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纯儒良吏”陈星聚(7之7)* 杨海中

“纯儒良吏”陈星聚(7之7)* 杨海中

更新时间:2013-06-06 来源: 发布:系统管理员 浏览:
虽然陈星聚此时年已67岁且身患有疾,但面对来犯之敌,他精神却格外抖擞,日夜在城头巡守。他对守城的将士说,洋鬼子不可怕,洋枪洋炮威力也有限,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就能打败红毛鬼子。由于台北备战较早,军需充裕,军民士气高昂,大家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共存亡,因而虽守如攻,非常主动。

    但陈星聚也作好了台北失守的准备。在形势最危急的那天,他将自己的妻子、女儿叫到跟前,神情严肃地对他们说:洋鬼子可能疯了,不要命地进攻。如果城墙倒塌,台北就会不保。如果台北不保,他就会与红毛鬼子在城头同归于尽,不可能再回到后衙家中。此后,陈星聚三天四夜未曾归衙。刘铭传深知淡水的重要性,在法军调兵遣将的同时,急速将兵力调至淡水,并进行了精心的部署。10月8日,当法军再一次向淡水发动进攻时,清军采用以逸待劳法,在山岗和树林中预设阵地,部署伏兵。当法军进入埋伏圈后,清军呼啸而出,从北、东、南三面实施夹击,火力十分猛烈。法军立即乱了阵脚,胡乱开枪,四散奔向海滩,逃向军舰。此战共击毙法军300余人,砍杀25人,俘获14人。遭此溃败后,法军惊魂难定,再也不敢上岸,只能以舰只封锁淡水河口。台北保卫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由于积劳成疾,加之背上毒疽发作,心情忧郁,陈星聚从此一卧不起。光绪十一年(1885)夏,病势加重而逝,终年68岁。

二、乡梓传芳

    陈星聚病逝任上,台北士人闻讯大恸,清廷为彰其德,追封陈星聚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作为一位勤政、爱民、清廉、爱国的民族英雄,陈星聚的英名永远刻在了闽台及故乡的大地上,台北为其修建了“陈公祠”,年年追祀;《顺昌县志》、《古田县志》、《临颍县志》(民国二年版卷8《前哲》)均载其事迹,连横《台湾通史》中还专门立传。

    陈星聚逝世后不久,由其部属及家人抚榇,将其遗体渡海至闽,再由水路至浙江,之后沿大运河北上,再转内河至河南西华县逍遥镇,又陆行数十里至故里。其墓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光绪十五年(1889)落成。  20世纪50年代末,陈官陵园遭到破坏,80年代之后又陆续有所恢复。

    2008年3月31日,徐光春就省文化厅所呈《关于陈星聚墓园保护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作了批示:同意把陈星聚墓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中原文化的载体。  扩建后的陵园占地近两公顷,大殿、牌坊及石雕质朴大气,并建《台北知府陈星聚纪念馆》。2008年底全部竣工。    2009年3月31日,陈星聚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暨开馆典礼,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在讲话中盛赞陈星聚在台湾的功绩,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出席庆典并为纪念馆题辞:“德泽台北,保家卫国,亲民至善,河南之光”。

    【参考文献】1、《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湾)国家图书馆,2003年。

2、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3、《苗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9种》,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    4、《淡水厅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台北书局,1984年。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来源:黄河文化 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