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原创]高级领导干部的榜样--吴稚晖 * 耿云志

[原创]高级领导干部的榜样--吴稚晖 * 耿云志

更新时间:2016-07-10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原创]高级领导干部的榜样--吴稚晖 * 耿云志
要用吴稚晖的例子来检验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尤其是检验我们今天的官场风气,我们真应该感到惭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者耿云志
当年,最高的权力与精神领袖授意全国报刊转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因而使县委书记(实际上也是为全体干部)们便有了一个价值与道德标杆。读了李新宇先生《是是非非吴稚晖》与《吴稚晖的文化思想》两文(均收录《旧梦重温——民国先知的道路探寻》一书),联想刘军宁先生关于百姓作为政治学意义上的“主人”乃至“母亲”,“有权用言论来教导统治者”的言论,俺的怪念头便溜了出来:吴稚晖先生不正是现今高级领导干部对照、学习的“楷模”幺?
按照现行《公务员法》,副部(省)长级以上是高级公务员(俗称高干),比照之下,吴稚晖先生的中央高干“资质”无须评审:早年老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北洋政府”,孙中山北上“指示国家建设大计”,很快就病入膏肓,按手谕成立5人“北京政治委员会”处理重要政务,吴稚晖就是成员;后来,他身兼中央监察常委(还有国民党中常委之说)、最高国防会议常委、中央评议员、总统府资政等“虚职”;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拒绝上任)。参照现在的级别,那些虚职与部级乃至“副国级”大体相当,军队总政主任更是正儿八经的“副国级”高干。事实上如果不是吴稚晖先生一味地拒绝,他还可能当上“正国级”大佬呢。

论吴稚晖先生在党、国的政治地位,则还要远高于所任职务,“党国政要”名副其实: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主动在英国慕名登门结识吴稚晖,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即邀请吴稚晖一同拜访自己的导师康德黎(盛小平:《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吴稚晖》)。后来,吴稚晖是孙中山“政治遗嘱”、“家事遗嘱”的真正起草人(汪精卫只是修改者之一,并对病榻上的孙中山念了遗嘱稿);北伐战争开打,党国召开誓师大会,是吴稚晖发表“重要讲话”,指示、激励出征将士,并把孙中山遗像、党旗、国旗授予蒋总司令;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是吴稚晖监督宣誓;国民政府1947年立宪,是吴稚晖代表制宪大会,向国家元首发送《中华民国宪法》。
所以,无论行政“级别”或实际政治地位,吴稚晖先生都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至于他的“一贯表现”,如果不纠缠信仰和政治倾向,吴稚晖先生“榜样的力量”对当下“高干”真应是“无穷”的呢:

