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宋教仁的“汉族”观(下)* 迟云飞

宋教仁的“汉族”观(下)* 迟云飞

更新时间:2013-03-11 来源: 发布:迟云飞 浏览:
晚清最后十年,“汉族”概念几乎是与“反满”主张并生、成长的,所以,在分析宋教仁的“汉族”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他的“反满”。更重要的是,汉族与大清朝治下的其它族群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将来的共和国中各个族群如何相处?应该说,在革命尚未发生时,宋教仁以及许多革命党人尚未做深入思考。有的时候,会有互相矛盾的说法。
1906年10月,即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改革官制时,报纸传言,清廷将以皇族为总理大臣,以皇族、贵族及三品以上官充上议院议员。宋教仁在日记里有一番议论:“满清之皇族,普通知识皆未一有……彼等不识外交如何下手,内政如何下手,实业如何下手,教育如何下手,兵备如何下手,理财如何下手,皆长安之轻薄儿而已。纵其中未尝无一二差强者,然以较之汉人,其优劣为何如乎?”该篇日记中,宋教仁又称清政府为“异族的政府”。但是宋教仁还写了一段话:“均是中国人也,岂有皇族、贵族、三品以上官之智转先开进而有议院资格,而国民反不及者乎”。此段日记不是宣传品,不是给别人看的,可说是宋教仁的内心独白,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想法,宋教仁既把满清皇族、贵族及其政府看成“异族”,但又称其“均是中国人”,说明宋教仁的内心深处的矛盾:是“异族”政府征服了汉族,但这所谓“异族”,其实也已成为中国这个大国族中的一个族群。
这种认识,成了革命后处理满汉及其它各族关系的心理基础:将来所有人可以在“中国”这个大框架下共同建设新的国家,“中国”实为所有族群共同的国族。
这种矛盾心态,在革命爆发之初仍是存在。武昌起义后,社会上谣传荆州驻防旗兵残杀汉人(事实上无此事),宋教仁在《民立报》发表《荆州满人惨杀汉人感言》,号召汉人奋起推翻清政府,其中有一些非理性的语言,但文章开头说“共和政体,本不存种族之见”。再一次显示宋教仁内心深处,未来的共和国应包容所有族群。1911年11月12日,时宋教仁在武汉,袁世凯派人到武昌试探议和,宋教仁有一段发言:「吾辈亦非主张种族革命者。征诸各处独立,满人之投诚者皆被保护已事,即可知吾辈真心。但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实有关系,不可不知。因吾辈欲建共和国体,自应推到政府,政府既为满人,即不得不推倒少数满人。假如此少数满人能明大义,还我国权,自不见有种族革命」。
几乎同时,宋教仁在致李燮和的信中,再强调“满(政府)存则汉去,汉兴则满(政府)亡,万无并立之理”。分析上引文字,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宋教仁等进行的革命是“政治革命”,即建设“共和国体”,不是单纯的“种族革命”。但是,建设共和国体,必须以推倒少数贵族占统治地位的清政府。如果满族人不反抗,将来可以同为共和国民。
当然,晚清革命之初,如何组织推翻清王朝以后的新国家,革命者还是有不同的看法。众所周知,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军打出的旗号是十八星旗。十八星即内地十八行省,换句话说,在一些革命党人的心中,未来将建设一个纯“汉族”的国家。但是,十八行省建国的想法没有被大多数国人认同,包括多数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袁世凯的北洋系,也包括后来不得不退位的清廷高层。所以,十八星旗并没有广泛应用。
宋教仁虽没有专门讨论这样的问题,但是,他极为关注边疆史地,关注列强尤其是日俄对中国东三省、新疆、蒙古的侵略,显然在他的意识中,未来的国家应包括边疆各省,自然也应包括各个族群。正是在此种意识支配下,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建立时,革命阵营立即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宋教仁自也立即接受了这种说法:“溯武昌起义以来,未及一年,而有今日者,岂非我五族同胞倾向共和,赞成民主之所致欤?”必须指出,合各族共建新国家的说法最先来自立宪派人士。梁启超1903年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呼吁:“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自今以往,中国而亡则已,中国而不亡,则此后所以对于世界者,势不得不取帝国政略,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可以说,至民国建立,革命党与立宪派人士的国内民族问题观念,完全合流了,或者说,在新的条件下,革命党人接受了立宪派人士的民族观。
如果说,在南京临时政府初建之时,五族共和还只是提倡并有利于清廷的退位结束战争的的话,这以后宋教仁和国民党都是五族共和的努力实践者。在宋教仁一手组织的国民党成立时,蒙古族郡王兼卓索图盟盟长贡桑诺尔布成为国民党九理事之一,满族松毓为三十个参议之一,满族清宗室恒钧是交际部副主任干事。其中贡桑诺尔布对国民党党务没有影响,举其为理事纯为联络蒙古族感情。松毓是清末著名立宪派人士,曾任吉林自治会会长,与革命党人多有往来,武昌起义后表示支持革命。恒钧曾留学日本,主办《大同报》,主张融合满汉,参加国会请愿。可以说松毓、恒钧与同盟会有一定渊源,政治理念也比较一致。这可以说是宋教仁及国民党实行五族共和的政治实践之一吧。
随着五族共和的提出和国内政治的发展,宋教仁对辛亥革命的解释也淡化了种族色彩,而强调政治革命。在宋教仁起草的《国民党宣言》中,两次提到这个问题:“天相中国,帝制殄灭,既改国体为共和,变政体为立宪。”“曩者吾人痛帝政之专制也,共图摧去之,以有中国同盟会。”在《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中又指出:“吾人曩者大革命之目的何在乎?曰推翻不良之政府,而建设良政治也。”不过,五族共和不是民族关系的终点,宋教仁和国民党都希望各民族能够融合。所以,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其纲领的一条便是:“励行种族同化,将以发达国内平等文明,收道一同风之效也。” “国民党之党纲……第三,种族同化。今五族内程度文野不齐,库伦独立实由于此,欲求开化,非国民党不为功。”(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由宋教仁常德研究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