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卫温从章安古港远达台湾之研究(下)* 叶哲明

卫温从章安古港远达台湾之研究(下)* 叶哲明

更新时间:2013-03-15 来源: 发布:叶哲明 浏览:
《台湾通史》上卷174称基隆、高雄:“古为荒昧之域也,其地固土番部落,地绝北,草衣木食之民,自生自养,林深瘴盛。而通商之大埠也,煤矿之利取之无穷”,与《临海水土异物志》记录的夷洲台中地理和矿山分布十分相附。还记录了夷洲人民,善于战斗,“唯用鹿骼为矛以战斗,磨砺青石为弓矢”;又有浓烈海洋生活习俗:“取生肉杂烩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以为上肴”。还提到早期文化、风俗民情的情况,和浙闽沿海十分相似:“洲上人民,载歌善舞,父母死亡,杀犬祭亡,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之间”。这与《北史•流求传》所载也十分一致:“其民歌呼蹋蹄,一人唱,众人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水而舞”,和台州的民情风俗,叹有惊奇的雷同。唐开元年间,浙东爆发台州农民大起义,波及浙闽苏皖赣五省之地,“积众二十余万”,当时起义领袖台州临海人袁晁就是用古越民间流行的“牛酒啸聚”仪式发动人民,积聚兵众:“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唐书》称浙东西观察使韩滉为镇压起义,曾严禁牛酒啸聚:“乃禁屠牛以绝其谋,罪涉疑似必诛,一判即数十人,下皆愁怖”。
值得强调的是沈莹在该志描述台湾人民生活风土习俗:“唯用鹿骼为矛以战斗,磨厉青石为弓矢”,“取生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以为上肴”,和“地产铜铁,自铸兵器”,“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被饰,与夷洲相似”等,至今台州亦有相似文物发现,台州人民还保留了一些生活习俗。自然,沈莹了解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的一些真实情况,故吴壮达先生认为:“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记夷洲之事当在公元230年一役之后,它的材料主要来源也可能与此役有关,或直接从此役取得”(《台湾的开发》第5-6页)。总之,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为沈氏撰写该《志》提供宝贵而丰富的材料,故其《志》注引:“夷洲去临海东”,不注句章、福州。“临海东出海”,当是此役出海港口之确指无疑。
其四,卫温、诸葛直率军出使台湾,从章安出海另一重要原因,是当时浙东爆发频繁的山越动乱,且夷洲人民中,亦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浙闽沿海迁移飘洋过去的。东吴山越主要散居在今浙、赣、闽、皖和苏南诸地,孙氏割据江东并向东南沿海开拓,一是遭到当地山越反抗,二是吴郡会稽世族的权争利夺;构成吴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孙吴统治集团把山越视为“心腹之大患”。东吴著名大将陆逊在其初出时,即对孙权曰:“山越旧恶,依险阻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名噪江东,为孙权赞为“功轶古人,勋超前世”的诸葛恪,就是在担任丹阳太守期间,坚壁清野,剿抚兼施,用了整三年时间,才平定了丹阳和吴郡两界的山越,迫使十万山越出山归降。东吴平定山越战事,频繁迭起,屡平屡起,继而复始,严重影响了东吴政局和三国竞争的形势,终使东吴政权下决心,全面制定由西向东的彻底平定山越的政治军事的谋划与战略,最后追击山越到浙闽沿海,迫使他们逃亡海洋、流窜山林。卫温、诸葛直率众万人,当与浮海追击逃亡海上的山越有密切关系,故《吴主传》载:“夷洲殊方异域,欲俘其民以益众”,以充实兵源战马,强固海防、海运、海交活动。
其五,孙权竞争海内统一,吴国濒临东南沿海,在魏蜀吴三国竞争的斗争中,政治、军事的优势和实力,诚不如魏、蜀,史载:“曹魏势强,蜀汉义正,吴介其间,所皆不敌”;其最突出的经济、地理形胜的优势,就是有辽阔的海洋、海域,据有出海的重要基地,只有大规模开发海疆,发展开拓海洋、海产、海运、海港事业,孙吴才能战胜魏蜀,完成历史使命。孙权是我国历史上大力开拓海洋、海域最英明杰出的君主。228年孙权称帝,雄心勃勃:“今汉吴既盟,益力一心,同伐魏贼,普天一统”。他制定了全面开拓东南沿海的宏伟计划,“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力争达到秦皇、汉武难以实现的“东方海洋大国”。他曾派遣张弥、周贺等七次远征辽东,深入高句骊,史载:“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将兵万人,金宝珠货,九赐备物,乘海至辽东”,结果“公孙渊称藩于吴”。其后秦旦、张群一支小分队穿过崚岖山谷,“远至高句骊”。其后又派遣吕岱远涉海南,“既定交州,复讨九真”。又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朱应、康泰“南宣国化,既缴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史载“黄武五年大秦贾人秦论来交趾,太守吴邈遣使诣权,权问方土风俗,论具以事对”,“权差使会稽吴咸,送论于道物故,往还本国”。东吴海洋开拓,海外交往,已经波及东亚、东南亚,并和非洲、大秦亦有间接往来,而有辉煌建绩。
关于东吴远规夷洲的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和计划,孙权还是经群臣集体研究谋划的。《资治通鉴》卷七一记引《陆逊传》:“太和四年(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全综皆谏,以为桓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滋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吴主不听”。是知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是经廷议之大事,最后一切由吴主亲自断定。总之,孙权裁定章安出使夷洲,显然是因章安为在东南沿海的东吴政治军事重地,南北海运中枢地带,又是山越甫定的要地,山海浩漫,由之乘胜出海穷追远逸之山越,虽有困难,但相对而言,最为适宜、便利。若福州,则其时道路悬远,山川多阻,若其重新经营一个远征基地,非惟指挥不便,抑且形胜地利,亦有所不能。
至于卫温诸葛直率师万余人,远规台湾的历史壮剧,带着华夏一统的使命,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最后以“无功而被诛”的悲剧结束,原因极其复杂。一是孙权和魏蜀竞争海内一统,“规万年之计,建海上强国的不世之略”,开疆拓土,积极开发江南,发展海上航运事业,这是他立国的基础,也是抗衡魏蜀的最主要政治军事的战略。惜在卫温诸葛直远征,并没有完成孙权预定的计划和远征的目标。再者“虽俘千余夷洲之众,但未获战马,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又“远涉不毛,万里袭人,既未建置城池,亦无遣使奉贡,而称藩于吴”;而且乘胜出海、穷追远逸山越,也没有达到明显的积极效果。三者此行正中太和四年陆逊、全综等庭议之所反复“皆谏”:“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滋利反害,欲益更损”。诚不如三次南下海南,扶南、林邑,七次北去辽东、高丽,所取得的实际战绩:“奋击七郡百蛮”,“斩获以万数”,“并献貉、马”;“南宣国化,扶南、林邑,堂明诸正,各遣使奉贡”。所以《吴主传》云:孙权晚年,“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更滋”,终以“违诏无功,下狱诛”,成了千古历史悲剧,引人深思,令后人无限感慨而悲叹。(作者为台州学院教授,本文由台州市卫温船队远航台湾研究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