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青愈少憤青愈多 感歎自由愈多自在愈少
更新时间:2017-02-17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臺灣文青愈少憤青愈多 感歎自由愈多自在愈少
陸總會長在此一特刊上,以《没有仲父的日子--思我孫伯伯》為題為文說:將近40年前(如近已近半百),我算是個文藝青年,公餘之暇投稿中副,幸運都沒有被退稿,前後長短文不下20篇,諸如「粥會慶甲子」、「為正義而戰--一個奥運代表團團員的日記」、「手不釋‘機'的人--郎靜山」、「吳延環‘繞地一周記'讀後」、「從‘俄國人'看共產主義的破產」、「茶藝飄香」、「一片祥和日月長----報人曹聖芬」、「對羅家倫‘新人生觀'的再體認」等,有人說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我更要說文青自愛最肯上進,作品自然而然有益士道人心,就像孫如陵的「心曲」有句:我們是他的過去,他是我們的未來。
文學大師余光中的《你--直活到千秋萬世》指出:青年詩人要上中副,經常露面才能成名,孫先生對我鼓勵最大,指教動筆改的也最多,印象最深的一次,「淡水河邊吊屈原」,新作詩句‘你一直活到漢族毀滅時',改成‘你--直活到千秋萬世',其實孫如陵還鮮活地活在我們心中,將始終活在臺灣文藝界的口碑中。一如中央日報在2006年6月1日停刊,實體報早已走入歷史,口碑只能靠中央網路報繼續流傳。
書法大家釋廣元文題《敬悼哲思湛然的孫如陵長者》有言:為寫這一篇追悼文,寄粥會陸炳文先生,令我不禁想起他衡文用稿,只認文章不認人的作風,曾坦承‘縱然與我交情再好,文章寫不好,也幫不上忙',在座的馬壽華、梁又銘、梁中銘、陶壽伯、莫淡雲、馬漢寶、龔書綿、容天圻等人,無不欽敬而點頭稱讚。
恰如上開諸藝文名家,既是中副常見文友,又幾乎全為粥會名賢,這就讓陸總會長懷想起孫如陵生前,過去當家中副那21載,每年總選訂元宵節慶,在臺北中央日報舊址(今之天成大飯店位置)六樓大禮堂,定期舉辦副刊作者新春聯歡茶會,藉機把成名作家與年輕文青齊聚,座上賓逾百人且多粥友,圍起來同堂進行聯絡交誼,共話民族和諧,共語民權伸張,共寫民生樂利,多麼溫馨盛大的人文場面,作為參與者的昔日青年陸炳文,至今年邁75垂垂老矣,仍心存無限嚮往與懷念。
[粥會新聞中心2月17日臺北訊]臺北市中華粥會第二任名譽理事長孫如陵,充滿文藝氣息的一生92個寒暑,最感快慰的兩件事其實二而一、一而二就是開始主編《中央日報副刊》的1958年,立即招朋引侶加入同年復會的臺北粥會,一直到八年前的2009年這個時候,亦即2月間往生為止,從沒有停止三個動作,動筆寫文章、動剪編刊物、動手打麻將,可是世間冷暖自知,當時唯獨只有《中華粥刊》用兩大版面,徵集仲父故舊的八篇追思文章,出版特刊「永懷名譽理事長孫如陵」,如同他為作家編印「中副選集」那樣慎重其事。
2月16日翻了一番這份粥會季刊,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於「孫伯伯」走的毫無牽掛、自由自在,唯一對臺灣這個寶島放心不下的,只有那一句臨終忠告:文青愈少,必然憤青愈多,自由愈多,自然自在愈少,終將自食苦果,永無太平寧日。審視最近這10幾年以來,社會發展逐漸走向偏差,似乎正一步一步應驗了那句話,我寧願見到年輕人多做文青,多些宅男與閨女,安分守己躲在家裏頭,動手動筆動剪,有百益無一害,少去街頭當憤青,示威遊行抗爭,動棍動刀動槍,則百害無一利。陸總會長在此一特刊上,以《没有仲父的日子--思我孫伯伯》為題為文說:將近40年前(如近已近半百),我算是個文藝青年,公餘之暇投稿中副,幸運都沒有被退稿,前後長短文不下20篇,諸如「粥會慶甲子」、「為正義而戰--一個奥運代表團團員的日記」、「手不釋‘機'的人--郎靜山」、「吳延環‘繞地一周記'讀後」、「從‘俄國人'看共產主義的破產」、「茶藝飄香」、「一片祥和日月長----報人曹聖芬」、「對羅家倫‘新人生觀'的再體認」等,有人說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我更要說文青自愛最肯上進,作品自然而然有益士道人心,就像孫如陵的「心曲」有句:我們是他的過去,他是我們的未來。
文學大師余光中的《你--直活到千秋萬世》指出:青年詩人要上中副,經常露面才能成名,孫先生對我鼓勵最大,指教動筆改的也最多,印象最深的一次,「淡水河邊吊屈原」,新作詩句‘你一直活到漢族毀滅時',改成‘你--直活到千秋萬世',其實孫如陵還鮮活地活在我們心中,將始終活在臺灣文藝界的口碑中。一如中央日報在2006年6月1日停刊,實體報早已走入歷史,口碑只能靠中央網路報繼續流傳。
書法大家釋廣元文題《敬悼哲思湛然的孫如陵長者》有言:為寫這一篇追悼文,寄粥會陸炳文先生,令我不禁想起他衡文用稿,只認文章不認人的作風,曾坦承‘縱然與我交情再好,文章寫不好,也幫不上忙',在座的馬壽華、梁又銘、梁中銘、陶壽伯、莫淡雲、馬漢寶、龔書綿、容天圻等人,無不欽敬而點頭稱讚。
恰如上開諸藝文名家,既是中副常見文友,又幾乎全為粥會名賢,這就讓陸總會長懷想起孫如陵生前,過去當家中副那21載,每年總選訂元宵節慶,在臺北中央日報舊址(今之天成大飯店位置)六樓大禮堂,定期舉辦副刊作者新春聯歡茶會,藉機把成名作家與年輕文青齊聚,座上賓逾百人且多粥友,圍起來同堂進行聯絡交誼,共話民族和諧,共語民權伸張,共寫民生樂利,多麼溫馨盛大的人文場面,作為參與者的昔日青年陸炳文,至今年邁75垂垂老矣,仍心存無限嚮往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