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書法史綱(臺灣編修版3之3)* 陸炳文
八、流風流派篇:
1、倪摶九,機要文字秘書出身,能夠做到總統府資政,理由或許只有一個,駢四驪六與蠅頭小楷,造就一家也獨霸一方,流風餘韻早已感染粥友,不過流派不再亦為事實。
2、溥心畬,工筆畫作,美名四處播放;書擅各體,惟行草和行楷,則源自米南宮,有當代米芾之稱,專注於台師大授課,也在外設帳開班授徒,入室弟子以書畫行世,自授「文」輩玉字旁女史,自成一派獨行其道,門派因而聞名海內外。
3、陳其銓,“中國書法學會” 第十一屆任理事長,亦是大學書法教授,書壇祭酒門生頗多,拓展書法創意空間,所書漢隷別具特色,金門八二三炮戰紀念館「碧血千秋」四字漢隷為其所書,當年國軍莒光日電視教學,我主持「中華文化之美」節目,製作組專程去台中錄像。
4、伏嘉謨,工古文、詩詞、書法,尤長駢文、聯語,有神鼎山房聯聖之譽,是一位元詩文字聯的名家,代表作橫貫公路名勝聯粹,習慣“以我字寫我聯”,曾為我的 《台灣各姓祠堂巡禮》一書,一筆不苟也用碑閣體,寫下《台灣卅一姓祠堂嵌字長聯》―飲水思源的一滴,上下聯句共182字,舉世無雙,嘆為觀止。
5、蔡鼎新,蔡派傳衍人,詩書聯俱佳,堪稱閩人後學三絕,早歲潛心鑽研于右任,且雲與北宋名家蔡襄同姓,倍感與有榮焉,還跟我一同走過古橋、起造在泉州的洛陽橋,一向自由自在“以我字寫我詩” ,一說比美“蘇、黃、米、蔡”四大書家。
6、彭醇士,譜名康祺,因摹戴醇士,而改取字,並以行久矣,乃詩書畫三棲健將,工書由定武蘭亭入手,擅畫則由宋元入門,誠所謂領袖藝林,後來者難望其儔。
7、胡適,當屬學者型書法,獨領學術風騷多年;蔡元培、陳奇祿等亦同,就不再多言贅述。
8、丁治磐,初亦名介石,累同蔣介石,參軍後更名,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歸屬將領型書法,行書多用自作詩句,著有《丁治磐日記》、《補閑齋詩稿》、《補閑齋集》等;何應欽、錢大鈞、楊森、蔣緯國諸位上將,及姚琮、何志浩中將等,亦同為高級將領,精詩詞書藝者同。
九、書展書館篇:
1、劉延濤,早年被于右任從北京故宮找來,協助編修《標準草書》十次,傳世著作有《草書通論》,是少數能融合詩書畫於一身,著名的渡台先輩藝術家,並追隨右老久任監察委員,大量藝術作品廣被珍藏,包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鄭州昇達美術館等文博部門。劉延公之女彬彬,兩度為乃父辦展於臺北及鄭州,我都受邀在開幕式講話,一再強調不要只重詩畫,而忽視其書法功力,大中行草尤為精絕。
2、陳奇祿,中央研究院院士,原行政院文建會首任主委,為臺灣的文化,付出並貢獻良多,不僅是一位人類學者。在藝術與書法方面,也有非常高的造詣,前為感念這位臺南市將軍區的傑出人士,國立臺南大學博物館特在香雨書院,舉辦「將軍奇子鹽分之光:陳奇祿館藏紀念展」,陳展院士書法作品與書籍等文物。
3、朱玖瑩,擔任"鹽務總局"局長 17年之久,是當代顏體書法名家,生前住的台鹽宿舍,位於臺南市安平區,頃已變身成「朱玖瑩故居」,室內有一整面牆,展示顏體心經,書法氣息濃厚,最讓人感到驚艷。
4、劃時代的「蘭譜清華―七友畫會五十週年紀念展」,2009年5、6月間在史博館推出,按說七友畫會,是由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劉延濤、高逸鴻、及張穀年等七位書畫名家組成,首於1958年人日(即農曆正月初七),於婦聯會孺慕堂舉行作品展覽,為文人書畫公開陳列,首開聯展風氣之先,會中七位旗鼓相當的雅士,憑字畫作品之象,彼此唱和,相互賞玩,藉優質創作之為,陶冶心靈、怡情養性,其為藝術即有深厚傳統,與鮮明的人文化境特色。事隔整整半世紀之後,由我協同該館策展人,找齊那時七友家人,找出渠等經典遺作,重現蘭譜清華,殊為難能可貴。
