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台北知府陈星聚视事140年(下)* 陆炳文

台北知府陈星聚视事140年(下)*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3-05-24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台北府四周城墙环绕,只开辟5座城门供人出入,分别为:东门(景福门)、南门(丽正门)、小南门(重熙门)、西门(宝成门)、及北门(承恩门)。其中西门早已解体,迄今东门最壮观且富有盛名,百载以前便如此;早于1911年3月,梁启超访问台北,下榻于景福门附近的新荟芳旅社,对此门都有感而发,留下了一首伤感的《台北故城》:「清角吹寒日又昏,井干烽橹了无痕;客心冷似秦时月,遥夜还临景福门」。
即使今天去看那座“天下第一门”东门,官方名称景福门的前后左右,处于重要建筑之间,总统府、张荣发基金会、外交部、与台北宾馆间圆环里;今貌作北方宫殿式建物,系民国政府于1966年,根据「整顿市容以符合观光需要」为由,将其楼阁与部分城墩拆除改建,另于山墙上绘制中国国民党的党徽丹青,此后城门尽失清代闽南燕脊式原貌,景福门现仍被列为国定一级古迹,圆环四周车水马龙,久成群众示威游行队伍必经之地。
旧有台北府城真正存在的时间,其实并不到20年,1900年就被侵占日军強行拆除绝大部分,今仅见原址难得重修的4座城门,台湾光复后保留下来的古迹,则是经由国府数度抢救所为。东门近况大致已如前述,又因位置正面临东方,在日据时代又名照正门。南门即丽正门,四方位于财政部、台湾烟酒公司、女师院及其附小环抱中。小南门史称重熙门,介于总统官舍、严家淦故居之间角落。北门旧名承恩门,则孤立在台北邮局旁。
再讲抵禦外侮的折冲尊俎,此乃陈星聚为官台北知府,实即北台湾地区最高行政长官时期,最被称道的一件汗马功劳,晚清时代的他藉此名垂青史,也因此劳累过度而告病倒,终于中法战争惨胜当年,不幸辞世离开人世间,结束生命时只有69岁。相传台北人尝建“陈公祠”追祀他,但经多年田野调查,遍寻故址总不得要领,遍访耆老也无人知晓,到是30年前主持中广、与华视节目台湾百家姓,谈及陈氏历史名人时,都不忘提起台北知府陈星聚,以及他守城御侮的英勇掌故。
史载,光绪十年(1884)10月,列强侵略者法军进攻台北时,陈星聚置个人死生于度外,亲赴披挂上阵敌前督战,不惜毁家纾难,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光荣胜利,却在赶走入侵法国人的同年,自己陪上了宝贵的性命。对于深受爱戴之地方父母官的因公殉职,台湾人民固然依依不舍,后来台陈牌位也一度入祀过祖厝;针对为乡梓争光同宗族人的客死他乡,河南家乡人更是念念不忘,最终得以迎回灵骨归葬故里。
位在漯河台陈村的陈星聚墓园,当年清政府追封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故陵园修建时间长达4年,墓前置有华表、碑碣,墓道两侧矗立着姿态各异的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石猴等,整个园区庄严肃穆;2008年12月,区内加盖了「陈星聚纪念馆」,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受到当地政府邀请,到过那里替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题了词。
日前笔者也再度造访了台北陈德星堂,追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宗亲先祖,缘起于陈、陆、姚、虞、胡、田、袁、王、孙、车等20多个姓氏,全是黄帝八世孙、以大孝着称帝舜的嫡系子孙,世系后代旋组成“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宗祠大门柱上所挂的会名牌,还是由粥会名贤陈立夫题写,目前会所就设于陈德星堂舜帝殿内,正殿门楣高悬粥贤于右任字迹《义门永昌》匾额;据说当初起造这座全台陈氏大宗祠,犹为陈星聚在建设台北府时,本于各姓宗亲组织及祖堂次第建立于异乡, 就带头号召辖区内的陈氏宗亲集资盖的,光绪十八年(1892) 德星堂建成时,倡言建府陈知府已过世7个春秋了。
该宗祠堂名「德星」,据考典出太史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分以「德星」、「德聚」为堂号者,故台湾南北两大陈氏家庙,台北命名「德星堂」(初在大稻埕下奎府町文武街,后迁建现址宁夏路),台南另有「德聚堂」(在永福路);不过时人高度怀疑「德星」、「德聚」堂名,大有寓意纪念陈氏闻人「星聚」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