    一、“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 的斗士
在革命年代与“人民共和”时期惯于投自己的票(甚至还要严查谁投他反对票)、以保证坐在最高官位“为人民服务”的伟大领袖曾经教导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这话说得亮亮堂堂,而吴稚晖先生则做得亮亮堂堂:孙中山先生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吴稚晖以教育家的声望被提名为教育总长,遭坚拒,几天后他“逃”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了个小编辑;1927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他不肯上任,结果便宜了别人;1928年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长,他坚决不干;1928年被国民政府内定为监察院院长,他婉言谢绝;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去世,蒋介石多次请他荣登“元首”之位无果,最终“无奈”的蒋先生只得劳动自己。
“官是一定不做的,国事是一定不可不问的。”这是吴稚晖先生重要的价值观。他坚持不做权重位高“含金量”亦高的“实官”、大官,却始终热心于革命事业。
吴稚晖先生早年就参加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曾在北京彰仪门大街拦下散朝回府的“外交部副部长”瞿鸿禨的官轿上访,并递上转呈光绪的变法上书,因此举破坏大清“维稳”而差点吃上牢饭;在日本留学期间,为学校拒收蔡锷等人入学而发起抗议,被判递解出境,性情暴烈的吴稚晖写下绝命书,途中跳河自杀,后被日警救起。梁启超钦佩之至,撰文盛赞“欲以一死唤醒群梦,引起国民利权思想”,使吴稚晖立即成为大英雄;1905年同盟会成立,吴稚晖抱定“入地狱”的决心加盟,成为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元老;第二年在法国创立“世界社”,发刊《新世界》,从政治上力鼎孙中山;20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应孙中山“及早回国,共举民国大业”之邀,从欧洲赶回上海与孙中山汇合;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他相随南京,与“孙中山同室而居,并榻而眠。”当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他着眼于中国统一,全力支持;他发起成立留法、留英学会,设立北京预备学校,还先后向国外输送了3批留学生(周恩来、蔡和森等人也追随其中);他受孙中山委托,在北京创办海外补习学校(后人戏谑为“少年党校”),专门招收国民革命的“红二代”、“红三代”(有孙中山的2个孙子,蒋介石的儿子,汪精卫的儿与女,李济深的儿子、朱执信的儿子等),并亲任“太傅”,培育管教“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为问国事,吴稚晖先生接受了“党中央”与中央政府一系列监督、质询的虚职。在履行职责的时候,这位“党国元老”不讲情面,是愤怒的斗士。他不仅竭尽批评、贬损、讥讽之能事,还常常破口大骂,几近“疯子”。“谣传”他曾抡起拐杖追打军统头子戴笠,边追边骂,戴笠抱头鼠窜,吴稚晖仍追骂:“可惜哎,撵不上这个狗杂种。”他虽一贯立场坚定,爱“蒋介石的国”,与党国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但当老蒋利用吴稚晖诱捕李济深时,老吴头气得让卫队长转告领袖:“他是婊子养的!”党国召开会议,老吴头大白天提着灯笼赴会,迎上前来的蒋委员长不解:“稚晖公,大白天开会,你打个灯笼来干什么呀?”“稚晖公”摇头晃脑地学着委员长的宁波腔:“娘希匹,这里太黑暗,太黑暗了!”令委员长当即惊出一身冷汗。早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参谒明孝陵以示正统,即引来吴稚晖的尖锐批评:主张民权的总统,不应参拜专制帝王。这位中监委常委,连开国总统、党中央“主席”都一一“妄议”、照监不误,其监督“中央”的气场之强,可见一斑。
在上世纪初的文化论争中,吴稚晖先生认定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现代文明的统一体。这位 “国学本来就出类拔萃的”学者,明知“国学另有相当的价值”,却放眼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坚定地捍卫“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新思维,主张中国社会不仅要请“德先生”与“赛先生”主事,还要迎入“穆姑娘”(即西方道德)来调教。他还站在“西方现代文明的积极引进者和捍卫者”的立场上,对梁启超、梁漱溟父子鼓吹的中国“佛、儒、道”传统秩序,进行系统的、严厉而深刻的批判。面对五四落潮之际国学被戴上“新文化”面具的大倒退,吴稚晖针针见血地怒斥:“这国故的臭东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鸦片相依为命。小老婆吸鸦片,又同升官发财相依为命。”并敏锐地揭示:“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
因此,吴稚晖先生被同为“无政府主义”学者的梁冰弦称为二十世纪中国青年的导师、革命的大帅,人道的护法尊者;胡适盛赞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李新宇在书中评价他是“新文化运动中历史无法忽视的主将”。

    二、学贯中西的知识型领导干部
吴稚晖先生自幼开始熟读四书五经,也曾秀才、举人、进士地登攀,求取功名,后来虽3次参加会试受挫,未中进士,却也先后在著名的江阴南菁书院和苏州紫阳书院苦读,对“四书五经”、说文、音韵、训诂等研究得很深,他的八股文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气,因而自诩“陋儒”。在创办“少年党校”期间,他亲掌国学、经史教席,专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甲午”惨败,大清在民众压力之下“改革开放”,他在留学潮中两次留学日本,并远赴英国、法国,学习强国富民之道。回国后曾在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任国文教习。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特请吴稚晖当学监(被拒),后来他热心推动中国学生赴欧留学,带领108人赴法,在里昂做了中法大学第一任校长。
吴稚晖先生在中国首开先河,为汉字注音。他是国语读音统一会会长,主持召开全国读音统一会会议,主持制定注音字母,后来在此基础上取6000余字编辑《国音字典》,以文字注音为基础,在民国推广“普通话”——国语。他主持国语推行委会,修订标准音,审定颁布国家文本《国音常用字沁》等多种国语书籍;编制《汉语拼音表》、《注音符号》等教材,热心于国语通俗、简易、普及工作。
吴稚晖先生到日本、欧洲后,被欧洲哲学以及天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深深吸引,努力钻研,从此“对科学有坚定的信仰”,“曾经翻译《天演学图解》和《物种原始》等书,积极介绍进化论思想和科学知识”,“鼓吹科学和工业文明”,“始终维护着科学、理性和批判精神,致力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观点鲜明,始终如一,不为潮流而动,表现了一种难得的执着与坚定。”
吴稚晖先生以“漆黑一团的宇宙观”科学地阐释宇宙如何之大,又如何之小;宇宙怎样起源,又怎样完结。他以一系列独创的词汇,通俗地解释宇宙、天体、地球、生命、人类、精神现象的演化,否认脱离物质的精神存在。他认为,在宇宙中太阳尚“一钱不值”,人的生命又能怎样?他认为人生就是“两手动物唱戏”,全部问题就是如何把这戏唱得精彩,由此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创造人生价值。对吴稚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胡适深表敬意,“感谢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明白阐述”。
在清末民初、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中国,作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吴稚晖掌握的科学理论是很新的、理解是独到的、传播是坚定的。他活到老、学到老,一生没有像样的财富,只有两万多本书和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相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高级领导干部。吴稚晖一生的重要著作有《客座谈话》、《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在台湾出版的有《吴稚晖先生选集》(上、下册)、《吴敬恒选集》(共13册,),著作、译著等身。
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3届大会举荐吴稚晖先生为“世纪伟人”,这是全世界华人中的唯一。

