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为宪法牺牲(下)* 吴相湘(遗作)
更新时间:2013-03-03 来源: 发布:吴相湘 浏览:
1911年4月27日(即三二九之役),广州的起义,是革命党又一次大团结,宋也自上海南下参加。不幸功败垂成,黄兴等痛心牺牲太大,极想改弦更张,幸宋及时于是年7月31日在上海组成中部同盟会,得以把握由四川保路运动而掀起的怒潮。同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先期曾邀请宋及黄兴莅鄂领导。10月28日,宋黄赶到武昌,迅速看出必须各省响应才能掌握主动。因之,宋在商讨若干军政问题后,立即赶回长江下游,调和江浙联军意见,光复南京。这不仅消弭了汉阳被清军攻占的危机,并且奠定了大革命胜利成功的基础,从此,宋就注全力于组织临时政府的工作。
是年圣诞日,孙逸仙先生自海外归来,经过张继的斡旋,宋捐弃前嫌由南京赴上海欢迎,但始终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主张。适章炳麟又公开倡言宋是内阁总理的最佳人选,因之引起许多人对宋的误会,以致孙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原拟提名宋任内务总长的计划也被迫取消,只有委屈宋担任法制局长。
面对这一局势,宋毫不气馁,并且更坚定他的一贯立场。在孙决定将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时,宋复倡言推有责任内阁制可以限制袁的野心。民国元年(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就大体采纳了宋的意见。唐绍仪经袁提名出任国务总理时,宋也被选任农林总长,这自然是用非所长;但为着尝试责任内阁制,宋仍欣然北上就职。
民国元年5月,这一新内阁正式展开工作,但不过一月余,唐绍仪就因不能忍受袁蔑视临时约法而告退,宋也连带辞职。宋因此体认到:当时只有翻雨覆云的政客供袁利用,而没有立场鲜明坚定的政党相互制衡,是这一新制尝试中挫的主要原因;故决心不顾一切,重提他在南京拟议将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主张。章士钊也在《民立报》扬言「毁党造党」响应宋的主张。是年8月,宋的主张终于实现了,同盟会结合其它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
由于孔子认为「君子不党」,汉唐宋的朋党之祸又深入中国人心;因此中国知识分子讳言组党,甚至在民国成立前后,一般政治性的组织也宁愿使用「会」或「社」字而避免使用「党」字。如今宋的行动如此,充份表现他勇于一反过去传统以及热心推行西方政制于中国,可以说,这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又一里程碑。
民国元年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孙逸仙亲临参加,并当选为理事长,宋当选为理事,在孙离开北京时代理事长。顾维钧、张东荪、徐傅霖等都被推为各部干事,戴季陶、胡汉民等也有公开的言论和行动拥护宋草拟的党纲。但民国14年以后,戴胡又反唇讥评宋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是「革命党第一罪人」。可是现存直接文献显示:这只是戴胡本身思想前后有变化,而不是宋当时的行动有错误。
为着和国民党对峙,几个小政团也合并为共和党,后来梁启超也拟加入共和党;因之,自表面说,两大政党对峙的局势,总算有其雏形了。当时双方都集全力于争取第一届国会议员的选举,若干欧美竞选活动方式也被仿行,尤以宋在长江流域各省都市演说,一方面宣扬本党的政纲,一方面指责执政者在内政外交上的种种错误,以争取选民同情。这在外国是司空见惯,在中国却是空前创举,招致袁世凯的嫉恨是可以想象的。当时曾有人劝告宋小心,但宋以为要开新风气,非如此不可,仍旧不顾一切照常活动。民国2年1月大选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胜,在国会中获得大多数席位,这证明大多数国民不喜欢袁的专制行为。因之国人纷纷揣测:宋是国民党实际的领袖,自将由国会推选为国务总理,而谁将被选为大总统呢?国民党以及若干独立性报纸已暗示袁不是唯一人选,章炳麟等则主张推黎元洪以代袁,宋也同意,因为以黎个性及背景,推行内阁制较易。但黎知袁野心,忙着通电谦让,因此更使袁迫不及待非去此眼中钉──宋教仁不可,乃一面假意殷勤,约宋北上商谈国会事宜;一面派人伺机暗杀宋。民国2年3月20日,宋在上海车站乘车北上时,袁所嗾使的凶手就把握机会:二枪中宋腹部,以致回生乏术,于22日逝世。这就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有名的「宋案」,从此开启「二次革命」及国民党打倒军阀运动的序幕。
