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弘農楊氏:“鬯”字,象米在器中,通暢,亦作合和解
更新时间:2017-11-28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答弘農楊氏:“鬯”字,象米在器中,通暢,亦作合和解
今日28號早上,陸博士開門見山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出各方資料,又綜合了大家之意見,包括秦樸子的關注,東方鶴提供的書法,寒章的說文解字,寶世華的望文生義,沈致中的協尋所得,一併答覆,當作每日一字教學,彙編如下:首先當然是解釋一下“鬯”字。寒章引經據典指出:鬯,拼音chàng,國語注音[ㄔㄤˋ],字義有二,1、古時重大活動節日宴飲用的酒,用鬱金草釀黑黍而成。2、同“暢”。
寶世華還自作主張,大膽假設漢字正體“鬯”,就像梅字的古體一樣,很有意思;兩個呆作“槑",像並蒂的花朵,至於鬯,暢也,上面一個器皿,下面一隻手托著,或是一支匕首對著,不管怎樣都會暢快淋漓,一泄而就。陸總以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寶氏竟然自稱:我沒有查《說文》,是望文生義,也可能會讓大家笑話,所以只求一哂。
陸炳文頃根據古文獻,針對字的形音義補充:一般漢字詞典中,有以“鬯”作部首的,但字的結構裡較常見者,也僅只“鬯”、“鬱”二字。考據甲骨文與金文,“鬯”的字形略同,吳大澂氏以為,「象米在器中」,而小篆的“鬯”字,上部從米的斜書、從凵以象器、從匕則音比,深入考證,“鬯”與米粥、鬻粥相關,豈不跟烹穀為粥、文人雅集粥會,皆有關連性。
經過了解,若為名詞,“鬯”即香草、鬱金草;作為動詞,正是“和”的另字,合成鬱金草而和之,此處之“和”字,音同[霍,ㄏㄨㄛˋ],義同攪拌、拌和、攪和的和,可以通“暢”,亦作合和解,例如《漢書》有句:萬物莫不條鬯該成,又如常用詞:墨酣筆“鬯”。假使“鬯”用作形容詞,暢茂之謂也,如同草木“鬯”茂、鬯飲、“鬯懷”,後者曾出現在26日開幕的、〈中華鬯廬書法學會成立九周年展場,那兩個字筆法順暢、字跡流暢的行草“鬯懷”,是由台灣知名書法家、作家,林明良老師寫的。
談到以“鬯”來命名學會的故事,簡單說該是一段孝親感人事蹟。1924年生於江蘇泰興的曹毓麟,字定南,筆名“鬯廬”,為文寫字,其來有自;原來家學淵源久遠,當年祖父在家鄉教書,不分貧富,有錢沒錢,都收入“鬯”字號私塾,此一讀書人高貴情操,表現出的至孝篤親,自然感人至深且鉅。原來在動亂之1949年,眾所周知的歷史因素,曹毓老才20多歲,不得不輾轉經過香港,1953年幸運到台灣,旋即考入內政部,由于專擅文書,一路從書記、科員、視察、科長,一直做到簡任秘書,連續服務同一單位37年,才屆齡榮退致仕,專注推廣書法藝術。
由於曹毓麟好學不倦,素來又喜歡舞文弄墨,公餘勤練書法從未懈怠,嘗師事我的老師王愷和,恩師乃安徽桐城派書法大家、中華民國書法學會第六任理事長、名列近代台灣十大書法家之一,曾任考試院秘書,退休後在台大、政大、師大及淡大敎授書法。曹毓老師從王愷師多年,研習漢魏諸碑打下基礎,因而榮獲中央部會公務員書法展第一名金牌獎、及其他獎項多種,後來聲名更是大噪,國際書藝學術大會榮譽狀,世界藝術美術家名人評審會頒狀授與“書法名人”稱號,世所敬稱人與書俱老,並被編入世界美術大辭典。陸博士今幫忙粥友書友回憶,已故書法名家輝煌的過去。
另悉,中華鬯廬書法學會初由曹毓麟倡議,於2002年間在臺北開會議決擴大設立,2008年始登記為全國性人民團體,經內政部正式核准立案頒證到會時,原始倡議人早已往生,但該會仍秉持其遺願,以推展中華書畫等才藝,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推展會務方針明確,長期舉辦詩書畫印等研習課程、與推動相關藝文展演活動為主。
有緣人鬯廬書法學會首任、及現任(第四屆)理事長吳朝滄,不僅完成實現曹毓麟心願,始終全心全意、出錢出力,投入此一書道文化事業,而且在2012年再獨資創立、全台首見的漢字書藝文化學會,及附屬設施碑牆碑廊碑林,名為中華漢字書藝文化館,迄今名人名家書法盡收眼底,部分收藏就有精選碑刻230方,粥友書作獲得該館陳展的,只有丁之發上將和陸總兩位,旨在永世傳承弘揚書藝與文化。
