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河洛文化敷施下之赣南和台湾(5-4)* 陆炳文

河洛文化敷施下之赣南和台湾(5-4)*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2-07-15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一、台湾政经建设与客家文明的发扬

 

一说,1939年以前的大陆赣南,久为粤军所控制,民穷财困,土劣横行,文化落后,是江西的化外之境;另谓,战时的赣南,烟赌娼盛行,土匪恶霸作乱,宗族间的械斗经年不息,内耗结果民不聊生。

 

同样的情形亦曾发生在1945年以前的台湾,日据时代那一个甲子,皇民化政策蹂躏下,脱离祖国怀抱久矣,中华传统文化消失殆尽,台湾同胞几成了化外之民;再者,战后光复的台湾百废待兴,初时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先有异族统治下,汉人汉文化已被边缘化,对日抗战惨胜下,遭盟军连番轰炸,所收复的旧河山,遍地满目疮痍;及至大陆易手,国府播迁来后,老蒋一心反攻大陆,整军经武成了首务,等到小蒋当政,春秋大梦乍醒,才开始崔台菁,吹起重用台籍青年之风,励精图治首推政經改革。政治观察家看到这种转折,直说蒋经国此时不论作风抑或作为,实乃江西赣南新政在台的翻版,那一句话已说明了这一切,即所谓「建设台湾成为三民主义模范省」。

 

针对台湾新建设模拟赣南新政,除旧布新所采取渐进式路径,由化外>敷施>新政>新象,气象焕然为之一新,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由于小蒋心知肚明,经的路愈长,历的险愈大,受到磨练愈多,团结力道就愈强,摧枯拉朽力量也就愈集中,克服万难事成机会更是如此。因此勤走基层,跑遍民间成了必要;探求民瘼民隐,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必然。过去在赣南如此,后来在台湾亦复这般。

 

在赣南,我一共步行了2850里路,经过了974座桥,其中有714座是要修理的,有84条路是不能走人的。蒋经国走马上任,专员脚穿草鞋,遍访赣南11县的每个角落。在台湾当上行政院长,脚踩大面包鞋,身穿夹克或青年装,走访全台300多个乡镇市区,不少场景见到一旁有客家籍大老吴伯雄身影,就能证明赣台客家精神文明,在其中产生的催化作用十分显着。

 

小蒋主政建设台湾阶段,颇多当年赣南大建设的影子,复兴基地三民主义实验区建设,以民生主义建设为重中之重,实际上正是赣南的除旧布新,重点在于民生问题的写照。根据是194011月,第四区扩大行政会议制定了《建设新赣南第一次三年计划》,蒋经国提出了要在3年内实现五有目标: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

 

外界评价蒋经国的政績,甚至博得战后政治看赣南的说法,蒋介石也頗有耳闻,曾经拍发电报说:儿任专员已足三载,人民爱戴,建设进步,时用快慰!小蒋過去所说的思用之于来日,今天看来,正是台湾。基本上,前在赣南,后到台湾,两地五有都已落实办到了,不但如此,蒋经国在台更能大刀闊斧地有所作為

 

1972年,蒋经国就任行政院长蒋经国时代由此开启。1973年,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蒋力排众议,推行十大建设。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大型建设项目,为台湾经济的腾飞,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蒋经国以总统之尊,拼命与时间赛跑,加快政治改革脚步,例如:报纸和组党的解禁,金马战地政务的解除,转口贸易与大陆探亲的开放等。这笔帐可以算在小蒋身上,但是居于关键地位客家人助以臂力,苦干实干的汗马功劳也都不能忘记。本文在第11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发表)