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华人头条网:文青愈少愤青愈多 自由愈多自在愈少

华人头条网:文青愈少愤青愈多 自由愈多自在愈少

更新时间:2017-02-17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华人头条网:文青愈少愤青愈多 自由愈多自在愈少

(来源:华人头条网 2017/02/16)


记者 李卫国 台北市中华粥会第二任名誉理事长孙如陵,充满文艺气息的一生92个寒暑,最感快慰的两件事其实二而一、一而二就是1958年开始主编《中央日报副刊》,立即招朋引侣加入同年复会的台北粥会,一直到八年前的2009年这个时候,即2月间去世为止,从没有停止动笔写文章、动剪编刊物、动手打麻将这三个动作,可是世间冷暖自知,当时唯独只有《中华粥刊》用两大版面,征集仲父故旧的八篇追思文章,出版特刊“永怀名誉理事长孙如陵”,如同他为作家编印“中副选集”那样慎重其事。

今2月16日翻了一番这份粥会季刊,全球粥会世界总会长陆炳文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于“孙伯伯”走的毫无牵挂、自由自在,唯一对这个台湾宝岛放心不下的,只有那一句临终忠告:文青愈少,必然愤青愈多,自由愈多,自然自在愈少,终将自食苦果,永无太平宁日。审视最近这10几年以来,社会发展逐渐走向偏差,似乎正一步一步应验了那句话,我宁愿见到年轻人多做文青,多些宅男与闺女,安分守己躲在家里头,动手动笔动剪,有百益无一害,少去街头当愤青,示威游行抗争,动棍动刀动枪,则百害无一利。

陆总会长在此一特刊上,以《没有仲父的日子--思我孙伯伯》为题为文说:将近40年前(如近已近半百),我算是个文艺青年,公余之暇投稿中副,幸运都没有被退稿,前后长短文不下20篇,诸如“粥会庆甲子”、“为正义而战——一个奥运代表团团员的日记”、“手不释‘机'的人--郎静山”、“吴延环‘绕地一周记'读后”、“茶艺飘香”、“一片祥和日月长­——报人曹圣芬”、“对罗家伦‘新人生观'的再体认”等,有人说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我更要说文青自爱最肯上进,作品自然而然有益士道人心,就像孙如陵的“心曲”有句:我们是他的过去,他是我们的未来。

文学大师余光中的《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指出:青年诗人要上中副,经常露面才能成名,孙先生对我鼓励最大,指教动笔改的也最多,印象最深的一次,“淡水河边吊屈原”,新作诗句“你一直活到汉族毁灭时”,改成“你--直活到千秋万世”,其实孙如陵还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将始终活在台湾地区文艺界的口碑中。一如“中央日报”在2006年6月1日停刊,实体报早已走入历史,口碑只能靠中央网络报继续流传。

书法大家释广元文题《敬悼哲思湛然的孙如陵长者》有言:为写这一篇追悼文,寄粥会陆炳文先生,令我不禁想起他衡文用稿,只认文章不认人的作风,曾坦承“纵然与我交情再好,文章写不好,也帮不上忙”,在座的马寿华、梁又铭、梁中铭、陶寿伯、莫淡云、马汉宝、龚书绵、容天圻等人,无不钦敬而点头称赞。

如同上开诸艺文名家,既是中副常见文友,又几乎全为粥会名贤,这就让陆总会长怀想起孙如陵生前,过去当家中副那21载,每年元宵节庆,在台北市定期举办副刊作者新春联欢茶会,借机把成名作家与年轻文青齐聚,座上宾逾百人且多粥友,围起来同堂进行联络交谊,共话民族和谐,共语民权伸张,共写民生乐利,多么温馨盛大的人文场面,作为参与者的昔日青年陆炳文,至今年迈75垂垂老矣,仍心存无限向往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