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连载】天下有不散之筵席——“粥会”源流考略(7)

【连载】天下有不散之筵席——“粥会”源流考略(7)

更新时间:2013-05-07 来源: 发布:吴峻峰 浏览:

此外,粥会也曾在台北市温州街48巷6号李石曾 公馆“恒杰堂” 举行。其后,粥会常假山川灵秀、景色幽美之域举行,或树林之净律寺,或新店之碧庵,或屈尺之西湖村,或阳明山之永明寺,或石碇之华梵工学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1964年,狄膺卒,李石曾被推为“众星拱月”之台北粥会第二任会长。常在“恒杰堂”举行粥集,且多与中国集文会 合办。
1973年,李石曾卒,杨森 继为第三任会长,从此常以青潭将军府作粥会雅集场地。
1977年,杨森卒,台北周会决定停止集会活动99天。萧赞育 继之为台北粥会第四任会长,集会地点开始多元化,或在市内,或去山寺,而以天厨居多。
1993年,萧赞育卒,丁慰慈 继为第五任会长。
之后,“集会无固定时间和地址,大约一月一次或隔月一次,采自由轮值认摊费用。至于粥会刊物方面,沈(映冬)先生出力最多。”
2.“中华粥会”
台湾国民党营“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梁寒操,认为粥会不应只限于台北,须有“泱泱大中华”之气魄,其有诗曰:

人间慧命长当续,天际神光重可思。
以友辅仁文会友,中华粥会旨于斯。

1999年,“台北粥会”遂易名“中华粥会”。由此,非但东南台湾有粥集组成,尚有“金门粥会”(1970年12月1日成立)、“马祖粥会”(2004年5月3日成立),甚至海外亦有粥会成立,如美国西岸之“洛杉矶粥会”(1968年1月成立),南美洲乌拉圭之“孟都粥会”(1968年3月17日成立),美国旧金山之“金山粥会”(1995年7月6日成立)等等。海内外粥会甚多,兹姑不详陈。
如此,粥会已广向全球拓展,为数越九十矣。

四、全球粥会
2001年10月31日,中华粥会第513次约集,会中丁慰慈恳辞会长一职,坐众公推陆炳文出掌,当即在首席顾问张希哲监交下接下印信,成为第六任会长,亦为粥集文会有史以来最年轻之掌锅兼捏瓢人。不久,于辛巳腊八粥会上,陆炳文正式视事,其谓:

我系2002年接掌中华粥会,2004年力主在台北市登记为人民团体。

并新定粥会宗旨:“以粥会友、粥以弘道;以文会友,文以载道;以友辅仁,友以行道。”此后,粥会雅集进入全盛时期。因粥会至今尚在发展变化,故此文不予详述,仅涉及以下二点耳:

 

 


1.粥会与高校结缘
2003年9月10日,粥贤郎静山之摄影艺术馆于海峡西岸福建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落成。 沈映冬与郎静山生前交谊甚深,稍早,尚在筹建艺术馆期间,沈映冬曾携郎静山之珍贵资料文物,赴校共商事宜。之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不遗余力。沈映冬逝世二周年时,学院特辟花园一方,治为恕园。园中立“映冬亭”一座,另有江逸子所绘论语影雕十幅。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亲撰碑文《恕园记》,其言有云:

兴学期间,沈公映冬,赓扬郎大师遗愿,仙风道骨,不辞辛苦数十次穿梭海峡两岸,肩负背驮数千文物抵校。更邀请台海有识之士,捐赠艺品无数。驻校期间,常以论语启迪华光学子,鞠躬尽瘁,向无所求,高风亮节,当永为吾辈楷模!

今哲人已逝,遗风仍为陆炳文所承续。2004年,粥会于陆炳文带领下,率先回归大陆,流风余韵所及泉州,先感动吴其萃响应成立鲤城粥会,再正名为华光粥会,传扬和谐粥文化,旋于2008年将搬迁中华粥会总部至华光学院,正式筹组为“全球粥会”,存放于台北之文献文物也随之逐次移至华光,迄今已移拨廿五批,连同粥贤粥友作品共达两千余件,分门别类,妥善保管典藏,并适时陈展。陆炳文盛赞且自谦曰:

吴董事长对郎老忘年交与知遇之恩,始终铭记在心,感恩图报也表现在对粥会及粥友的回馈上,其间北粥首任秘书长沈映冬之功亦不可没,我跟后来者接踵而至华光交流,只不过是20年间接力赛跑中的一棒而已。

2011年,吴其萃斥巨资于学院山丘高地卜筑全球粥会总址,至2012年10月16日落成,名曰承运阁。其环境优雅,几净窗明,布置井然有序,实乃文人雅士聚会之所。蔡鼎新为此撰联:

