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二月二龍抬頭 陸炳文祝詩運亨通鴻運當頭

二月二龍抬頭 陸炳文祝詩運亨通鴻運當頭

更新时间:2017-02-28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二月二龍抬頭 陸炳文祝詩運亨通鴻運當頭


[粥會新聞中心2月28日臺北訊]昨天國曆2月27日、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陸炳文,為3月12日第六屆世界漢詩大會(香港),受邀出席並作主題講演稿的完成,一方面用微信傳給大會負責人周擁軍,再一方面把定稿圖文檔發給主流媒體,同時祝福騷壇大家詩運亨通,全體詩家鴻運當頭。以下就是陸總會長的講題、以及講稿全文的精闢內容:

沒有詩意的民族沒有希望--陸炳文矢言擁有詩意的民族才有希望

今天兄弟在第六屆世界漢詩香港大會上,要跟在座同道同好諸君講話的題目,是一句警世之言《沒有詩意的民族沒有希望》,兄弟本來意思還在肯定[擁有詩意的民族才有希望]。然而不論從反面論述抑或正向觀照,都必須先講清楚什麼叫做“詩意”?“詩意”就是家國情、民族魂;“詩意”的載體又是什麼?乃是用方塊正體漢字救亡圖存;然後再來解釋為什麼?有詩意的民族有希望!沒詩意的民族沒希望!殷鑒不遠,世界四大。

所謂世界四大古文明,或者四大文明古國,有一種中國說法,最早出於粥會前身世界社發起人之一、梁啟超的“上古文明國家有四”之說,泛指古埃及(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古巴比倫(亞洲西部)、古印度(亞洲南部)、和中國(亞洲東部),他們分別發源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古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此為流行於漢語文化圈的一個概念,也是國際上認可度較高的關於四大古代文明的簡稱。

那麼我們的問題出來了,為什麼如今只剩下中國?自古以来中國希望何在?顯然四大之中有三個,是被某個民族毀滅的,亦即印歐語系民族,也叫做雅利安人,他們最遠到達新疆和甘肅,向四周擴張的結果,形成了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因此後來許多國家民族,宣稱雅利安人才是祖先,四大古國唯獨中國逃過了一劫,只有中華文明倖存了下來。接著我們就要問的是,中國憑藉什麼得以存在?中華文明可貴處在那裏?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是中華民族的漢字,拯救了中國傳統文化、或稱之中華固有文明,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及火藥,其間促成老祖宗創造出的方塊字,乃至因為有漢字有漢文有漢詩紀事,文化不曾傳承中斷,文明不曾遭到毀滅。尤其是詩,在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中,一向具有特殊的優越地位,而漢詩作為一種特有的方塊字,再經過千百年的自然錘煉演變,所形成的古典格律詩詞,更是當中的驕驕者與媒合者。

兄弟演講大致內容脫稿日的2月27號,適逢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幾千年來我國農耕文化的積澱,賦予了民族詩心與靈魂,所以縱觀華夏的文明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詩的演進史!中華民族自詡為龍的傳人,即與雨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這個雨水,從文化上講,即是傳承千載、滋潤著神州大地的漢詩,飽含了一代代先哲們的高貴情操,充實了一次次詩人們的創作意涵,滿足了一個個愛國者的家園情懷,見證了普天之下真正的詩人,自然必須是愛國愛民族的人。

我們必須承認家國情懷,乃詩人揮之不去的心結!遠的不說,僅從兄弟承乏文化人士雅集粥會來講,從陸氏先祖陸游的《示兒》詩,那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其中懷鄉思親之情溢於言表;到粥會名賢于右任的遺命詩《望大陸》,這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望兮,永不能忘」,是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絕唱。以上無一不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和個人的悲歡離合聯繫在一起,是這樣的自然和貼切;而現任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名譽主席余光中教授,則以一首現代詩即新詩《鄉愁》,完整版外加此句「而未來,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樑,你去那頭,我來這頭」,再度拉近了一彎海峽的距離,更加撥動了兩岸同胞的心弦。這—些膾炙人口的詩作,無一不是充滿詩意之作、滿懷家國情意的好詩。

作為全球中華粥會掌鍋人兼捏瓢人,兄弟曾在2003年8月3日代表粥友,向余光中求得新作《粥頌》,這一首詩副題[為中華粥會八十年而寫],有句「世界上有什麼美味──別提可口可樂了/能比你更加落胃?」表現出作者的愛國情操,另句則表達出來愛家情懷,「古老的記憶便帶我/燈下又回到兒時/分不清對我笑的/是母親呢,還是妻子」。2011年4月28日,余教授在兄弟陪同下,邀往粥會設在泉州的會所,吃稀飯提到《粥頌》時表示:粥是閩南人三餐中必有的,最有味的;而且古代經常有施粥的善舉,其實也是一種和諧的中華文化,啜粥就是中華兒女愛國愛家的具體表徵。

身兼臺灣文聯主席的兄弟,稍早又在2011年4月22日,隨同余光中主席走過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同年5月4日余教授完成大作《洛陽橋--為泉州寫的詩》,交由兄弟於同月27日,攜往佇立泉州灣的千年橋頭首發,吟詠到令人動容的愛國愛鄉段落「想必蔡(襄)公,造橋人自己/當年曾領先走過此橋/多感動啊,泉州人隨後/逍遙地越過洛江滔滔/越過洛江無情的滔滔/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馬靴/惠安女繡花鞋的軟步/都踏過普渡的洛陽橋」。也發出思親思古幽情的詩句「晚歸的詩翁/一千零六十步,疊疊重重/想疊上母親、父親的腳印/疊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但橋上的七亭九塔,橋下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蠣/怎認得我呢?」句句俱為擁有家國的情懷,步步皆體現詩意的大行動。

總而言之,兄弟主旨演講提出的這個命題:《沒有詩意的民族沒有希望》,換句話說,[擁有詩意的民族才有希望],佐以上述五首經典漢詩印證詩意,在海峽兩岸關係空前微妙的今日,此一論點具有更加特殊的時代意義!我們華人都是龍的傳人,幾千年的古典詩詞文化,像雨水一樣滋潤著炎黃子孫,在這個一統文化的乾坤裏,家和國早已融合在一起,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而永遠是振興民族魂的基石和起點,必將隨著中國人的團結而不斷向前,永往直前邁向國家統一的嶄新世紀!最後兄弟借用詩人董峰詩作,當作總結也算是借箸代籌:「炎黃龍子孫,雨水潤乾坤。家國皆詩意,振興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