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头条网:不可不识繁体字 但书写汉字不排除简体
更新时间:2017-04-14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华人头条网:不可不识繁体字 但书写汉字不排除简体
(来源:华人头条网 2017/04/13)
日前在“传统文化精华”网上,拜读到一篇鸿文《不认识繁体字,你凭什么懂中国文化?》颇多感触,传统保守派与自由学者的论战又起,卫道人士与基本教义派争端重启,陆炳文心路历程始终开通,则采直观经营法持平而论,认为两岸简繁并行不悖,“识繁书简”相得益彰才是,中国人不可以不认识繁体字,但书写汉字可不必排除简体。
台湾地区前负责人马英九先生的文化政策,陆总会长坦言并不完全同意,譬如把负责人理当兼任中华文化总会长乙职,竟然拿去酬庸卸任的“行政院长”,蔑伦悖理且藐视文化莫此为甚,不过尽管百无一是总有一是,至少敢于提出“识繁书简”的主张。2009年6月10日,马先生接待海外归国侨胞时,大胆抛出“识繁书简”的高论,提议两岸同胞均应认识繁体字,但平时共同认可书写简体字。
陆炳文进一步解释道,这表示两岸在文字策略上,从此同时往中间路线走,抛弃七十余年来的成见,换句话说原有左右两种路线,加起来除以2就刚刚好,过与不及皆非次佳选择,全盘简化固然行不通不对,废简复繁开倒车亦太超过。如此一来功德无量,直追先秦历史功绩,用“书同文”统一全国。
汉字是中华民族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陶文、甲骨文、金文、到秦篆、汉隶、宋楷,乃至行草、狂草、章草、标准草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先贤文明,舍弃中国固有文字,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敢说你懂中国文化?当然没有人敢说懂,但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一直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也不成,何况“识繁书简”的最大意义,尚在共促两岸的和平统一。
在统一的大前提之下,陆总会长依旧是认定,两岸有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必要,繁体字必然没有简体字来的易写且便捷,简体字更永远不能完全取代繁体字,两者和谐共生、两体和平共存,就成了另类的汉字生态与样貌。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中,繁体字或别称正体字,甚至狭义单指楷书而言,公认更具有5大优越性,在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层面,繁体字的确比简体字具有深义。
一、字以载道,繁体字可以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本义;二、繁体汉字美观大方,其艺术价值高于简体;三、繁体字是民族生命的根,它是阅读古籍、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载体;四、繁体字形状接近原始文字,可以促进开发原创智力;五、由繁体变成简体,化繁为简的过程中,无意间丢失了太多文明精粹,今后需要把它找回来,重新奉读线装书孤本。
唯有如此正确认知中华文化,并拾回失去的民族遗产,共筑共圆中国梦想在望,同进同庆民族复兴在即。当然简化字在大陆推行七十余年来,人们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而繁体字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纪录的载体,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远非简体字所能比拟。纵然简体字有诸多好处,但是完全摒弃繁体字,并不可取亦做不到。
国学大家、粥会名贤钱穆,在《国史大纲》书中指出:“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基于同样之温情与敬意,陆炳文顷又加上尊重且表态,十分支持马英九主张之“识繁书简”、亦即部分人称之为“写简识繁”意见。
当今台面上国民党诸领导人,对“两岸一中”容或有“各表”、与“同表”之差别见解,不过就书写汉字已有共识,还是一致可以接受用简体字,只是得多在古籍中挖掘人文宝藏,尤其应从传世简册里找线索。正如中国文字学考据专家、上海云玉粥会会长、云玉馆主人方云稍早提供,该馆保有的玉简册藏品,分别是《孔子礼运大同篇》、《楚辞.菔居》、《兰亭集序》等,皆有从中深入解读求知,华夏古文字奥妙的必要。
(来源:华人头条网 2017/04/13)
