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粥文化朦胧是和谐文化始祖 * 孙万鹏
更新时间:2016-09-05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我国粥文化朦胧是和谐文化始祖 * 孙万鹏
据研究,在西方,“冲突文化“的种子,是古希腊雅典哲学家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在他的《国家篇》(希腊politeia;英Repubic)亦译《理想国》中播下的。他以对话录的形式,第一次用文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成熟时期的思想 体系。其核心价值是“二元对立”,并以“一方压倒一方”非此即彼的清晰为基本特征。然而,在我国较柏拉图早二千多年的黄帝时期,却播下了“二元和谐”的粥文化,它以“水米融洽,柔腻如一”的和谐为象征。
今年,是黄帝纪元5001年,粥文化肇始于黄帝,而后延传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关于粥文化 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榖为粥”。粥,古曾称“糜”。约2500年前粥开始作为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 齊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古人认为,粥乃世界第一补人之物(见陈文麟:《提倡中华粥文化》,国父纪念馆督印)。食疗药粥有500多种。
到清代的袁枚,给粥文化辅以了科学哲学的内涵。他在《随园食谱》中说:“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这是对西方“水米二元对立”,“水米一方压倒一方”为基本特征——“冲突文化”(非粥文化)的极好写照。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共武进县委书记管文蔚(浙江省农业厅原副厅长管寒涛之兄),领导南乡农民运动,体恤贫农之苦,只喝粥不吃饭”(见陈元麟:《提倡中华粥文化》,国父纪念馆督印)。与论认为,这简简单单的喝粥,却吃出了华夏怜贫恤穷优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气息。据说,管文蔚为此上报省委,改名“粥同”,后在文书上署为“祝同”。
据医书记载,食粥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也是对人类健康的一大贡献。只要因人而食,顺时而用,必获长生。从养生学角度说,“老年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能强健,享大寿。”目前,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75位,而在江苏如皋 市的145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已达172位,为江苏省的一半,全国的十分之一。90 以上的老人更超过4000人!专家认为,这与如皋地区“二粥一饭”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粥文化的朦胧是全球和谐文化的始祖,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具有独特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思维方式与科学哲学上的价值将永耀全球。
粥文化是孕育了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在80多年前上海诞生了以发扬粥文化为宗旨的群众团体。从1924年1月 13日起,著名医师、学者、慈善家丁福保邀同乡及至友吴稚晖、蒋维乔、裘葆良等,每周一晚到上海梅白格路丁家吃粥,此为我国近代粥文会之始,成为文化人士 之雅集。不久,丁福保被尊为粥会创始人。除上海粥会外,以后有了重庆粥会。50年前,又产生了台北粥会。迄今,为发扬炎黄子孙粥文化和谐精神为宗旨的群众 团体有上海新的“诂林粥会”,于右任故里“三原粥会”等50多个。他们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见《财富谋略杂志》,2007年7 月号;全球粥会会长陆炳文另两篇论文:粥文始祖黄帝/管领骚壇,中华粥会出版,2007年4月)。
最后,笔者借常州毗陵粥会副会长梅正明的话,作为该文的结束语:“全球一粥如意到,世界百年和谐来!”(來源:中國六書网 200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