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炳文:冬至想到粥贤粥友及粥会粥文活动
(粥会新闻中心讯)今天国历21号,农历冬至节令到,让我想起54年前此刻,台北粥会倡复人狄膺(君武)的楼梯响了,也就会联想到中国传说时代「始烹谷为粥」、「初教民作糜」的远古粥祖轩辕黄帝,药粥的发明人粥医淳于意,集成粥字的文宗字祖许慎,粥仙白居易,粥圣范仲淹,粥博士苏轼,粥神陆游,粥儒沈周,粥王黄云鹊,近代粥集创会人丁福保,粥会精神导师吴稚晖,粥善人三原粥厂厂长于右任,此及粥会集文运动发起人李石曾等粥贤。本会总会长陆炳文边吃酒酿汤圆边说。
大陆易手后,部份粥友陆续来台,一开始生活尚且无着,无暇顾及粥会的雅聚,一直到民国47(1958)年冬天,吴稚晖逝世5周年之后,有一天吴稚晖的衣钵弟子狄膺,在铁路招待所「宁园」下楼时,忽然转头对同行的晚辈沈映冬说:「吴先生对粥会有期待,现在是我们设法促其实现的时候了。」沈映冬离去后马上就办,很快选在冬至时节,在台北恢复起粥会的文人雅聚,让楼梯响后,立刻看见来人,因而粥友们常常以「楼梯响粥会」来戏称台北粥会的成立。陆总会长对这一段如数家珍。
回顾复会的过程,陆炳文忆及沈老曾说,台湾在集会结社顾忌尚多的年代,当时请柬上书明的约集理由是「为筹议碧庐观光服务进行事宜,粥点候教。」而所谓的「碧庐」,其实是一间在台北市郊新店碧潭桥畔的简陋竹屋,当时的粥友们就着大水桶打粥吃,有时就在廊外排开闲聊,谈笑中并留下许多诗文。「山堂啜粥野风熏,楔集寻幽大雅群。此日明潭曾艳色,碧波如镜照红裙。」粥友诗人陈迈子的诗作,正足以遥想当年的风光。
自上海有粥会起算,将近90年来,这里冠盖云集,艺术大师鱼贯,每个人都通晓或专精书画金石。「粥友们来聚会,总是随身带着私章、闲章,耳酣粥饱之际,经常就会即席挥毫一番,」陆炳文表示。
加入粥会超过30年的陆总会长回忆,加入当时,自己还是年轻晚辈,当时史学大家黎东方、熊式一,摄影家郎静山、书法家刘太希都是粥会忠实的粥友,「对我来说,不用说话,光是听这些前辈说话,在一边磨墨侍砚,也就受益无穷了,」如今已是宗祠学家与如意藏家的陆炳文,不免感动地称道:「那是一种无价、无形的全人格教养哪!」
在粥会有一项有意思的传统,就是「斗画不斗嘴」、「斗字不斗气」。过去每逢粥友金婚、银婚,或是大寿,其它粥友们,就会合起来「斗画」。由一个人决定主题,然后分别依着每个人的专长,例如陆总会长的如意斋,客厅挂的三大家合作画,款落「绶章吾兄雅教」的,便是叶公超绘竹,黄君璧画石,陈子和写松并记。书画家们彼此切磋长进,「过去的文人胸襟壮阔,即使已是大师,也能放下身段,携手合绘巨画,今天这样的场景、及作品已经很少见了,」陆炳文感叹不已。
不过,就在大陆泉州华光学院内,全球粥会总会馆「承运阁」落成启用之际,常設陈展之四大幅合作画,都是粥长近10年来号召粥友书画家的成绩;最近在漳州才完成的合绘,由刘达运写梅、孙晋卿画马、杨蓁配景,恭请丁之发上将题端,陆总会长亲笔为记者,也再现了斗画不斗嘴的文艺美事。
「酒席何如粥席清,前贤雅集足垂型;中西新旧倾筐语,书画诗联信笔成。」这是梁寒操的诗咏。瞻仰粥会历来的风流人物,陆炳文觉得粥会之所以能够持续扩散,完全在于一个「淡」字。尽管这些文人雅士,不少都是位高权重,然而他们却甘于淡泊,才会喜欢上粥集的清淡,而乐于招朋引侣聚合。
「有清粥足以果腹,有蔬果足以适口,有老友足以倾谈,余实爱此淡泊生涯。」丁福保曾经这样说过。放在社会价值混乱,典范夙昔不再的今天,历来粥会淡雅的风骨,乃至倡导和谐粥文活动,益见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