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连载】天下有不散之筵席——“粥会”源流考略(6)

【连载】天下有不散之筵席——“粥会”源流考略(6)

更新时间:2013-05-07 来源: 发布:吴峻峰 浏览:

三、自台北粥会至中华粥会
1949年2月24日,吴稚晖同其夫人与女儿匆匆告别之后,乘美龄号专机飞抵台北。 一开始生活尚且无着,无暇顾及粥会雅聚。之后,曾邀约举办一、二次,《粥会风云录》一文有言:

台北粥会早在民国四十年间即有活动,但仅偶尔一、二次举行之,未有计划的延续下去,直至民国四十七年十一月才在狄膺(字君武)号召下,正式恢复会务活动。

见图五,从此帧旧照中略知1952年间曾有粥会举行,但难详其底细。
1.“台北粥会”
1955年7月11日,台湾举行首届航海节庆祝会,此时狄膺已然有发起粥会之构想。遂于台北静心乐园“苏松太同乡会” 上偶尔试行啜粥,时为每月杪之星期五。
1958年,即吴稚晖逝世五年之后,一日,狄膺于台北西宁南路铁路招待所二阶下楼,忽而转头对同行晚辈沈映冬叮咛曰:

吴先生对粥会有期待,现在是我们设法促其实现的时候了。

是时,12月14日。沈映冬二话不说,离去后即衔命执行。第一次约笺拟妥,时间敲定戊戌冬至,地点选在南海学苑献堂馆(台北植物园内),邀请吃粥名单初列15人,狄膺信笔加上蒋复璁便成定局。 沈映冬另有详细回忆,此节甚关重要,不可遗之:

这儿是台北市西宁北路“宁园”——铁路招待所二层楼房,一天早晨,君武先生从卧室下楼,笔者适跨上楼面,乃转身相随一步步走,走了一半梯级,他老人家忽然说一句:我们应该办一个粥会纪念稚老。笔者应声接了一句话“狄委员:你发起就好!”(君武先生是中央评议委员)及下楼,立谈有顷,决定:名称是“台北粥会”,君武先生本人表示同意以发起人名义请《民族晚报》发表《白粥之会》的新闻。

翌日,台北《民族晚报》以《白粥之会》为题著论赞扬。文中称参与其盛者,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16位先生,只各尽白粥一碗,方糕一块,而情绪却十分热烈云云。 由是,一时诸老名流,毕集献堂馆,吃粥谈笑,四座风生,情况之盛,自有粥会以来所未见,堪称文坛佳话也。
若重庆之时,吴稚晖是为殷念老友丁福保而赓续粥会,则狄膺乃感念吴稚晖师恩 而倡复粥会也。文献记载台北粥会第14次约集(即腊八粥会)上:

狄膺委员穿蓝布旧棉袍,亲自在场煮粥,有咸有甜,全系素味。狄氏笑指此袭棉衣,乃吴稚老旧物,今日睹物思人,缅想稚老生前俭约自持,粗食布衣,实为昔年“上海粥会”特有之精神,值得吾人惕励实践。语极恳切,闻者动容。

师生之情亦可于此见之。狄膺一向尊师重道,对其恩师,平日不论私人攀谈或公开讲话,必以端庄而恭敬之口吻称“先生”。又云倡复粥会:

最初的用意,不过是纪念吴稚晖先生昔年在上海创导的“上海粥会”,藉以继承遗风,无非使大家不要忘记这位布衣革命元老罢了。

其本人甚至明白言之:

我是为了纪念吴先生(吴敬恒稚晖)才有白粥之会——台北粥会。

台北粥会嗣即每月一集,从未间断。狄膺师事吴稚晖,其风趣亦相类。刘家麟回忆:

他(狄膺)每次主持粥会,不论夏日炎炎或台风豪雨,都是早到迟退,与红颜白发,娓娓话天宝遗事。待啜粥时,更发掘过去许多掌故轶闻,幽默横生,博到满堂掌声和笑声,而此公木然不笑也。

虽事隔几十载,亦可想见如昨矣。狄膺主持粥会每月均定期举行,聚会场所不定,时在饭店、时在寺庙、时在私人寓所、时以郊游方式喝粥。后来,为聚会方便,粥会之固定地址,选在新店大坪顶路7号,名曰碧庐。刘太希云:

诗人沈映冬卜筑大坪顶之麓,颜曰碧庐,遂为每月粥会之所。

碧潭极擅形胜,碧庐又为潭之胜。红楼一角,掩映绿荫间,殊有风致,处廊下与友朋啜粥谈笑,更饶逸兴。狄膺有《绮罗香•碧潭雨中》一阕云:

蕉卷风舒,椰丝雨织,无数远岚含翠,回头空濛迷;却人间何世,度澄江、铁索桥悬;倚削壁,石拦亭峙;向巉岩拾级登临,望中烟艇两三舣。
天然图画秀丽,都道西泠仿佛,我闻如是:回首湖山,裙屐胜游曾几;任美景,过若行云,总绮岁付诸流水,且狂歌俯仰乾坤,樽还自理。

初,相聚于碧潭碧庐,参加者亦不过一二十人,继乃推广各界,粥友日多,一时蔚为风气,如于右任、孙科、莫德惠、贾景德、郎静山等诸老亦为新店粥会座上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