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論字繁簡:大陸識繁用簡 臺灣則用繁識簡
更新时间:2017-04-14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两岸論字繁簡:大陸識繁用簡 臺灣則用繁識簡
此一良緣起於詩句:「兩岸路通心不通,但願梅花冷枝開;陸公心繫華人願,玉山遙望泰山顛」。這首詩是文化部前副部長張雲程,同日有感而發詩興之作,針對看到LINE上聊天有陸炳文見地,「鄉愁橋連心太平,莫愁兩岸波不停」,其實還有比較樂觀的看法,海峽兩岸民間心路開通有望,可以寄希望於一統的“識繁書簡”。北京詩人張慶陽也回應,「漢字繁簡並用,各取所好。很好,很好。但願兩岸路通心亦通,梅花冷暖兩年開」。
75歲的作家、文字工作者、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迄今每天仍勤於筆耕,固雖不必再奮筆疾書爬格字,不過還是要使用中文手寫面板,再搭配軟體上電腦才能寫作,所以簡繁字體影響都不大,也從來不排斥簡繁兩種字。2014年6月16日上午,陸總會長在第6屆海峽論壇同名村文化論壇上,當面送給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先生一包臺灣大米,外包裝文字特地簡繁並陳表示同一立場。
日前在〈傳統文化精華〉網上,拜讀到一篇鴻文《不認識繁體字,你憑什麼懂中國文化?》頗多感觸,傳統保守派與自由學者的論戰又起,衛道人士與基本教義派爭端重啟,陸炳文心路歷程始終開通,則採直觀經營法持平而論,認為两岸簡繁並行不悖,“識繁書簡”相得益彰才是,中國人不可以不認識繁體字,但書寫漢字可不必排除簡體。
前總統馬英九先生的文化政策,陸總會長坦言並不完全同意,譬如把總統理當兼任中華文化總會長乙職,竟然拿去酬庸卸任的行政院長,蔑倫悖理且藐視文化莫此為甚,不過儘管百無一是總有一是,至少敢於提出“識繁書簡”的主張。2009年6月10日,馬總統接待海外歸國僑胞時,大膽拋出“識繁書簡”的高論,提議兩岸同胞均應認識繁體字,但平時共同認可書寫簡體字。
陸炳文進一步解釋道,這表示兩岸在文字策略上,從此同時往中間路線走,拋棄七十餘年來的成見,換句話說原有左右兩種路線,加起來除以2就剛剛好,過與不及皆非次佳選擇,全盤簡化固然行不通不對,廢簡復繁開倒車亦太超過。如此一來功德無量,直追先秦歷史功績,用“書同文”統一全國。
漢字乃中華民族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從陶文、甲骨文、金文、到秦篆、漢隸、宋楷,乃至行草、狂草、章草、標準草書,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有必要瞭解自己的先賢文明,捨棄中國固有文字,如果連漢字都不會寫,敢說你懂中國文化?當然沒有人敢說懂,但是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一直抱殘守缺、墨守成規也不成,何况“識繁書簡”的最大意義,尚在共促兩岸的和平統一。
在統一的大前提之下,陸總會長依舊是認定,兩岸有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必要,繁體字必然沒有簡體字來的易寫且便捷,簡體字更永遠不能完全取代繁體字,兩者和諧共生、兩體和平共存,就成了另類的漢字生態與樣貌。畢竟中國傳統文化中,繁體字或別稱正體字,甚至狹義單指楷書而言,公認更具有5大優越性,在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層面,繁體字的確比簡體字具有深義。
①字以載道,繁體字可以喚醒那些沉睡的文字本義;②繁體漢字美觀大方,其藝術價值高於簡體;③繁體字是民族生命的根,它是閱讀古籍、傳承優秀文化的最好載體;④繁體字形狀接近原始文字,可以促進開發原創智力;⑤由繁體變成簡體,化繁為簡的過程中,無意間丟失了太多文明精粹,今後需要把它找回來,重新奉讀線裝書孤本。
唯有如此正確認知中華文化,並拾回失去的民族遺產,共築共圓中國夢想在望,同進同慶民族復興在即。當然簡化字在大陸推行七十餘年來,人們日常生活和傳統文化漸行漸遠;而繁體字作為中華歷史文明紀錄的載體,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遠非簡體字所能比擬。縱然簡體字有諸多好處,但是完全摒棄繁體字,並不可取亦做不到。
國學大家、粥會名賢錢穆,在《國史大綱》書中指出:「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基於同樣之溫情與敬意,陸炳文頃又加上尊重且表態,十分支持馬英九主張之“識繁書簡”、亦即部分人稱“寫簡識繁”意見,換言之為「大陸識繁用簡,臺灣則用繁識簡」。
當今檯面上國民黨諸領導人,堅持信守“九二共識”,對“兩岸一中”容或有“各表”、與“同表”之差別見解,不過就書寫漢字已有共識,還是一致可以接受用簡體字,只是得多在古籍中挖掘人文寶藏,尤其應從傳世簡冊裏找線索。正如中國文字學考據專家、上海雲玉粥會會長、雲玉館主人方雲稍早提供,該館保有的玉簡冊藏品,分別是〈孔子禮運大同篇〉、〈楚辭.菔居〉、〈蘭亭集序〉等,皆有從中深入解讀求知,華夏古文字奥妙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