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兩岸同行中山路 萬眾同拜媽祖廟 今到達山東青島

兩岸同行中山路 萬眾同拜媽祖廟 今到達山東青島

更新时间:2017-07-10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兩岸同行中山路 萬眾同拜媽祖廟 今到達山東青島


[粥會新聞中心7月10青島訊]“兩岸同行中山路、萬眾同拜媽祖廟、一心同圓中國夢” 活動,今天7月10日下午到達山東青島,從下榻的迎賓館(德國總督官邸)怡堡出發,途經中山公園,親歷五四廣場,再拜謁青島天后宮,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臺灣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海峽兩岸同走一帶一路協會理事長陸炳文,答應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副館長穆長清請托,為庚辰仲春即1940年所立“慈雲普被”匾額,題寫人青島商會會長丁敬臣的後人,如果仍然在臺灣的話,一定要協助尋覓更多的歷史掌故,及屬於青島天后宮的文物下落。

穆副館長是在陸炳文一行7人,參拜青島天后宮(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時,當面提出請托要求,並向兩岸媽祖信士介紹了本宮,滄桑沉浮五百年,幾經磨難,歷盡坎坷,其本身真可說是,一部歷史文化的叢書,訴說著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的事實。全球粥會副總會長、中華民國國畫學會理事長、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唐健風,中華媽祖俗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瑛,全球粥會世界總會副秘書長兼鹽城粥會會長董峰等在場。

位於青島市前海棧橋風景區內,太平路19號的青島天后宮,舊時稱天妃宮,現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初建於西元1467年(明朝成化三年),距今已有550年之久,歷經明、清、民國等7次維修擴建,始有今日規模,誠為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35年前的1982年,早被列為青島市級保護單位。

1726年,清朝雍正皇帝御筆親書“神昭海表”的匾額,分別賜予青島天后宮和福建湄洲媽祖廟,這兩間宮廟位階,由此可見一斑。1897年底,青島被德國佔領,德國總督曾想將天后宮拆除,但馬上遭到當地百姓的強烈反對而作罷;1936年,由青島商民集資,天后宮又一次得以大規模的擴建和整修,建築面積增至1100多平方米,殿宇增至16棟,並保持了原有的典雅風格,廟貌堂皇,香火鼎盛,與湄洲祖廟,一北一南,分庭抗禮。

可惜的是,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青島天后宮遭遇人禍天災,殿內的神像被砸毀,側門上的“海不揚波”、“威靈顯赫”兩塊匾額,也於此時不翼而飛,門口的旗杆亦遭到雷擊,天后宮廟會同被禁止;所幸,改革開放後,青島天后宮得到恢復和保護。1996年,本宮被當作青島民俗學會的所在地;1997年經修復後,青島天后宮才對外開放。

穆長清陪同陸總會長一行人參觀時,特別駐足兩個地方作重點說明:其一、石碑額刻“天后聖母” 四字的同治四年(1865年)碑,從碑文可以把青島開埠時間,即島城沿革向前推進100多年,而具有地方史志考據價值,頃被大陸國家文物局專家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放在一個更有文化背景上去看待;也替陸炳文此行同走一帶一路,找到一個更加開闊的世界新視角。

其二、木匾“神明默佑” 四字,一個“默”字,語義雙關,既是海上和平女神名諱,又系默默庇佑之意,取材自同治四年碑文「全賴神明之默佑」句。詩人董峰情有獨鍾此匾,當場以<青島天后宮有“神明默佑”匾令人驚歎漢字之妙>為題,佳作有句:「岸上林陰暑氣消,神明默佑是天嬌。世間娘手撫心處,一曲讚歌飛九霄?」附注:嵌字詩,嵌第三字的稱鳶肩格,連起來讀是“林默娘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