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毅的爱国志士(上)* 张京育
民国二年(1913)三月,宋教仁先生不幸遇刺殉难,至今届满一百周年。在台湘籍湘裔人士在今天成立宋教仁研究会,并与海峡两岸热心人士在台北召开宋教仁先生研讨会,追思与反省宋先生的生平、志业,他所处的时代,以及百年来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确实具有特别的意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中国外患日亟、内忧益深,为了救亡图存,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最后推翻了满清专制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这几个阶段中,湖湘人士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曾纪泽等人在自强运动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而为变法维新、慷慨就义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先生也是湖南浏阳人。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湖南的角色就是更加突出了。二十世纪初,湖南人走向世界者数量之多,为各省之冠。据1904年《清国留日会馆第五次报告》统计,当时留日学生3,395人,湘籍学生为373人。据查证,黄兴、陈天华、宋教仁、谭人凤、禹之谟、范源濂、蔡锷、章士钊、杨度、李达、杨树达、林伯渠等人都先后到达日本,或留学、或避难、或学工。其间,无论是华兴会(1904)之创立、同盟会(1905)之组成、同盟会中部总会(1911年7月)之设立、辛亥武昌起义、乃至于民国二年国民党之组建,宋教仁先生均无役不与,是当时革命运动的健将和领导人之一。宋先生力持宪政,拥护共和、倡导政党政治与议会内阁制。民国二年国会两院复选中,国民党获得392席之绝对多数,由国民党组成责任内阁制之构想、实现可期。在此一背景下,1913年3月20日内阁总理呼声最高者的宋教仁先生于上海火车站遇刺,22日凌晨辞世。刺客的子弹、暗杀的阴谋、结束了宋先生光芒灿烂的一生,得年31岁。这致命的一击也使中国顺利由君主专制迈向共和民主的美梦,成为泡影。
个人才疏学浅,对宋先生的为人、思想、学问、事功、了解不深,不敢对他有所品评,只想谈一些对宋先生的认识和感想,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首先,宋先生是一个好学深思、经世致用的人。宋先生有形生命虽然短暂,他真正致力于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研究的时间也不长,但是他的著述和译作却很丰富。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单是1906年就翻译了《日本宪法》、《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等书,系统性的介绍了其它先进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治组织,也接受了西方的宪政民主思想。
宋先生对日本和俄国对中国的野心和威胁深具戒心。在日期间,潜心研究而着有《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和延吉地区自古即为中国领土,日本政府曾欲以五千金索稿,宋氏断然拒绝。此书对清廷对日交涉维护领土主权,颇有帮助。其所著《二百年来之俄患》也透析了俄罗斯对中国的侵略和野心。凡此均足见其在日本求学,不仅是想成为一个单纯的学者,而是要发挥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希望用其所学来福国利民,并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基。(本文未完待续,作者为湖南湘潭人,曾任:政治大学校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现任: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中华两岸经贸投资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政治大学、淡江大学兼任教授。102年3月9日在台北宋教仁先生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