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河洛文化敷施下之赣南和台湾(5-5)* 陆炳文

河洛文化敷施下之赣南和台湾(5-5)*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2-07-16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叁、客家精神足以为国族统一发挥定鼎作用

 

我一直主张,具有苦干实干精神的客家人,是河洛文化敷施赣南和台湾之骨干。或许有人会问,固虽赣台两地人口结构中,客家人比例相当接近,到了几乎相当的地步,不过客家族群终非绝对优势,何以期待成为骨干、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的回答是「团结力量大」。人尽皆知,人愈多愈不容易团结起来,人太少团结用处又不大,唯有像客属人士,人数不多也不少,团结才格外凸显得出来,影响力量才大到能见效。

 

台湾同胞除少数民族外,绝大多数来自闽粤,奉黄帝为始祖的汉民族,过去在日本异族统治下,仍坚持炎黄子孙信念,保有台湾人民族主体性和尊严;台湾光复后,还有本土大老林献堂等率台湾光复致敬团,远赴陕西恭谒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陵,充分显示国族团结慎终追远源远流长寓意。

 

发源于中原河洛一带的汉民族,随着客家人几次向南方大迁徙,各地客家精神却始终一亇样子,赣闽粤台四地客属人士都不分彼此,对于建设地方出钱出力,甚至于流血流汗地奉献,关于这一点,在台众多客家人表现尤为凸出,渠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皆高,经常足以左右政情政局,影响到层面甚大且广,作用有如定鼎般广大。

 

今日赣州市龟角尾公园内,就座落了一处三足大铜鼎,此即客家人南迁纪念坛。该标志性建筑物分基座、铜鼎两个部分,基座借鉴北京地坛的建筑形式,意味客属人士的根在中原,同时体现了客家人以农为本的特色,基座又分三层,象征着客家民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在基座上则立一座高达5米的三足大鼎,表示客家人在通过五次大迁移、完成了三个发展阶段之后,正以一种成熟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形态,扎根在相毗邻闽粤赣三省的大地之上,在纪念坛上安置铜鼎,实蕴有定鼎之深重意涵。

 

若依我的直观经营角度来看,此一赣州客家人南迁纪念坛,别具深层的三种内涵:其一、就是偌大铜鼎之三足,寓意客家人的大本营,立足于两岸三地包括海外,内聚团结之精神,外合方州之物力;其二、传说夏禹王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得传国之宝器,以象九州岛归一,而「一言九鼎」,又形容说话很有分量,马英九讲话算数要有信用;其三、鼎乃古代祭祀之重器,用以祈求发扬客家精神,相期族群间鼎足而立,发挥立足定鼎作用,团结同胞共建和谐,共促国族和平统一。

 

今(2012)年6月中旬,我带领台湾诗人代表团到新加坡,出席全球汉诗第11届国际诗词研讨大会17号特地造访了“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见到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汪辜会谈19934月间成功举行之后,汪辜二老在晚晴园里留下两方墨宝勒石,汪道涵题烈士树、和辜振甫写仁心果,意义重大。

 

联想到在“九二共识”20周年的当前,我们举办11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是河洛文化敷施下之赣南和台湾的新链接,是两岸协同走向和平统一的历史新起点,是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新里程碑,意义也很重大;因此我提出一亇建议,可不可以请我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海协会陈云林会长,邀请台湾海基会江丙坤董事长,同样为赣州市题写墨宝,有待来日勒石于客家人南迁纪念坛铜鼎两侧,用以见证并迎接20年后共识统一的胜利到来。(本文在第11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