记者 李卫国“两岸路通心不通,但愿梅花冷枝开;陆公心系华人愿,玉山遥望泰山颠”。这首诗是台湾地区文化部门前负责人张云程,4月13日有感而发诗兴之作,针对看到LINE上聊天有陆炳文见地,“乡愁桥连心太平,莫愁两岸波不停”,其实还有比较乐观的看法,海峡两岸民间心路开通有望,可以寄希望于一统的“识繁书简”。
75岁的作家、文字工作者、全球粥会世界总会长陆炳文,迄今每天仍勤于笔耕,固虽不必再奋笔疾书爬格字,不过还是要使用中文手写软件,再搭配软件上计算机才能写作,所以简繁字体影响都不大,也从来不排斥简繁两种字。2014年6月16日上午,陆总会长在第6届海峡论坛同名村文化论坛上,当面送给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先生一包台湾大米,外包装文字特地简繁并陈表示同一立场。日前在“传统文化精华”网上,拜读到一篇鸿文《不认识繁体字,你凭什么懂中国文化?》颇多感触,传统保守派与自由学者的论战又起,卫道人士与基本教义派争端重启,陆炳文心路历程始终开通,则采直观经营法持平而论,认为两岸简繁并行不悖,“识繁书简”相得益彰才是,中国人不可以不认识繁体字,但书写汉字可不必排除简体。
台湾地区前负责人马英九先生的文化政策,陆总会长坦言并不完全同意,譬如把负责人理当兼任中华文化总会长乙职,竟然拿去酬庸卸任的“行政院长”,蔑伦悖理且藐视文化莫此为甚,不过尽管百无一是总有一是,至少敢于提出“识繁书简”的主张。2009年6月10日,马先生接待海外归国侨胞时,大胆抛出“识繁书简”的高论,提议两岸同胞均应认识繁体字,但平时共同认可书写简体字。
陆炳文进一步解释道,这表示两岸在文字策略上,从此同时往中间路线走,抛弃七十余年来的成见,换句话说原有左右两种路线,加起来除以2就刚刚好,过与不及皆非次佳选择,全盘简化固然行不通不对,废简复繁开倒车亦太超过。如此一来功德无量,直追先秦历史功绩,用“书同文”统一全国。
汉字是中华民族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陶文、甲骨文、金文、到秦篆、汉隶、宋楷,乃至行草、狂草、章草、标准草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先贤文明,舍弃中国固有文字,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敢说你懂中国文化?当然没有人敢说懂,但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一直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也不成,何况“识繁书简”的最大意义,尚在共促两岸的和平统一。
在统一的大前提之下,陆总会长依旧是认定,两岸有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必要,繁体字必然没有简体字来的易写且便捷,简体字更永远不能完全取代繁体字,两者和谐共生、两体和平共存,就成了另类的汉字生态与样貌。毕竟中国传统文化中,繁体字或别称正体字,甚至狭义单指楷书而言,公认更具有5大优越性,在一般人所不了解的文化层面,繁体字的确比简体字具有深义。
一、字以载道,繁体字可以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字本义;二、繁体汉字美观大方,其艺术价值高于简体;三、繁体字是民族生命的根,它是阅读古籍、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载体;四、繁体字形状接近原始文字,可以促进开发原创智力;五、由繁体变成简体,化繁为简的过程中,无意间丢失了太多文明精粹,今后需要把它找回来,重新奉读线装书孤本。
唯有如此正确认知中华文化,并拾回失去的民族遗产,共筑共圆中国梦想在望,同进同庆民族复兴在即。当然简化字在大陆推行七十余年来,人们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而繁体字作为中华历史文明纪录的载体,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远非简体字所能比拟。纵然简体字有诸多好处,但是完全摒弃繁体字,并不可取亦做不到。
国学大家、粥会名贤钱穆,在《国史大纲》书中指出:“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基于同样之温情与敬意,陆炳文顷又加上尊重且表态,十分支持马英九主张之“识繁书简”、亦即部分人称之为“写简识繁”意见。
当今台面上国民党诸领导人,对“两岸一中”容或有“各表”、与“同表”之差别见解,不过就书写汉字已有共识,还是一致可以接受用简体字,只是得多在古籍中挖掘人文宝藏,尤其应从传世简册里找线索。正如中国文字学考据专家、上海云玉粥会会长、云玉馆主人方云稍早提供,该馆保有的玉简册藏品,分别是《孔子礼运大同篇》、《楚辞.菔居》、《兰亭集序》等,皆有从中深入解读求知,华夏古文字奥妙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