[粥會新聞中心11月27日臺北訊]昨天11月26日,粥友弘農楊氏看到華人頭條網、中華文化相關資訊,題為《中華鬯廬書法學會成立九周年〈源遠九久〉臺北開展》,便在鹽城粥會群組上,問道:「陸總,以“鬯”這樣冷古的字,命名學會,有什麼故事嗎?」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不假思索當即用微信回答:「中華鬯廬書法學會,這個會最早創會人的祖父,在家鄉設有一個學堂,免費教授書法,原名中有此古字同“暢”;至於詳細人名等資料,可以代為查明,再行惠告群組同道」。
今日28號早上,陸博士開門見山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出各方資料,又綜合了大家之意見,包括秦樸子的關注,東方鶴提供的書法,寒章的說文解字,寶世華的望文生義,沈致中的協尋所得,一併答覆,當作每日一字教學,彙編如下:首先當然是解釋一下“鬯”字。寒章引經據典指出:鬯,拼音chàng,國語注音[ㄔㄤˋ],字義有二,1、古時重大活動節日宴飲用的酒,用鬱金草釀黑黍而成。2、同“暢”。
寶世華還自作主張,大膽假設漢字正體“鬯”,就像梅字的古體一樣,很有意思;兩個呆作“槑",像並蒂的花朵,至於鬯,暢也,上面一個器皿,下面一隻手托著,或是一支匕首對著,不管怎樣都會暢快淋漓,一泄而就。陸總以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寶氏竟然自稱:我沒有查《說文》,是望文生義,也可能會讓大家笑話,所以只求一哂。
陸炳文頃根據古文獻,針對字的形音義補充:一般漢字詞典中,有以“鬯”作部首的,但字的結構裡較常見者,也僅只“鬯”、“鬱”二字。考據甲骨文與金文,“鬯”的字形略同,吳大澂氏以為,「象米在器中」,而小篆的“鬯”字,上部從米的斜書、從凵以象器、從匕則音比,深入考證,“鬯”與米粥、鬻粥相關,豈不跟烹穀為粥、文人雅集粥會,皆有關連性。
經過了解,若為名詞,“鬯”即香草、鬱金草;作為動詞,正是“和”的另字,合成鬱金草而和之,此處之“和”字,音同[霍,ㄏㄨㄛˋ],義同攪拌、拌和、攪和的和,可以通“暢”,亦作合和解,例如《漢書》有句:萬物莫不條鬯該成,又如常用詞:墨酣筆“鬯”。假使“鬯”用作形容詞,暢茂之謂也,如同草木“鬯”茂、鬯飲、“鬯懷”,後者曾出現在26日開幕的、〈中華鬯廬書法學會成立九周年展場,那兩個字筆法順暢、字跡流暢的行草“鬯懷”,是由台灣知名書法家、作家,林明良老師寫的。
談到以“鬯”來命名學會的故事,簡單說該是一段孝親感人事蹟。1924年生於江蘇泰興的曹毓麟,字定南,筆名“鬯廬”,為文寫字,其來有自;原來家學淵源久遠,當年祖父在家鄉教書,不分貧富,有錢沒錢,都收入“鬯”字號私塾,此一讀書人高貴情操,表現出的至孝篤親,自然感人至深且鉅。原來在動亂之1949年,眾所周知的歷史因素,曹毓老才20多歲,不得不輾轉經過香港,1953年幸運到台灣,旋即考入內政部,由于專擅文書,一路從書記、科員、視察、科長,一直做到簡任秘書,連續服務同一單位37年,才屆齡榮退致仕,專注推廣書法藝術。
由於曹毓麟好學不倦,素來又喜歡舞文弄墨,公餘勤練書法從未懈怠,嘗師事我的老師王愷和,恩師乃安徽桐城派書法大家、中華民國書法學會第六任理事長、名列近代台灣十大書法家之一,曾任考試院秘書,退休後在台大、政大、師大及淡大敎授書法。曹毓老師從王愷師多年,研習漢魏諸碑打下基礎,因而榮獲中央部會公務員書法展第一名金牌獎、及其他獎項多種,後來聲名更是大噪,國際書藝學術大會榮譽狀,世界藝術美術家名人評審會頒狀授與“書法名人”稱號,世所敬稱人與書俱老,並被編入世界美術大辭典。陸博士今幫忙粥友書友回憶,已故書法名家輝煌的過去。
另悉,中華鬯廬書法學會初由曹毓麟倡議,於2002年間在臺北開會議決擴大設立,2008年始登記為全國性人民團體,經內政部正式核准立案頒證到會時,原始倡議人早已往生,但該會仍秉持其遺願,以推展中華書畫等才藝,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推展會務方針明確,長期舉辦詩書畫印等研習課程、與推動相關藝文展演活動為主。
有緣人鬯廬書法學會首任、及現任(第四屆)理事長吳朝滄,不僅完成實現曹毓麟心願,始終全心全意、出錢出力,投入此一書道文化事業,而且在2012年再獨資創立、全台首見的漢字書藝文化學會,及附屬設施碑牆碑廊碑林,名為中華漢字書藝文化館,迄今名人名家書法盡收眼底,部分收藏就有精選碑刻230方,粥友書作獲得該館陳展的,只有丁之發上將和陸總兩位,旨在永世傳承弘揚書藝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