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陆炳文:民国与渡台大书法家多半在粥会

陆炳文:民国与渡台大书法家多半在粥会

更新时间:2016-04-17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为了帮我粥会之友、文化大学教授王士仪的新书《书法创作学:兼论于右任》写序文,重新检视了中国近代书坛与书史的资料,再次确认民国四大书法家、与渡台廿四大书法家,半数侧身粥会为名贤名家之流,而在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的今天,回头来看他们的学书历程和书艺成就,简直就是一部民国书法发展史。
公认自民国以来,有四大书法家之美誉者,分别为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和于右任(行草)。此四大书家, 彼此之间都是好朋友,也都是民国时期的超级牛人;在民国初年,此四人确为政治人物,惟渠等的书法成就,足以与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大家相媲美,并称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一点都不勉强或牵强。
擅长楷书的谭延闿,享有民初四大家之首的美誉。他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专攻颜书,颜体楷书名满天下。“国民政府”、“行政院”等政府匾额都出自谭延闿之笔。谭延闿亦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
胡汉民工于隶书。《民国书画家汇传》称他:“工书、能诗、善文词。在书法上获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有论者赞他:“胡汉民书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晚工曹全碑,极神似。”传世作品有南京中山陵大厅正面壁上是阴刻的《总理遗嘱》巨幅匾额,亦为胡汉民手书。
兼擅草书、行书的于右任,首创“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中国汉字的草体书法,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用意在推广一套合乎科学且具实用之“标准草书”,并加以出版,期为全民所用,以补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不足,同时满足书写字体与印刷字体之需要。抗日名将张灵甫就踉于右任学过字,颇得其真传。后世追认他的入室大弟子则为刘延涛、胡恒、李超哉、胡公石、台籍李普同、与日人金泽子卿等。南京中山陵园内的灵谷塔内,完整保有国父在黄埔军校开学词的于体草书碑刻,堪称绝代佳作。我手上有乙本《吴稚晖先生书札》册页,七个字的标题,实乃于草精心杰作。
吴稚晖自幼学习大篆,是当代无敌的篆体家。他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又略带一点弯曲,使得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前面提及灵谷塔内,另见国父在黄埔军校闭学词,则是用吴稚晖篆体之碑刻。吴虽以篆书见长,但他常在政府重要合影中,用楷书题写标题,行宪后首见“中华民国总统就职纪念,摄影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就是他题专小楷的代表作。
一甲子前,大陆易手,当时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党政军要员中,字写得好的比比皆是,最为突出的在于右任、和吴稚晖两人之外,另廿四大家当数:贾景德的颜体,作书典雅而矞皇;董作宾的甲骨文,有以古为新的美感;赵恒惕的隶书,有民国以来数一数二之称;高拜石的篆书,用笔圆劲且骨势峻迈;陈含光的小篆,尽得吴天发神签碑精髓;梁寒操的行书,韵澹雅秀逸一洗古人窠臼。
其它有如:丁治磐的行草,别具一格;王恺和的楷书,庄严厚正;奚南熏的篆书,自成一体;阙汉骞的拨云体,属狂犷之笔;关麟征的草画铁笔银勾,颇富儒将之风;杨森的大字磅书,具气壮山河之气。还有王王孙、王壮为、王北岳等刀奏书体,透析出浓厚金石风味;钮永建、李石曾、狄膺、蒋复聪、郑彦棻、刘太希、伍稼青、张隆延等文人书法,又流露出淡雅人文气息,值得细细品赏。而章嘉呼图克图第19世,蒙人咸以「活佛」称之的,专长蒙古文书法,最值得一提,因为最具民族特色。
以上这一批渡台书法家,大部份来自长江流域,历经清末碑学之绪,集先贤智慧,博古通今,南北兼收,碑、帖、金石文字互用。相对于迁台之前的颠沛流离、战乱不安;台湾偏安海角一隅的特殊时空环境,提供这批书法家安定平稳的修养生息机会,每天利用余时勤治书法立竿见影,让他们的书艺得以有成,再朝多元淬炼及鑚研方向努力,并各自开创出自己在书法领域一片天。
这些知名书法家,当年共通之处在于,多半皆为本会粥友,又均多属岛内政治人物,或在朝从政,或民意代表;然而早年为官者官箴好,一笔好字也没有话说。可不像现在的政府官员,几乎完全不是那回事,握笔比拿锄头还沉重,斗大的国字正体写出几个,若是看到通篇草书,连猜带蒙都认不出来,甚而推说是大陆之简体字,岂不是贻笑大方。
有识者半开玩笑说出,耐人寻味的一段话:「过去粥会这些做到高官的人,尽管在例会雅集时很低调,从不过问政治,却很关心国事,只会闲话家常,偶尔笑谈古今,但是在吃粥之余暇,同时写字用力一些,轻者台北会发生地震,重者有可能动摇国本」。此话谅非子虚乌有,亦不会空穴来风。(来源:孟子洋的博客 201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