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连载】天下有不散之筵席——“粥会”源流考略(3)

【连载】天下有不散之筵席——“粥会”源流考略(3)

更新时间:2013-04-10 来源: 发布:吴峻峰 浏览:

4.丁福保与粥会诞生关系考寻

粥会之诞生,其故为何,颇堪考释。余以为,粥会固有其特质,而其诞生,则未尝不与丁福保身份有密切之关系,故欲求粥会诞生之缘由,此一部分亦为不可忽。遂反复查阅文献,综合所云推寻而得其意,申言如下:

丁福保之身份,一为文人。古人上巳修禊,会于浙东会稽山阴之兰亭,遗风韵事广为人知,至今传为美谈矣。丁福保虽在上海纸醉金迷之繁华世界中,却是静虑明思,极不愿参加酒绿灯红、歌舞婆娑之宴会,而喜邀集同乡好友耆彦作白粥之会,象征君子之交淡如水。丁福保曰:

 

有清粥足以果腹,有蔬菜足以适口,有老友足以倾谈,余实爱此淡泊生涯。`1`

 

如上所述,粥菜惠而不费,以示俭而可久,客亦安之。到者就座而食,食毕闲谈,是风雅蕴藉,不及利禄,不落言诠矣。1924年沪上首集有参用司马光真率会`2`之约词,曰:

 

星一会中,弗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往,宾主无间,坐立无序,真率为约,简素是具,代饭以粥,代茶以水,闲谈古今,静玩书画,不言是非,不论官事,行立坐卧,忘形适意,冷淡家风,林泉清致,道义之交,如斯而已。罗列腥膻,周旋布置,内非真诚,外徒矫伪,一关利害,反目相视,此世俗交,吾斯摒弃。`3`

 

丁福保之文人秉性则可视此而判哉。况“每次约集必以诗歌佐粥,或用艺文配糜。”`4`有谓:

 

一锅白粥,几碟小菜,为什么有如此吸引力呢?原来丁福保是一位“通才”,天文、地理、儒释医文,无不尽晓。每次赴会,都可以听到许多书本没有的东西。来的客人不在于吃粥,而在于探讨学问。从此以往,粥会名炽春申,广结文缘,极一时之盛。`5`

 

二为医师。丁福保兼治医学,190128岁时赴上海,从赵元益学医。曾应两江总督端方于南京举行之“南洋医科考试”,取得“最优等开业证书”,随即任考察日本医学专员,赴日。归国,独立行医,以中医参酌新医术,声名远播。`6`且“长年实行素食,专心研究长寿保健法。”`7`

自古药食同源,吃粥易乎消化吸收,对年老体弱、病后康复者尤为适合。民间流传之药粥、药膳更是深入人心。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斋粥”治齐王病;汉代医生张仲景《伤寒论》之:“桂枝汤,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更是有力例证。再如,清黄云鹄所著《粥谱》成书于光绪7年(1881),收载粥史、粥之宜、粥之忌和按原料不同分成八类粥,234条,每条均述及医疗作用。黄云鹄在其《粥谱》中还谓粥“于养老最宜: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对食粥养生大力推崇。`8`丁福保深谙此道,可以推知矣。粥友何名忠有一语颇堪注意:

 

先生为上海名医,对人们生活起居饮食,均提出具体意见。而每次提到饮食时,均提到吃粥的好处,尤其对老人,助益更多。`9`

 

三为居士(佛学家)。或曰:1916年,丁福保患了一场大病,恢复健康后,开始研究佛学,笺注佛经。`10` 佛教有“粥鱼”和“粥鼓”之说。粥鱼即木鱼,刳木为鱼形,其中凿空,扣之作声,悬于廊下。僧寺于粥饭或集聚僧众时用之。苏东坡有“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11`之句。有寺庙则于黎明时击鼓吃早粥,称为“粥鼓”。范成大有“魂清骨冷不成眠,彻晓跏趺听粥鼓”`12`之句,可见宋代已有此情形矣。有谓,山中僧,每将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涸。`13`由此观之,则丁福保长年茹素,粥集亦以淡素名天下,二者不无关联,其情理所在亦可推知矣。

据此,粥会诞生之所由,盖可窥矣。



`1` 转引自《粥会风云录》,台北粥会刊物第四十九种《丁福保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年纪念专辑》,1993年。

`2` 传当年司马光罢政在洛,常与故老游集,相约酒不过五巡,食不过无味,号“真率会”,并作《真率铭》以自警。铭曰:“吾斋之中,不尚虚礼。不迎客来,不送客去。宾主无间,坐列无序。真率为约,简素为具。有酒且酌,无酒且止。清琴一曲,好香一炷。闲谈古今,静玩山水。不言是非,不论官事。行立坐卧,忘形适意。冷淡家风,林泉高致。道义之交,如斯而已。罗列腥膻,周旋布置,俯仰奔趋,辑让拜跪,内非真诚,外徒矫伪。一关利害,反目相视。此世俗交,吾斯屏弃。”。后陆绍珩作《小窗幽记》,取其中“真率”立意,更加简洁:“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3` 转引自钱化佛遗稿:《饭会与粥会》,台北粥会刊物第四十六种《今天的粥会》,1989年。

`4` 陆炳文:《东方沙龙全球粥会回归大陆》,《海峡影艺》创刊号,2009年第一期。

`5` 陈华新:《丁福保与粥会》,《中华粥刊》第9期,2006630

`6` 参据郑逸梅遗作《丁福保的粥食》一文,《中华粥刊》第9期,2006630

`7` 《丁福保先生小传》,台北粥会刊物第四十九种《丁福保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年纪念专辑》,1993年。

`8` 转引自陈元麟《提倡中华粥文化》一文,粥文丛刊077《楼梯响了五十年》2008年版,第2324页。

`9` 何名忠:《啜粥、煮粥和烧发故事》,台北粥会刊物第五十一种《台北粥会四十周年》,1998年。

`10` 华有年:《粥会创始学者丁福保》,台北粥会刊物第四十九种《丁福保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年纪念专辑》,1993年。

`11` 宋·苏轼 《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三。

`12` 宋·范成大《华山寺》诗句。

`13` 转移自郑金生:《药与药粥》,《中华粥刊》第2期,200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