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宋教仁功在国民革命与民主宪政 * 陆炳文

宋教仁功在国民革命与民主宪政 *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3-01-13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中国现代革命民主先驱者宋教仁(1882~1913),自号渔父,湖南省常德市桃源人,故又有笔名“桃源渔父”;民国二(1913)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他,不幸在上海火车站(老北站)遇刺,两天后的22号,回天乏术而殉难,烈士英年早逝时,固虽只有三十出头,然则他的功绩超乎想象,影响后世国势十分深远。
去(2012)年纪念渔父先生百岁诞辰,一羣仰慕英烈的有识之士,有发起筹组台湾宋教仁研究会之议,遂向主管官署内政部门提出申请,业经﹝台内社字第1010297635号函J批复:「同意办理」在案;顷依规定召集两次筹备会议后,决议在今(2013)年先生壮烈成仁一百周年纪念日之前,亦即3月9日正式成立民间学术社团,来与海内外各地同志追怀他,并研究他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进而弘扬他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
两年前“首屈海峡两岸宋教仁学术高层论坛”,在宋氏故里常德举行开幕式时,我代表台湾方面发表演讲,题为《辛亥革命人物宋教仁于右任生死与共患难之交》,其中针对先生奉献及精神已多所阐述,详见《宋教仁研究论文集》全文照登;本文谨就先烈生平事略部分,尤其是对国民革命与民主宪政的贡献,加强力度补充说明如下:
先说革命先烈宋教仁未曾亲历过战役,而被人置疑乙节。他在革命成功那节骨眼,可有任何功劳或苦劳吗?事证毫无疑问,很清楚交代了,革命党人于右任和宋氏追随孙中山,尝在上海投身革命喉舌事业,筹办《民呼日报》鼓吹革命建国,宋教仁还担任主笔;民呼旋被查封,又另起炉灶办了《民立报》,1911年春间的报端,更出现大量署名“桃源渔父”和“渔父”的批评时政文章,痛斥满清政府腐败昏庸无能,预言列强将进一步侵略中国,无惧地文攻武斗强杈。后来的广州、湖北军事行动中,文武兼备的宋教仁也都不想缺席,均因路遥驰援不及,而未能见现身火线,幕后运筹帷幄之功仍不可没。
特别是辛亥年武昌首义时,黄兴兼程共赴国难,从海外潜回上海,宋教仁马上响应,一同赶到湖北,这时黎元洪已经当上大都督,宋教仁犹一心护主,想让黄兴督领两湖(湖南湖北),地位驾临黎之上,以便将来组织全国统一的革命军政府时,革命党可以居于优势主导地位。但是宋教仁想归想,并没有成事,嗣后又联络各方,想设立革命阵营的大元帅府,再推黄兴做大元帅,让黎元洪副之,又没形成气候。其实黄兴一直就是要推孙中山,作为建立革命政权的领导人,故一当听说孙文回国,立即就跟各方势力协商运作,希望公推做民国大总统,宋教仁当然义不容辞支持。等到进入实质选举阶段,光复各个省组织了代表会议,17票中有16票顺利开出,推选孙中山出任艰巨,众望所归之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于焉有主。民国肇始,百废待兴,宋氏居间,协助黄兴,调和鼎鼐,稳定政局,竟因枪声划破长空,壮志未酬却身先死,无奈空留遗憾而已。
次说民主先生宋教仁思想太过前进,也被国人存疑之部。宋氏参酌近邻日夲、与西欧英国政体,为实现中国民主宪政做了很多努力,一是倡导国家法制化,他非常重视法律、宪法的建设,制宪是民主共和所必需的;二是主张责任内阁制,他坚持实施宪政体制,做到真正的民主,真正是民主宪政。若因此种前无古人的前进思维,就认为宋教仁太先进太过头,倒不如就此确认他的历史定位,乃走在时代前头的民主共和先知先觉者。
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宋教仁就率先主持起草《鄂州约法》,诚属国史上第一部共和形式的现代宪法;当时此一《鄂州约法》虽然没能予以落实,但对后来各个省颁布的约法影响很大,亦成为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大法基础,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自军政过渡到训政时期,直至1946年完成《中华民国宪法》,完全进入宪政时期的主要参考依据。
此外值得观察的是,在“国史馆”印行的《中华民国史事纪要》里,如麻国事当中,1924年1月条载两件事,一小一大并列:前者系小事一桩,文指「13日,丁福保等在上海成立粥会,自此成为文化人士雅集」,于右任乃粥会名贤,公开推崇宋教仁实足代表民族正气;后者为国家大事,即「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宣言指出「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在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淖地狱。----真为宪法而奋斗。宪法之成立,唯在列强及军阀之势力颠覆之后耳」。
综观国民党的发展历程,自蒋介石时代国府行宪、转进台湾,到蒋经国在台励精图治、解除戒严,其间為回归民主奋斗不懈,最大关键在于1978至1988年,主政阶段积极主动贯彻宪政宏规,循序渐进式实施一系列政治改革,替台湾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建设、和成功起飞保驾护航。
今天1月13号纪念蒋经国逝世25周年,我所能做的最有意义事情,就是检视出蒋氏主政那黄金十年,做法都有宋氏民主宪政的影子,想法皆不脱当年宋教仁的精神。如果有人假设说,今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竞合,最大的公约数是孙中山思想;那么我就得明说,未来两岸发展走向和平统一,最小的公倍数是宋教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