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預展于右任書法暨書畫中孔子
更新时间:2017-05-25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臺北故宮博物院預展于右任書法暨書畫中孔子
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後以右任為名,晚號太平老人,為近現代重要書法家、政治家。早年受私塾導師啟迪,接觸以傳統帖學為主,民國初年於陝西擔任靖國軍總司令期間,復廣蒐碑石,醉心於北碑書法,遂逐漸形成獨特的碑體書風。其碑體書法雖未刻意於線條的剛猛勁利,也不特意追求奇崛的結字,自然具備一種寬博渾樸的恢弘氣度,為清末民初日趨僵化的碑學書法別開生面。
民國20年(1931),于右任於上海成立草書社,從事歷代草書的研究與整理,並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書寫與推廣,寄望藉此節省大眾精力及時間,以增強國家競爭力,反映出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從碑體書法轉型為標準草書的巨大變化,不僅呼應他早年投身革命的開創精神,也為草書在現代找到新的意義與方向。對於書法,他提出「決不因為遷就美麗而違反自然」的書寫觀,可說是于右任草書的最佳寫照,無論是單字的點畫、線條與結構,或是行氣與章法等,都搭配得恰到好處,達到順乎自然的最高書學境界。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49)祖先為受封於宋國的殷商後裔,生於魯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世敬稱孔子或孔夫子。孔丘是東周時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曾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成為後世科舉取士必讀教材,影響華夏文化至為深遠。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亦受其學說霑溉,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孔子被孟子尊為「聖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於各個時代。孔子的言行、事蹟,與周遊列國的見聞,皆保存於《論語》、《孔子家語》,或散見於《史記》與諸子百家經史故事。臺北故宮書畫藏品中,頗多與孔子相關的作品。除了繪畫、版畫中的各類孔子肖像,書法中諸多漢隸名作、歷代碑刻、經典箴言,以及御筆書匾等,也都是漢代以來尊崇儒術所留下的歷史軌跡。本次共選展35件,分「聖賢小像」、「刻碑崇聖」、「歷代尊儒」以及「經典圖繪」等四個單元,值此今歲適逢孔子周遊列國2510周年,援以向這位數千年來中華道統中,以聖德雨露滋養華夏文化的萬世師表致敬,遂首次策展「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
[粥會新聞中心5月25日臺北訊]據來自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的消息指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内含國立中山博物院,最近两个月兩檔展覽預告顯示,6月1日推出「自然生姿態--于右任書法特展」、及7月1日开展「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代表一西一東、一陸一海、一今一古,真好來替當今「一帶一路」的行腳,用書畫鋪陳一頁雄偉的史詩篇章,具有歷史價值及時代意義,千載難逢,令人期待。
今天5月25日,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院長陸炳文對記者說:本院與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孫中山文化研究中心、海峽兩岸同走一帶一路協會、中國標準草書研究會、劉延濤文教基金會等人文團體,為了配合「兩岸同走夫子路.華人同走一帶一路」大行動,將要舉辦「仲尼與伯循對話粥會」系列活動,內容和時間安排:5月27日座談、28日雅集、30日預展,業已原則決定邀請粥會名賢于右任長孫于建中從美國返臺出席,另請原陝西于右任書法研究會會長鍾明善,江蘇原中國標準草書研究社社長陳墨石,臺灣中國標準草書研究會理事長陳銘鏡,本院副院長劉彬彬、黃友佳,秘書長陳七春,高進興,黃緒中等參加。
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後以右任為名,晚號太平老人,為近現代重要書法家、政治家。早年受私塾導師啟迪,接觸以傳統帖學為主,民國初年於陝西擔任靖國軍總司令期間,復廣蒐碑石,醉心於北碑書法,遂逐漸形成獨特的碑體書風。其碑體書法雖未刻意於線條的剛猛勁利,也不特意追求奇崛的結字,自然具備一種寬博渾樸的恢弘氣度,為清末民初日趨僵化的碑學書法別開生面。
民國20年(1931),于右任於上海成立草書社,從事歷代草書的研究與整理,並致力於標準草書的書寫與推廣,寄望藉此節省大眾精力及時間,以增強國家競爭力,反映出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從碑體書法轉型為標準草書的巨大變化,不僅呼應他早年投身革命的開創精神,也為草書在現代找到新的意義與方向。對於書法,他提出「決不因為遷就美麗而違反自然」的書寫觀,可說是于右任草書的最佳寫照,無論是單字的點畫、線條與結構,或是行氣與章法等,都搭配得恰到好處,達到順乎自然的最高書學境界。
此次出台「自然生姿態--于右任書法特展」,乃臺北故宮稍早受贈於于氏家屬10餘件墨寶、與該館購藏之于右任書法作品,時代跨距來臺前後,完整呈現于右任碑體與草體兩大書風的藝術成就。于氏一生交遊廣闊,索書者不斷,加上筆耕不輟,傳世作品數量頗豐。展覽規劃以其書風發展為主軸,另外提供家傳墨寶、親近友人之間酬贈作品的觀察,從物質文化、社會網絡等不同的文化視野擴充對于右任書法的認識。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49)祖先為受封於宋國的殷商後裔,生於魯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世敬稱孔子或孔夫子。孔丘是東周時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曾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成為後世科舉取士必讀教材,影響華夏文化至為深遠。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亦受其學說霑溉,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孔子被孟子尊為「聖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於各個時代。孔子的言行、事蹟,與周遊列國的見聞,皆保存於《論語》、《孔子家語》,或散見於《史記》與諸子百家經史故事。臺北故宮書畫藏品中,頗多與孔子相關的作品。除了繪畫、版畫中的各類孔子肖像,書法中諸多漢隸名作、歷代碑刻、經典箴言,以及御筆書匾等,也都是漢代以來尊崇儒術所留下的歷史軌跡。本次共選展35件,分「聖賢小像」、「刻碑崇聖」、「歷代尊儒」以及「經典圖繪」等四個單元,值此今歲適逢孔子周遊列國2510周年,援以向這位數千年來中華道統中,以聖德雨露滋養華夏文化的萬世師表致敬,遂首次策展「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