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雄纪念陈星聚莅台视事140周年题词“台陈贤吏”
(粥会新闻中心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即将出访北京前夕,今(30)日在台北伯仲文教基金会,单独会见了我和谐粥文团总长陆炳文,两人辟室大谈如何纪念台北知府陈星聚莅台视事140周年,吴主席并题词“台陈贤吏”当面赠送陆总长,转颁给6月上旬举行的海峡两岸纪念座谈会,用来表彰一代贤吏陈星聚,对台闽豫三地人民的事功。
在台北行将举办的此一纪念座谈会,系由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全球粥会世界总部主办,协办单位有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台湾宋教仁研究会,而交台北市中华粥会承办;这是继去(2012)年9月6日,首次在陈星聚老家漯河市临颖县,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台北知府陈星聚研讨会》之后,第一回选在陈星聚为官10余年、病逝任所之台北市城中区来举行,尚且主其事的闽籍知名人士陆炳文,又为陈星聚来台前任知县之古田县人,意义自是非同小可,影响更加非可小觑,尤其是台闽豫三地之间的交流交往适时扩大,势必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上,从此互相提供了加倍之力:更深厚的精神支撑力度,与更稳固的资源支持力量。
在半小时交谈中,吴伯雄十分关切陆总长老家近况,以及古田人对父母官陈星聚的印象。关于后者,陆炳文先引用了《古田县志》记载,他“甫至,厘剔粮胥,积弊豁然清。试童子军,关防严密,无敢作奸”。获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的表彰,称他“洁己爱民,实心任事,会荐卓异”。说明陈星聚自从1871年(清同治十年),开始出任福建古田县知县,县内大东乡地处僻远,地方乡风蛮悍,抗税习以为常,新任知县先抑强扶弱,审结词讼,再为诸生讲论文字,劝诫善恶,乡俗大变,主动交纳赋税,无一再敢滞欠。水口乡面水背山,土地相当贫瘠,百姓生活非常艰苦,居民平常靠接上游木植为生,但却被邻邑势绅强夺,陈星聚不避嫌怨力为争复。辖区县民感激不尽,曾在古田水口乡为他建过生祠,祭祀他造福乡里百姓,这是相当罕见的感恩图报之表现。
言谈里,吴主席也对台北知府陈星聚在台政绩了如指掌,显见久任台北市长与内政部长的“伯公”,不但自己娴熟地方百般事务,而且关注历来地方父母官事绩,这就难怪吴伯雄从政之路,从桃园县长一路上来,最后被国民政府委以重任,一直做到总统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而副主席到党主席,所任公职政绩卓著,一如陈星聚在莅台视事之前,已经在福建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等县任知县,历时八年多,所到之处政声卓著,百姓称颂讴歌,这些事功使他以后,被清政府委以重任,跨越台湾海峡,来到台湾任职,一做就是十几年,匹马单枪离乡背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主席还提起陆总长交给基金会的背景资料,其中有关陈星聚在1873年(同治十二年),由福建古田知县,荣调台湾府淡水厅同知,旋因台湾府分设台湾、台北两府,这是行政制度上“台北”一词之首度出现,陈星聚也于1879年(光绪五年)升为台北知府,遂成了真正意义上台北的首任知府。陈知府在任七年,政绩斐然,建树良多,任内最显着的两大功绩:一是内修城垣,二是外御敌寇。前者,从现今台北仅见的四座古城门,此即东门(景福门)、南门(丽正门)、小南门(重熙门)、及北门(承恩门)可见一斑,就在造城的同时,陈星聚另一建树为盖庙,迄今仍留下痕迹,此即台湾省城隍庙。
陆炳文辞出吴伯雄办公室后,中午径往参加全由豫籍乡亲组成的中原读书会,资深读友刘明善将军就与陈星聚是小同乡,深知河南漯河市临颍县的陈村,也因陈知府改名“台陈”,即今台陈镇台陈村,且称“台陈”的『陈』字读音,在老家读同『产』而非『成』音。台陈村西南陈氏祖茔内,本来就修建了陈星聚墓园,但在1958至1966年文革期间,先后遭到破坏,惟墓碑幸存,碑文尚清楚记录:“清光绪十五年皇清诰授通议大夫陈星聚墓”。1982年地方政府拨款,对墓园进行重修,建砖瓦牌楼一座,后再追加陈星聚纪念馆一幢,亲民党宋楚瑜主席先前还去参观过;如今国民党吴主席受陆炳文请托,又为陈星聚莅台视事140周年题了词,充分表达两岸同胞一向同钦贤良的心情。
读书会结束时,陆总长和刘将军等众读友结伴下楼,步行到50米外的立碑《清城隍庙旧址》察看,端见金字碑文铭记相关史事:「1879年台北正式开府,首任知府陈星聚积极整建台北城。除了兴筑台北城城廓外,也筹划于城内建立台北府的文教与政经中心。1881年,台北府衙门在抚台街后方,府直街和北门街口(即今延平南路与汉口街附近)建台北府城隍庙,而淡水县城隍则附设在府城隍庙内。该城隍正式掌管台北府,阴曹地府神格定为『府城隍』。」该庙旧貌与拐角处城门壁画,俱足证明陈星聚功德无量,阴阳两界均留造福台北遗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