5、寫歷史的「粥會九十年--粥賢書畫展」,2014年8月22日起至10月12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其間文化部官網,以「吃粥也要吃出名堂」為題,po出專文指出:為了讓國人理解文人雅集的另種意味,本部樂將散存於國史館、國民黨黨史館、粥會總會館的前賢書畫、書劄、攝影、與冊頁規劃展出,藉以回顧此一團體的起伏變化,和5000年喫粥的雅文化。粥會是個富有創意的組織,由書法大家吳稚暉、佛學居士丁福保等人,於民國十三(1924)年在上海創 立。一鍋熱粥,四碟小菜,便是粥會之開始,迄今一直在吳稚暉訂下一個旨趣:「閒話家常,笑談古今」,成為粥友們始終追求的格言。粥會深得做過三原粥廠廠長 于右任支持,招朋引伴加入。後狄膺、李石曾、楊森、蕭贊育、丁慰慈等相繼擔任粥會會長,大力經營之後,終至群賢畢至、冠蓋雲集,儼然形成另一種東方沙龍, 引為當年上海騷壇之盛事。此一粥集文會不同於一般,宗旨端在國之大老陳立夫,當年為慶臺北粥會倡復四十周年時,所寫下的八個字:「以粥會友,以友輔仁」, 到了現任全球粥會總會長陸炳文,再補上「以文會友,文以載道;以粥會友,粥以弘道;以友輔仁,友以行道」而趨於完整、臻於完美、止於完善。民國四十七(1958)年,吳稚暉的學生狄膺在臺北,緬懷"丁吳高風",與文物博物學家蔣復璁共倡,在南海學苑獻堂館,恢復粥會定期雅集,愛喫粥的文人雅士聞風而來,如粥長李石曾與鄭彥棻共鍋,于右任與楊森等大老聞香也同桌暢懷。今年適逢中華粥會成立90周年,亦為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150歲誕辰,更是粥會名賢于右任逝世50周年,才有會展此舉呈顯書畫藝術,希望在粥賢的帶領下,充分體悟不同慢活樂趣。
6、創紀錄的于右任書法展與于書院暨于館,我粥會秉持110年前身世界社的理念,把粥賢于右任逝世40周年當作轉捩點,要大力推動促進兩岸和諧的粥文化,乃於本世紀初次第展開相關活動,最近15年以來包括3 大系列:其一、領銜創辦“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由我自任院務負責人出長艱钜,敦請過胡恆、鍾鼎文、蔡鼎新先後出任名譽院長,也策動在大陸配合設立“于右任書法藝術研究院”;其二、率先促成于右任書法兩岸合璧展,依序在臺北、新北、上海、西安、北京、泉州、南京、三原、鹽城等9地,一共展覽過于書真跡精品、併同于門弟子書作11次;其三、成功串並聯各地于右任紀念館,我樂以“三原于右任紀念館”榮譽館長、 “西安于右任故居紀念館”榮譽館長等,多重身分有助於共策落實合作,貫徹執行于右任學術研究計劃。
十、結語:有諸粥賢合寫書法史,一整部漢學文字簡冊,才不致於成片斷殘篇—
前有在大陸時期知名的四大書法家引領風騷,後來又有其他眾多兼擅書法的,渡海來臺粥賢承先啟後,諸如孫科、賈景德、莫德惠、鈕永建、居正、丁治磐、孔德成、董作賓、高逸鴻、馬壽華、陶壽伯、張穀年、姚夢谷、李超哉、劉延濤、彭鴻、謝宗安、李普同、胡恆、倪摶九、王愷和、王王孫、陳丹誠、陳奇祿、陳其銓、溥心畬、朱玖瑩、王北岳、王靜芝、梁寒操、錢穆、李猷、江應龍、秦孝儀、莊嚴、史紫忱、狄膺、何應欽、錢大鈞等粥賢,合寫書法史,承先又啟後,流風餘韻,蕩漾餘波,歷久彌新,令人神往。
綜觀史實證明,粥賢雅士書法,文人抑或儒將,專業抑或業餘,作品講求的是:筆墨、氣韻、意境、格調、傳統人文精神等,欣賞這種書法藝術,除了要面對書法家的,優良技術與高超手法外,同時也關照了整個的,獨立思想與文化背景。騷壇假如沒有這些名人、乃至名家名將的風起雲湧,一波接著一波在臺灣推廣,中華文化傳統書法藝術,支撐並構建起完整的,近代中國書法史初編,一整部漢學文字史冊,勢必會遭到散失或脫線,最終結果很有可能遺憾,只留下一片片斷簡殘篇。
(作者並為講者陸炳文,乃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長、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院長、台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