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近代中國書法史綱(臺灣編修版3之1)* 陸炳文

近代中國書法史綱(臺灣編修版3之1)* 陸炳文

更新时间:2016-04-16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一、前言:沒有粥會的如椽大筆,書法史絕對不會空白,有的話筆下也得留白―
上溯到西元1661年,明鄭成功收復台灣寶島,內地漢人才開始大量移入,相繼有文人雅士遷徙來台,中國文化開始生根茁壯,再歷300多年的深耕經營,書法一藝始見奠下初基,書法史也變得大有寫頭。
及至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漢學中書藝隨著為之振興,世稱當代學界公認的,中華民國四大書法家,分別為楷書的譚延闓、隸書的胡漢民、篆書的吳稚暉和草書的于右任,凡此四位都屬中國國民黨的元老,皆為撐起近代中國書壇半邊天的文化人,在民國政壇呼風喚雨過,也全是道地的指標型人物,在事業與學問上均非同小可,更加寫下過特殊性的建樹。
其中,尤以吳稚暉及于右任兩人為著,亦以有92年歷史的文人雅集―粥會名賢著稱於世。1949 年大陸易手,渡海諸大家旋即歸隊,經營台島一隅,史稱中原板蕩,大批藝文耆老,眾多書法人士,避難追隨國民政府遷台,成為台灣書壇主要力量。這些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之士,俱為書藝造詣精湛,對中華文化道統傳承,具有濃厚使命感之輩,立新局於寄人籬下,期待返鄉大有來頭;開文運俾奠丕基,展抱宏圖大有看頭。
事經67載的時光荏苒,春夏交替秋冬去來,今2015年歲次丙申,粥曆即粥祖黃帝紀元5009年,適值粥會前身世界社成立110周年,又欣逢扶道人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如此紀念雙周年同慶之際,用固有的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獨特的書寫文字發展沿革,共同來探索近代中國書法史,特別具有歷史與時代的雙重意義。
個人做為一個業餘的文史工作者,唯一列名總統府國史館、印行文獻中之民間社團,實即《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十三(1924)年元月十三日條載:「丁福保、吳稚暉、張善孖、裘葆良等在上海成立粥會,自此成為文化人士之雅集」,目前全球粥會的掌鍋兼捏瓢人,必須坦承近代史上的事實,沒有粥會的如此如椽大筆,其間書法史絕對不會空白,有的話吾等筆下也得留白。古人常說一句話「書畫同源」,寫字也如同繪中國畫,整個紙面上下留有天地,左右對稱並且保留空間,這樣子兼顧到行氣,適當且適度地留白,既是種避免滿則溢之美,又為謙謙君子的表現,何況筆觸自然流露出飛白,字裏行間玲瓏透漏會更美。
我固雖不懂史觀,又不是史政人員,更不是史學專家,小字可以寫幾個,但是並非書法家,卻只有如我這般外行,才能權充業內,秉公落筆為記,不偏不倚地忠實錄事,公正公平地客觀治史,既要對得住前賢,也要對得起來者。以下就從八個篇章著手,架構起來並充實完成概論,如果還有任何缺失或疏漏,尚待來日隨時補充修正之。

