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从“谱繫两岸”谈到两岸谱系之我見(9之5)* 陆炳文

从“谱繫两岸”谈到两岸谱系之我見(9之5)*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3-06-26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伍、统谱易通谱难之本支百世-其来有自
在历来修谱的成功案例中,能像吴氏统谱这样本支百世,把远自3200多年前至今,谱系素材几乎全部收入的,已经很不容易了;前如赴粤客籍徐仁修轻易靠上谱,返台后依据增补资料,而必湏重新修正家谱,亦属常有之正常事,但在台徐氏家族史,只能上溯600载而已,那也算是幸运的。后者,我在讲「族谱世系相承」单元时,就曾引用徐君的话说:我是500年来徐家这一系,第一个回到大陆祖居之地去探源的,把我家的历史,突然由200年一下子往上推600年,也把我原来认定的家乡新竹县,一下子推到大陆岺南大片土地上。此话不假,现在编修、补谱的困难,难就难在连原始资料都没有了,有的是逃难避祸,根本没把族谱携带出来,例如1949大陆易手前后,拥入海角一嵎台湾之各省人士;有的则是时代潮流变迁下,早已被抛弃丢入垃圾桶,有如台湾所谓的本省人家户,多半是明清两季渡过黑水沟入台,部分闽粤两省人士之后人。
《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一书著者彭桂芳,台湾前辈姓氏学家在1979年出书中的第五篇「谱牒究竟是甚么?」一开头便坦白写道:一家一姓的谱牒,是后代子孙溯源的最具体依据。过去在台湾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族谱,有关谱牒的种种,当然也是耳熟能详。然而,现在呢?说起来很惭愧,这一代的子孙,就很可能有不少的人,甚至连族谱是个什么样子都没见到过,更别提对谱牒的意义、目的和内容有所认识!
自古以来各个姓氏族裔,最轻易可以溯源的氏族,依我看就非孔孟世家了,理由有3:其1、文明古国一向尊儒,历代帝王尊崇孔孟;其2、近世民国肇造以后,政府重视设奉祀官;其3、字辈谱序接轨清楚,世家谱系脉络分明。这造因于特杈,形同两个特例。
粥贤孔德成生前就在粥集例会指出:孔子世家大宗通谱世系其來有自,我家自黄帝至孔子父叔梁纥,历47世。上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国初,衍圣公孔令贻,孔子世家大宗历76代。第77代嫡孙即夲人孔德成,于1920年袭封32代衍圣公,后由国民政府改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9年随政府渡海来到台湾,1958年粥会在台北倡复,未几便加入文人雅集。按说,现任至圣先师奉祀官为第79代嫡孙孔垂长,2009年才就任不久。
孔孟孔孟一直合称,至圣孔家世系分明,亚圣孟家也不遑多让。孟子先祖由不窋起至孟捷,皆取于正史。孟墓至孟激一段,则取自《孟子与孟氏家族》一书。然而孟子以后,45代孟宁以前相承之世系,有多处与正史不符,似乎不足采信,只作参考。孟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孟子始,至第1任宗圣奉祀官孟庆棠,孟子世家大宗系历73代,于清光绪20年代袭五经博士,31年正式承袭。民国初改为奉祀官,1935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第2任亚圣奉祀官,第74代孟繁骥1939年袭任,1949年奉命到台湾。第3任第75代孟祥协,1990年袭任奉祀官。76代孟令继,代理奉祀官至今,相对于至圣先师奉祀官,亚圣奉祀官较不被重视。孔孟二氏看來一脉相传,均为历代族谱完整无缺、昭穆辈序连贯、家祠保存较完善、岁时祭祖不间断,始成少数不离谱的家族,但關鍵還在其字辈谱,通常通谱昭穆动见观胆,其它重要性就等而下之。
族谱必備内容之字辈谱,又称昭穆、派语、派行字、行辈字派、辈序、排行、派行、字伦等,专门登载人名排行以明伦常的用字,首个名字一订都是十几廿个,原則上隔一段時間字句用完了,再推請家族中某一位名人制订的,很多皆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均写成诗句,唯獨孔聖這支享有御赐榮寵,孔氏家谱辈份用字,据说是皇帝御赐的。
孔子后代各朝也都有赐字,孔氏家族即以此作为辈份排名的依据,明代以来已排序55代。依据有关资料介绍:明洪武33年(1400)御赐10字:“希言公承彦,宏闻贞尚衍”。清乾隆5年(1740)御赐10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道光19年(1839)御赐1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9年(1920)孔令贻续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及至孔令贻为孔子76代孙,续上后20字后,曾报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族谱辈序最为有名的,当属孔家族谱御赐排行字;孟子后代也相沿,用孔氏家族的排辈用字,但孟子晚孔子三代,因此字辈也推迟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