    三、清贫廉洁一生的高级“公务员”
身为党国政要的吴稚晖先生出身贫寒,一生简朴,不摆架子,厌恶排场,习惯过贫民生活,粗茶淡饭,不烟不酒。民国政府建立以后,一些革命党人在奢靡腐败之风中迷失。吴稚晖与蔡元培、汪精卫等在上海创立“进德会”,倡导并自守“进德八条”:不赌博、不狎妓、不置妾;不为官吏、不做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但凡“革命老干部”入会,须严守前三条,后三条则允许自愿遵守。
当局分配了高级住房,吴稚晖都拒不接受,只肯“蜗居”大饼店楼上,或是平民区的旧房。他家中陈设简陋,卧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一把旧藤椅,几把客人坐的靠背椅,此外就是书报杂志和一只马桶。没有沙发、古玩、名人字画,更没有当时时髦体面的收音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会客及自己吃、喝、拉、撒、睡,读写、办公、会客等都在一个房间内解决。蒋介石好意请他入住黄山蒋氏官邸,吴亦谢绝:“住你的金窝很富,哪有我的柴窝好。”
据《人物》文章《政治圈外的吴稚晖:一个坏透了的好人》记载:“抗战时他在重庆,住房简陋,10平米左右,前面是一间杂货铺。一桌一床,旧蚊帐,青布被,硬枕头。小竹桌上摆满油盐酱醋。他戏作《斗室铭》自娱:“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在洁,有矾则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或鸿儒,往来亦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纵臂草际白,粪味夜来腾。”
该文还说:“他平时生活尚俭,风格近于墨家。一件旧布袍,一把油纸伞不离身”;“一件马褂上五颗扣子,至少一两颗无法扣上;穿布鞋,裤腿塞在长筒袜里,活像一个土老儿。”中国青年报记者张伟在《一个理性的疯子》中吴稚晖的近70岁时的“光辉形象”,仍是一身青竹布的长衫,圆口布底鞋,旧式帽子,像极了乡间老财主。好容易等到这位昔日留学生穿西装,却是用箭袖袍套改制的,穿在身上皱皱巴巴,不伦不类。”
吴稚晖先生自己外出公干或旅游,也只住小旅店,从不光顾现如今公仆们迷恋的大宾馆、大酒店。
吴稚晖先生主张“生不做寿,死不开吊”,一生不过自己的生日,也不为别人祝寿。到了生日那天,只肯独自到素面店吃一碗素面,仅是为纪念母亲分娩之难。花甲之年,上海的无锡帮为他张罗华诞,当地头面人物齐聚,唯独没有老吴头的踪影。原来,他还是从报上祝寿庆典中获知自己当天已满花甲的消息,立即逃往杭州游山玩水,留下感谢信一封,再次声明“我最反对庆寿做生日”,因而“不能陪坐,歉甚。”到了80大寿,《说文杂志》刊出《吴稚晖80大庆专集》,老寿星声称,自己是阎王爷的逃犯,偷来的人生,怕被捉拿归案,因而不能做生日。当天蒋介石夫妇送来一个大蛋糕,他则碍于面子、手下留情,没有扔掉。他将蛋糕切成小块,请上门的亲朋好友享用。亲友故旧为他筹集的10两“80大庆”黄金,则悉数被他转送家乡中学。
然而,老吴头的问题、缺点、错误与他的美德一样鲜明,因而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的榜样,不如报纸上的焦裕禄那样纯洁无瑕,十全十美,光鲜亮丽;他狂放,疯癫、嘴臭,喜欢骂人,不善团结;更令党国尴尬的是,他不惜元老威仪与书生斯文,自毁形象。民国初创,在为革命事业募捐时,他在后脑勺上故意搞了个高翘的辫子,在大舞台上扮作小丑,乱蹦乱跳,装疯卖傻,引人大笑而慷慨解囊,实在有损于当年英雄面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体统。我坚信,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表面形象的当今高级领导干部,必定能够识别这种不讲政治的行为,并与之划清界限的。
因此,吴稚晖先生的大节、长处,还是可以成为当今高级领导干部的榜样的。(来源:369学习网 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