二、紀年紀事篇:
1、國父孫中山的[蔣母王太夫人祭文]、先總統蔣介石的[義兄陳英士祭文]、及革命先烈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等近代偉人之書劄,均應列入紀年紀事首篇。孫中山所寫書作,乃臨晉薦季直表,屬楷書佼佼者;蔣介石則習歐陽珣九成宮,卓然自成一體;林覺民留有硬筆書法,堪稱近百年歷史人物裡,難得一見剛中略帶柔弱淒美。
2、若說在紀年紀事中,書史書事犖犖大者,應有兩則獨占篇頭:其一、推廣千秋事業莫如標準草書,其二、推動百世風尚莫屬書法學會。其前者,指的是當代書聖、一代草聖、粥會名賢于右任,1932年在上海創辦 “標準草書社”,嗣在粥賢劉延濤等的協助下,歸納整理歷代書家的法帖,1936年編輯出版《標準草書千字文》,始有俗稱[百納本]的此一專書,從此奠定草書符號化、規範化的厚實基礎,至今仍被奉為標草經典。
3、而後者,指的是“中國書法學會”在臺北創會,1962年成立時,為當年唯一向政府立案的台灣省書法藝術團體,也是在於右任登高一呼下,結合渡台書家與本土雅士,由42人所共同發起,其中且多數為粥賢。初時並未置理事長,第一屆會務則由常務理事:馬壽華、王壯為、曹秋圃、劉延濤、及李超哉等輪流領導,當家作主的這五人,又全係我粥賢,包辦的任期內,遇上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正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政治運動,更讓中華文化幾遭毀滅性的破壞浩劫,所幸首善之區的島內各地,適時全面推行文化復興運動,粥賢粥友們大力護持,力挽狂瀾之功不唐捐。
4、馬壽華,中國當代著名書畫藝術家、法學家, 1947年來台算是較早,一連供職臺灣省政府、金融界、司法界,為“中國書法學會” 第二至第六任理事長,同任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中日書法國際會議議長、全日本書道聯合會名譽會長等要職,關係到書畫發展最久最大,是台灣開啟國際書藝交流的大推手,且為中日書道會密切來往的先驅者。
5、曹容,字秋圃,號老嫌,齋名澹廬,1993年卒壽99,自幼飽讀詩書,詩詞書畫均擅,一生致力書法教學,悠遊於北臺灣各縣市,也曾教授書法于日本及祖籍地福建,筆力遒健,天真爛漫,塑造獨特個人風格,是本土草根性極強的大書法家,保有雅士風範而為後世所稱羨,在騷壇一向與馬壽華二人併列,為本省與外省兩掛地域文化人代表。
6、1989年,台灣當局修訂「人民團體法」,一枝獨秀的“中國書法學會”,被迫面臨書會林立,百花齊放的大局面;自此,一些新興社團風起雲湧,蔚為書界百鳥爭鳴榮景,開放多元適足以一爭短長,良性競合未嘗不是件好事。
7、2005年開始,兩岸之間關係改善,2008年以降,兩岸彼此善意增強。此後,文化藝術交流往來逐漸加溫,兩岸合作與情誼漸次擴大,書法佔有傳統文化瑰寶優勢,書藝流通也變成更加頻繁起來,而成兩岸互動主要的一個載體。
8、2009年,順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軍界文化交流雙重需要,由我牽頭組成“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俾與大陸的“中國將軍書畫院”等友好團體對接,切磋増長離休書家書藝、琢磨增加軍事互孚互信,當中單是會展部分交誼活動,至今就已在漳州、臺北、北京、上海、金門、馬祖、廈門、中山、長沙等9地,成功主辦了13屆次的兩岸退役將領和平書畫巡展。

三、書體書論篇:
1、李石曾,臺北粥會第二任會長,超越最早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亦即漢字形體結構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別出心裁把原來漢字的楷書,植入漢語拼音,奮起倡導“七書”有功。“石僧”一生對於顏字下過苦功,北京故宮博物院初開放時,大門口那5個斗大的擘窠字,就是出自蒜香四溢“蒜頭李”手筆。而來台後寫的吳稚暉語,粥會旨趣:「閑話家常、笑談古今」,8大字5條屏墨寶,我已移存全粥泉州總會館“承運閣”。
2、胡漢民,《民國書畫家匯傳》論其所作:「雋逸渾厚,人多重之」。曾對古代漢隷[曹全碑],深入精研,著有心得,[曹全碑]即漢碑代表作品之一,結體飄逸,勻整秀麗,故其書作深得跌宕秀美、飄逸飛動之碑隷神韻,落筆藏鋒逆入,行筆豎鋒入紙,筆勢勻稱,筆筆到位,民國首人,無與倫比。
3、吳延環,聲若洪鐘,經常是人未到,已經先聞其聲,於立法委員任內,大聲疾呼要評鑑、賞析書法國畫,中央日報主筆陣中,也不時出現評論文字,同為中副作家的我,耳提面命受教益多。
4、姚夢谷,著名書畫家,嚴以律己,同時嚴以待人,身為藝術評論家,批評人從不手軟,夢老自視甚高,書法五體俱備,甚符趙構《翰墨志》所云:「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
5、梁寒操,原籍廣東高要縣,有“高要才子”之名,在粥會以請喝“梁公粥”著稱,頗善詩書聯文,所為多波瀾起伏、意境幽遠之力作。1925年孫中山逝世,在廣州追悼會上親撰輓聯:「時勢造英雄乎?英雄亦造時勢。國人負夫子耳!夫子不負國人」,當時驚為天才。梁公行草甚受歡迎,凡是索贈有求必應,來者不拒卻有差別,只差落款有無姓字,區別是否應酬文字。
(作者並為講者陸炳文,乃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長、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院長、台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