宋教仁的死,举国哀悼,孙逸仙先生急自日本赶回上海,哀挽宋是为中华民国宪法而牺牲的第一人。宋的著述,多散见《20世纪之支那》、《民报》、《民立报》等,民国2年4月民立报社会曾辑印其中一部份,此外并没有全集。其日记「我之历史」及徐血儿等编辑其遗文之「宋渔父」已列入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书》中影印行世。相湘另撰有「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一册,传记文学社出版。(來源:《湖南文献》季刊 2013年第一期)
是年圣诞日,孙逸仙先生自海外归来,经过张继的斡旋,宋捐弃前嫌由南京赴上海欢迎,但始终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主张。适章炳麟又公开倡言宋是内阁总理的最佳人选,因之引起许多人对宋的误会,以致孙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原拟提名宋任内务总长的计划也被迫取消,只有委屈宋担任法制局长。
面对这一局势,宋毫不气馁,并且更坚定他的一贯立场。在孙决定将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时,宋复倡言推有责任内阁制可以限制袁的野心。民国元年(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就大体采纳了宋的意见。唐绍仪经袁提名出任国务总理时,宋也被选任农林总长,这自然是用非所长;但为着尝试责任内阁制,宋仍欣然北上就职。
民国元年5月,这一新内阁正式展开工作,但不过一月余,唐绍仪就因不能忍受袁蔑视临时约法而告退,宋也连带辞职。宋因此体认到:当时只有翻雨覆云的政客供袁利用,而没有立场鲜明坚定的政党相互制衡,是这一新制尝试中挫的主要原因;故决心不顾一切,重提他在南京拟议将同盟会改组为政党的主张。章士钊也在《民立报》扬言「毁党造党」响应宋的主张。是年8月,宋的主张终于实现了,同盟会结合其它四个政团组成国民党。
由于孔子认为「君子不党」,汉唐宋的朋党之祸又深入中国人心;因此中国知识分子讳言组党,甚至在民国成立前后,一般政治性的组织也宁愿使用「会」或「社」字而避免使用「党」字。如今宋的行动如此,充份表现他勇于一反过去传统以及热心推行西方政制于中国,可以说,这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又一里程碑。
民国元年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孙逸仙亲临参加,并当选为理事长,宋当选为理事,在孙离开北京时代理事长。顾维钧、张东荪、徐傅霖等都被推为各部干事,戴季陶、胡汉民等也有公开的言论和行动拥护宋草拟的党纲。但民国14年以后,戴胡又反唇讥评宋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是「革命党第一罪人」。可是现存直接文献显示:这只是戴胡本身思想前后有变化,而不是宋当时的行动有错误。
为着和国民党对峙,几个小政团也合并为共和党,后来梁启超也拟加入共和党;因之,自表面说,两大政党对峙的局势,总算有其雏形了。当时双方都集全力于争取第一届国会议员的选举,若干欧美竞选活动方式也被仿行,尤以宋在长江流域各省都市演说,一方面宣扬本党的政纲,一方面指责执政者在内政外交上的种种错误,以争取选民同情。这在外国是司空见惯,在中国却是空前创举,招致袁世凯的嫉恨是可以想象的。当时曾有人劝告宋小心,但宋以为要开新风气,非如此不可,仍旧不顾一切照常活动。民国2年1月大选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胜,在国会中获得大多数席位,这证明大多数国民不喜欢袁的专制行为。因之国人纷纷揣测:宋是国民党实际的领袖,自将由国会推选为国务总理,而谁将被选为大总统呢?国民党以及若干独立性报纸已暗示袁不是唯一人选,章炳麟等则主张推黎元洪以代袁,宋也同意,因为以黎个性及背景,推行内阁制较易。但黎知袁野心,忙着通电谦让,因此更使袁迫不及待非去此眼中钉──宋教仁不可,乃一面假意殷勤,约宋北上商谈国会事宜;一面派人伺机暗杀宋。民国2年3月20日,宋在上海车站乘车北上时,袁所嗾使的凶手就把握机会:二枪中宋腹部,以致回生乏术,于22日逝世。这就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有名的「宋案」,从此开启「二次革命」及国民党打倒军阀运动的序幕。
宋教仁的死,举国哀悼,孙逸仙先生急自日本赶回上海,哀挽宋是为中华民国宪法而牺牲的第一人。宋的著述,多散见《20世纪之支那》、《民报》、《民立报》等,民国2年4月民立报社会曾辑印其中一部份,此外并没有全集。其日记「我之历史」及徐血儿等编辑其遗文之「宋渔父」已列入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书》中影印行世。相湘另撰有「宋教仁──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一册,传记文学社出版。(來源:《湖南文献》季刊 201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