承文敦礼义,明心辅世,荟萃崇楼罗万象;
运学绍彝伦,孝行思亲,菁英杰阁聚贤才。

大门匾额“承运阁”三字乃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王士仪亲题。一楼厅堂镶有“全球粥会”石刻金字,两旁为李石曾法书粥会精神导师吴稚晖旨趣句“笑谈古今,闲话家常。”左右各辟一室,陈列粥会历史文献文物及粥贤粥友作品;二楼收藏名贵字画及古玩甚多,俱是稀世之珍;三楼乃办公会客之室。阁楼外,树木葱茏,风景清幽。凭栏远眺,洛江形胜,尽收眼底。尘嚣涤尽,心襟恬然,正如苏东坡所谓“胸中廓然无一物” 也。
承运阁落成之日,恰逢华光学院建校二十华诞,遂与第四届海峡两岸和谐文化节同期隆重举办。是日,华光师生及全球粥友齐聚于承运阁集体啜粥。此次粥集由总会长陆炳文主持,常务副会长吴其萃及其夫人当值煮粥。中外嘉宾,老少咸集,与会者较历次为多,是自有粥会以来所未见之盛者也。
粥会之于华光,源远流长,固非骤然而至。红尘扰攘之中,有此高雅会所,啜粥笑谈,宾主欢愉,得未曾有之。
2.青年粥会
粥会于台北倡复之初,原本即有“青年粥会”之约,首集在新店碧庐,由粥贤于右任主持,李石曾、罗家伦均在场讲话(见图19)。此后,青年粥会不乏其盛,如图20,影像虽略模糊,亦隐约可辨矣。尤值称颂者,诸粥贤殆皆重教育、爱青年也,姑拈以下二三事为例:
如,丁福保25岁充俟实学堂算学教习三年,30岁经张之洞推荐入京任大学堂译学馆算学兼生理卫生学教习。45岁发起创办贫民教育社,有文称:

丁福保十分关怀家乡的文化教育事务,在四十五岁那年,发起组织了贫民教育社,专教贫民子弟。他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凡“校中洒扫、洗碗、洗衣、揩台凳,以及收拾一切琐务,学生自任之”,以此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轻视体力劳动的坏风气,认为办学“以习劳勤苦为第一义”。他这种教育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今承运阁“明心堂”两侧藏清阮元所书木刻《朱子家训》十二屏乃为此义焉。
又如,吴稚晖曾任教于津、沪地区,亦曾出任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春风化雨,桃李众多。郎静山有云:

稚老一生不做官,善诙谐,平民化,待人接物,诚恳和蔼,对后生小辈尤其爱护,诱导他,帮助他,唯恐不适,视同家人子弟,古道热肠,值得后人效法。

如其所言,1918年,吴稚晖在唐山路矿学校任国文教员,家眷尚留居英国伦敦。毕业于南开学校之青年学生张道藩与胡礼同,欲前往英国留学,吴稚晖则自动写信与其子吴蔷,对如何安排住地,如何指导联络,如何办理入学手续,写得不厌其详,言词真挚,设想周到,实在令人感动耳。
又如,狄膺生前曾多次邀集青年学生到碧庐聚会啜粥,狄膺在会上讲故事说笑话,诙谐谈笑间,对青年为学处事之道,颇多启示。如青年学生许引经曾撰文记述:

狄先生在粥会上替青年们讲故事,说笑话,充满着青春的活力,诙谐谈笑间,对青年们为学处世之道尤多启示,他说:青年是可爱的,年老的人能常和青年接近,是一种乐事,我爱青年,也望青年人爱我。语毕,掌声四起。

其间情感之真挚,事隔多年,亦可感知也。


此外,粥会历史上曾举办多次“青年粥会” ,如此之例甚多,兹不一一列举。
而今,粥会总址归宿于高校学堂,更得以追怀往迹,赓续遗风。譬如2009年11月14日,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始与院内学生共同啜粥,畅谈文艺,鼓励学子勤学好问,立志成才。 (图21)此后,师生周末常啜粥同乐,今犹称盛,是可感也。
夫近代粥会自1924年以来,群贤毕至,冠盖云集,“至2012年在全球已有78个粥会分会。” 其他众多文艺社团迄于成员谢世后而渐衰,而粥会历经战乱,一再播迁,却能繁衍绵延,生生不息者,何耶?余以为,乃“情”一字以括之!如今又情定泉州,钟情华光,真情至性必也久矣!“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 由是言之,若丁福保在沪发起粥会出于亲友情,则吴稚晖于重庆延续粥会实为家国情,狄膺倡复台北粥会是为师生情,而今全球粥会乃中华情是也!繁述至此,要在斯矣。余怀曰:“古今来大勋业、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 所言极是!高校乃青年荟萃之所,而青年之情尤盛,如此,则粥会将与之弥亘,永无散期,乃谓“天下有不散之筵席”也!


2013年1月峻峰识于承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