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梁溪粥会以粥凝结起深情厚谊是永远不会淡忘*Caroline

梁溪粥会以粥凝结起深情厚谊是永远不会淡忘*Caroline

更新时间:2016-01-05 来源: 发布:站长 浏览:

社会风气往往呈两极分化之态,比方于餐饮之道,一方面是饕餮之徒山珍海味竞夸奢华,另一方面是有识之士返璞归真崇尚节俭。前者我们是见多了,后者则在政府的倡导下渐成气候、蔚然成风,比方说城市里清粥馆等纷纷亮相。
最近,文朋诗友邀请我参加了一个无锡本地的粥会组织——梁溪粥会雅集。一碗清粥,几碟咸菜再加上几色糕点,再无别的美食,有的是与会者畅叙友情、交流文艺,并且集会采用AA制形式,各各自己会钞,了无瓜葛。
无锡别名梁溪,传说因东汉高士梁鸿隐居于此而得名。粥会以“梁溪”为号,一是标志了地名,二是也染了些梁鸿孟光举案齐眉恩爱和谐之色调,况且,江南无锡等地一向与粥深有缘分呢。

近代中国首倡粥会者就是无锡人丁福保。这位晚清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医家晚年在上海经常邀集亲友,谈笑为乐,晚间则以糜粥素菜待客,十余年不曾间断。是时无锡同乡、民国元老吴稚晖先生等亦时为座上客,于是共同发起成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粥会“上海粥会”。上海粥会堪称中西合璧、新旧交融,既具西欧上流社会下午茶沙龙形式,亦备中国传统文人墨客曲水流觞特色。每次雅集必以诗歌佐粥,或用艺文配糜,也有击节而歌清曲、挥毫以成书画之妙境。久之,文风与粥香互相渗透,形成了独有的清淡节俭却韵味浓郁的粥会雅集文化。抗战时期吴稚晖入川,提倡食粥,倡建“重庆粥会”盖即源此而来。

后来,粥会的传统在大陆渐渐式微,在台湾却有了传承——1958年“台北粥会”(后更名为“中华粥会”)成立,一时台岛名流从者如云,推而广之有了“金门粥会”,余韵波及海外华人社会,于是南美洲乌拉圭的“孟都粥会”、美国的“洛杉矶粥会”和旧金山的“金山粥会”皆应运而生。华人社会都意识到这种崇尚节俭、讲究健康养生又充盈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饮食形态是人类越来越趋奢靡生活的逆动,值得大力提倡。自然而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焉有不遥相呼应之理?在大陆多地成立的粥会中就有无锡梁溪粥会。

无锡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风光旖旎物产丰饶,丰饶的物产里闻名遐迩的无锡稻米就是熬粥的主要原料。这里的百姓自古就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饭稻,自然也包含着食粥。直到今天,大多数无锡和江南人依然保持着早晨喝粥、中午吃饭和晚上喝粥之“两粥一饭”的饮食传统。即便如今生活水平较之从前有了极大提高,但像我们这一茬年龄的人依然习惯于这样的饮食规律,如果早上和晚上不喝上点儿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以至于我数度出国旅游,都自备着微型的煲粥器具和大米,以应对难以配上胃口的西餐,宁可舍黄油面包、牛奶培根之类而就清粥加咸菜也。

我一贯喜欢喝粥,还因为此物实在是保健养生和去奢还俭的上上之选。现代社会,人们肚子里的油腻越积越多,正需要一碗清粥来洗刷稀释一下呢;同样,当人们忘却了节俭而趋奢靡之际,一碗清粥应该是一帖清心良药——粥能养俭,斯言不谬。昔者少年范仲淹寄宿破庙攻读,每日“食齑划粥”(将凝冻的粥划成几块,分几顿吃),有人请他赴宴,他坚拒,说是怕赴宴后会以粥为不美,过不了清苦日子,以后怎能有所作为?

粥也许是与中国老百姓最贴心的饮食了,历史上只要遇到大灾荒,政府开仓放粮最常用的赈灾形式就是施粥;庙宇和积善人家也一起开门施粥,帮助大量灾民渡过难关。就说无锡地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稍稍发达起来的民族工商业家就非常关注中国频发的自然灾害,哪里有灾害,有灾民受饥受寒,他们就会主动到灾区捐助施粥,常常携几百担米直抵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大锅熬粥,救助那里饥寒交迫的百姓。

去年,河南三门峡市就有当年得到无锡慈善家施粥救助之先人的后辈组织代表团专程来无锡寻访慈善家的后代,任凭八十余年岁月流淌,以粥凝结起的深情厚谊是永远不会淡忘的啊!(来源:豆瓣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