《步韻陸炳文會長詠陀螺》:「旋螺前進有真情,要把離心來制衡。重力抓牢是根本,目標認准不停行」。方偉的《和陸炳文會長詠陀螺(新韻)》:「陀螺越打越忠情,修正離心永不停。鎖定目標向前進,博得大眾盡歡興」。寶世華的《七絕.詠陀螺___學步粥總陸翁鄰韻》:「自策無停力始宗,中山路上舞文龍。恒心何止團圓轉,海闊天高志在胸」。黃坤的《步韻陸炳文會長詠陀螺》:「鞭撻陀螺非絕情,力求穩定保平衡。認明方向不停轉,堅守中心恒運行」。
 
感動和詩之餘,陸博士還強調:拙作用詞遣字,所想要表達的是,陀螺雖身不由己,我的第二句、三句當中,都講到這種狀況,但四句已經昇華,講出自己的不改初心,為了未來努力前行。謝謝董峰將我的初衷,美言為前進有真情,更鼓勵認准不停行。也感謝方偉勉勵越打越忠情,繼續鎖定目標向前進,我一定會自轉永不停。
 
同樣必須感恩于寶世華,嘉勉自策無停力,不僅自限團圓轉,尤需志氣高比天,賡續粥友同走中山路,同盟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共促社會乃至文化融合。至於黃坤唱和亦屬鞭策,寄語於穩定中求平衡、認明方向以利恒運行,總結陀螺擬人化的要義。 

各地粥友詩友似乎意猶未盡,陸續又見大量大作的湧現。有如,單正法的《步韻陸會長詠陀螺》:「鞭抽不動撻無情,休止休停持以衡。響鼓亦需重錘敲人生路上曲彎行」。黃坤的《再步韻陸炳文會長詠陀螺》:「策鞭加力抒豪情,彎曲周旋心守衡。方位緊盯拼命轉,光明大道放歌行」。
 
二見寶世華的《七絕.應董會昭接國順龍步陸翁韻詠陀螺》:「二月风来柳岸明,千回百转正豪情。恒心义主螺旋进,彩凤灵犀万国行」
 寶世華略释:中華特色:陀螺榷是我國特有首創之文化娛樂工具,其中應包涵了道教經典文化,太極旋轉不停的自然規律。因有了明顯四季變化、和否極泰來的八掛演繹,才有了系統的華夏文明,而目前的特色社會主義,也是建立在中國特有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發展方向上的產物。所以強調了"陀螺"這一娛樂文化工具有的特性是"中華特色",而非是一種簡單事物和技巧。
 
也二見方偉的七絕和寶世華《陀螺精神贊》:「陸翁好比转陀螺,自策昂扬唱粥歌。坚定目标和统一,率将粥友绣山河。」和的是寶世華七律  《陀螺精神赞》「中华特色竞旋螺,千载风流笑弥陀。使命公仪忙自转,欣然惯性忘蹉跎。兢兢融合团团舞,业业门通阵阵歌。借问和翁今欲往,催鞭跨海会山河」。寶世華三作《陀螺粥集》:「佛釋曼陀羅,陀緣兩岸螺。羅螺粥尚和,如意吉祥歌」。喜得顧東升的《步韻詠陀螺七絕一首》:「環繞四周自縱情,初心不改有誰衡。歷經鞭策終無悔,奮進中華任我行」。

八秩長者詩老范登發,惠賜佳作前言有句:讀陸炳文會長和董峰先生《七絕.詠陀螺》後,不禁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看小學生抽打陀螺的歡樂場景,故步其韻,擬小詩一首,以湊熱鬧。遂以詩題《七絕 . 打陀螺》:「玩弄陀螺滿激情,認真抽打不能停。小孩會用輕功巧,並列朝前一道行」。王戰偉創作的和陸炳文會長《詠陀螺》擬寫《新式炫彩音樂陀螺》(新韻):「炫彩陀螺炫彩風,悠揚旋律帶歌聲。機關發射溜溜轉,不用擔心手指疼」。 [注]小時候,玩的陀螺,有一種是用手撚的,上面畫著五彩的圖案。大家都比誰的轉的時間長,往往用大力氣,撚得手指生疼,現在想起,手指尖還隱隱作痛。拙作比起各位托物言志之作少了寄託,自然寫來,聊增一趣。

陶為祥頃作,步韻陸炳文《詠陀螺》:「轉轉旋旋可諒情,迅收速擊制平衡。煙輕雷速循規矩,不許離經叛道行」。方偉另有引首之作作《打陀螺》:「老少聚都場,抽陀快活忙。爺孫相對笑,歡度好時光」。五言詩句留下的市街景觀、及特有民風描寫的十分傳神。陸炳文聯想到臺灣抽打陀螺習俗活動,也是早年鄉間兒童遊戲之一,釘砍劈打的競爭,呈現出鄉野童趣。

此外寶島原住民族泰雅族,及阿美族的陀螺,亦自成一格,迥異於漢族,保留下許多情感回憶,同樣誠摯而古老的。當然若說最古老的記憶,莫如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的蘇漢臣“嬰戲圖”,畫面前方有兩個孩童,正打著陀螺在玩耍,從中考察別有樂趣,間接證實宋朝時,確有倒鐘體的陀螺。

再一幅蘇漢臣的“秋庭戲嬰”畫作,有個推棗磨的道具,利用兩個棗子,加上剖開一半的棗子,作成支架而化為棗磨玩具,那是種旋轉及平衡的遊戲,這幅畫也證明當年已出現過,多元的陀螺玩具雛型。粥友東方鶴因此湊個趣,話說家中原先有個玩具陀螺,一下子找不到了,只找到一個包裝盒,傳來分享且添一趣。同樣受到陸博士歡迎,不藏私而公開上傳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